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孙中山对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与选择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2年第2期 发布日期: 2022-06-13 浏览次数:

【作者】廖大伟,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摘要】实现中国现代化,就是对标世界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条艰辛而漫长的道路上,孙中山无疑是历史上的伟大先驱、激励后来人的一座丰碑。从乡村到城市,从经济民生到国家政体,从实业计划到建国方略,从中外关系到世界大同,但凡那个时代能够知晓的领域,与现代化相关的话题,他都有过敏锐的思考和用心探索,而且胸怀越来越宽,视野越来越广,思考的脉络非常清晰,诉求的目标非常明确。分析中西文化,实行三大政策,彰显了他的辨识度及与时俱进。中国的现代化“对全世界都有好处”,孙中山的问题意识显然已是世界性的。对实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以及在这条道路上的伟大实践,孙中山功勋卓著,彪炳史册。

“现代化”是个外来词,词汇大致有世界竞争格局下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整体转型和变革的过程的含义。于中国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问题,鸦片战争后便已客观存在,只不过当时没有这个意识,更没有这个词汇。随着中国要转型、要振兴、要与世界先进接轨的需求由朦胧而逐渐变得迫切,“现代化”一词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出现,可是那个时候孙中山已经离世,所以孙中山的文本语录里没有“现代化”这个词汇是自然不过的事。然而,孙中山虽然没有用过这个词汇,不等于他没有“现代化”的思想意识表达,恰恰相反,我们从他的文字表达和行为实践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关于“振兴中华”的思考、追赶欧美的期盼、学习“现代文明”的主张,并且还力所能及付诸行动,进行难能可贵的尝试。尤其辛亥革命胜利共和初创时他的民主实践、实业鼓动和除旧布新的倡导,还有他晚年仍然不忘革命奋斗救中国,毅然与苏维埃俄国及中国共产党合作,探寻中国新的出路和转机。由此可见,孙中山一生虽无“现代化”之词,却有“现代化”之实,存在着与“现代化”意思相符的言与行。孙中山对中国现代化的思考和探索呕心沥血,贡献卓著,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何在?中国现代化该怎样发展?发展的对标为谁,蓝图如何?对于这些问题,孙中山从未停止过他的思考,放弃过他的探索,他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代表着那个时代先进中国人的宽宏视野、博大胸怀和理性选择。

根据孙中山遗存的文献,他早期关于中国发展的思考与诉求,层面比较狭窄也比较普通。甚至1894年,兴中会创立前夕,他梦想的中国大事仍然是“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认为这是“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而“坚船利炮”远不比这重要。中华民国建立后,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尝试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践,他根据民主共和的原则和权力制衡的理念,成立了临时政府,完善了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工商、改善社会、革除旧制旧俗的法规与条例,组织制订并颁布了具有民主性质与共和精神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即使辞职后担任全国铁路督办,他仍热衷于事,为国家铁路建设现代化积极谋划、奔走和宣传。在孙中山的意识里,革命与建设是共生共存的两面,都是中国发展进步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不过轻重缓急在不同时段里表现不同而已。为了实现现代化,孙中山始终行进在探索的路上。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孙中山思想的发展充分展现了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思想本色。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以及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中,孙中山在20世纪之初,认真观察和研究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和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模式,敏锐地发现这是一条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在孙中山的世界理念中,平等意识、博爱思想根深蒂固,实现中国现代化,做一个正义和负责任的大国,消灭世界上的压迫和战争,达到“世界大同”,是他努力追求的伟大理想和崇高境界。他非常清楚,这些伟大的抱负和理想,都是要建立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的,都是中华民族真正振兴了以后的事。没有这些基础和前提,一切都是实现不了的空想。所以“振兴中华”,中国实现现代化,是孙中山毕生的追求,贯穿于他奋斗的每个时段,清晰呈现于他的思想脉络与实践过程,其中包括“振兴中华”的呐喊和不断革命的奋斗,包括三民主义思想的与时俱进及其实践,包括平均地权、政府权力制衡等前瞻性的探索,更包括“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以打倒军阀、打倒列强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选择。孙中山对中国现代化的思考和探索,已然成为中国现代化前进道路上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和弥足珍贵的思想库,已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资源和精神财富。

 

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22年第2期,原文约10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