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四海同寒食:唐宋时期敦煌佛教寺院中的寒食节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2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2-10-01 浏览次数:

【作者】刘全波;朱国立,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摘要】唐宋时期敦煌佛教界在寒食节期间给寺院属民放假三日、发放节料,还开展祭拜、修园、交游、设乐踏歌等节俗活动,节庆氛围几与俗世无异。佛教本具出世特色,寒食则以纪念祖先和表达孝思为核心,因而敦煌佛教寺院寒食节活动的开展无疑内涵着佛教经典、义理、世界图式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脉脉相通,同时展现了中华礼乐文明对佛教的影响,见证了佛教融入中华礼乐文明体系的进程。

学界关于寒食节的论著极多,“寒食上墓”的节俗源远流长,唐玄宗时期,寒食节被编入国家礼典,成为重要的官方节日。通过对敦煌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唐宋时期敦煌佛教界也开展寒食节活动,僧尼广泛参与,节庆氛围几与俗世无异。佛教本具出世特点,而寒食节则以纪念祖先和表达孝思为核心,因而敦煌佛教寺院中的寒食节活动无疑是特别值得关注的。

一、唐宋时期寒食节在敦煌的流行

寒食节形成历史久远,到了唐代更受民众喜爱,形成了“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四海同寒食”的局面。敦煌虽地处西陲,但唐宋时期其节日文化与中原地区关系密切,尤其是从节日体系和名目来看,敦煌承袭了中原文化的诸多传统,寒食节也在这一地区得到了赓延与发展。

敦煌研究院藏《归义军衙内酒破历》中则保留了寒食节活动用酒的情况:“十九日,寒食座设酒三瓮,支十乡里正纳球场酒半瓮。”可见,归义军时期因为寒食节举行过两次座设活动,足见此时敦煌寒食节活动之盛。另外,从“酒破历”还能够得知,此时敦煌的寒食节还流行“蹴球”,由此又可见唐宋时期敦煌寒食节节日活动的多样性。通过寒食座设活动参与人员的规模,可以更为具体地了解归义军时期寒食节活动的盛大程度,Дx.2149V《戊午年四月廿五日寒食座设付酒历》中就记载了寒食座设活动中参与人员的情况。不过需要说明的是,Дx.2149V是一个残卷,并没有完整地记录当时参与人员的情况,就写卷情况推测,该寒食座设的参与人员当在300人以上。由此可见寒食节受欢迎之程度以及相关活动规模之大。P3501V《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押衙安员进等牒(稿)》中《莫高乡百姓菜员深》条载:“四月中间寒食座,勾当肉司翟都衙,应有官人著行立配者,须饭有工课。”这表明敦煌当地的官僚阶层会和当地百姓一起参与到寒食节活动之中,进一步说明了寒食节在敦煌的流行。

此外,从敦煌蒙书、敦煌类书、敦煌书仪等“民间材料”中,也可发现敦煌地区寒食节的相关记载。如P2721等十余个写卷内容为《杂抄》,又被称为《珠玉抄》《益智文》《随身宝》,是一般庶民使用的抄撮日常知识和基本学养的通俗读物,是当地知识传授的重要资料和教材,其中就保存了关于寒食节起源的记载。再如S2200等卷号《新集吉凶书仪》出自晚唐敦煌河西节度掌书记张敖之手,是当地官员编纂的应用范文,是时人开展交往活动的缩影,其中保存了六条“节日相迎书”,分别为《寒食相迎书》《岁日相迎书》《社日相迎书》《端午相迎书》《重阳相迎书》和《冬至日相迎书》,将寒食与岁日、冬至等节日并列,可见寒食节为时人所重,亦说明其在敦煌地区十分流行。这些材料均可表明寒食节在敦煌的赓延与发展,这为敦煌佛教寺院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文化基础。

二、敦煌佛教界举行的寒食节活动

据敦煌文献记载,寒食节在佛教界备受欢迎,佛教寺院、僧侣广泛而深入开展了诸多寒食节活动。为便于后文讨论,我们对相关材料进行梳理,并胪列于后。

一是给假三日。寒食节期间,敦煌佛教寺院给恩子、硙户、酒户等“属民”三日假。

二是发放节料寒食放假为寺院属民开展节日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节料则为他们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是祭拜往生大德、修整墓园。与世俗社会不同,敦煌寺院中僧侣寒食所行之祭拜和修园活动,有其自身特色。首先,僧侣们祭拜的对象与世俗大众有所不同。敦煌寺院僧侣寒食祭拜的对象应是故去的高僧大德。其次,敦煌佛教寺院“修园”当为对墓园的修整,是具有仪式性的纪念活动。

四是造“寒食”、宴饮、交游。寺院寒食节造食的活动,该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造祭拜盘用以祭祀高僧大德,其二制作节日食物用充“寒食”。除了造寒食以应节俗之外,敦煌佛教僧尼还在节日期间广泛开展宴饮、交游等活动。不过他们的活动和世俗大众有所不同,可分为对内交流和对外交流。所谓对内交流,是指佛教内部的交流。所谓的对外交流,则是指佛教界与俗众之间的往来互动。

五是设乐踏歌。敦煌寺院是寒食节设乐踏歌、举办娱乐活动的场所,敦煌佛教界开展的寒食节活动可谓丰富多彩,且具有浓郁的世俗性和娱乐性,其节庆色彩几与世俗社会无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实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及中华礼乐文明对佛教的影响有关,亦与敦煌佛教的社会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亦即是说,带有超脱性、神圣性的佛教之“信”与世俗社会中中华传统文化、礼乐文明之“俗”相互融合、因应,是敦煌佛教寺院寒食节活动开展的因缘。

三、敦煌佛教寺院寒食节活动开展的原因

礼“法”相合:佛教开展寒食活动的理论依据。从礼乐文明的角度出发,寒食上墓是“用展孝思”的礼制,亦是统治阶级以孝治国的体现。佛教对寒食上墓习俗和孝道观的吸收,有其佛法依据,符合佛教对孝的主张。可以说“孝”在思想上,成为了佛教与儒家的共同基础,因而敦煌佛教寺院寒食节的祭拜和修园活动,是礼与“法”的统一。

圣俗交融是佛教寺院开展寒食节活动的实践基础。首先,从使用性质来看,敦煌佛教寺院既是作为宗教场所的佛门圣地,又是当地政权接待僧俗官员、招待往来使节和举办官私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为世俗节日向敦煌佛寺的传播和输入提供了契机,也为佛教僧众参与世俗事务提供了平台。其次,就佛教管理来说,当地政权以任命都僧统、都僧政、都法律等僧官的方式来管理佛教界,还通过官方政令的方式来调控佛教寺院举办各种僧俗节日、官私斋会,这也为寒食节这类传统节日在寺院中的举办提供了机会。最后,敦煌僧人的成分及其社会定位,更突显了敦煌佛教与世俗社会的高度交融。可以说敦煌社会的礼俗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敦煌佛教与世俗社会的交融,为寒食节在佛教界的开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敦煌佛教寺院寒食节的祭拜活动,是“追念先祖”“用展孝思”以及“忠孝观”在佛教界的投射,这也是敦煌佛教界开展寒食节活动的精神本质之所在。这一现象的背后蕴含着深层的意蕴:首先,敦煌佛教在对待父母、祖先的问题上,持感念的心理和尊崇的态度,在这一点上敦煌佛教与中原礼乐文明体系是相通的。其次,作为寒食节核心精神内涵的“忠孝观”是唐宋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对于政教相对统一的敦煌地区而言,佛教界表现出了其“辅政”“敷导民俗”的一面。最后,从文明交往的历史轨迹来看,“在地化”和“本土化”是异质文明进入另一种文明的普遍路径和最终结果。因而,敦煌佛教寺院寒食节活动的开展,既是敦煌佛教与中原传统思想文化脉脉相通的体现,同时也是敦煌佛教融入中原礼乐文明体系进程的见证,相关研究还有助于“探查外来文明融入中华礼乐文明体系的路径”。

 

文章摘自《中州学刊》2022年第7期,原文约1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