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东晋至宋元道教“三十六天说”的产生与层累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2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2-10-01 浏览次数:

【作者】孙伟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三十六天说”是道教诸多天界构成理论中最重要者。这一理论并非源自刘宋天师道经典《太真科》,而是肇始于东晋,受佛教天界观之影响,在中国传统“道—气”宇宙论的基础上,以灵宝经系“三十二天”为主体架构,同时将纳音理论中的“五方炁数”、道教的“玄、元、始三炁”以及上清经系的“九天”等多种元素融汇其中。这些构成要素在东晋南北朝道经中已经出现,但尚未完成系统性整合。及至唐初,随着四种民天理论的定型以及三清天与三十二天关系问题的解决,“大罗天—三清天—种民天—三界天”的结构才趋于稳定,进而广泛流行并被不断修订。“三十六天说”是不断层累的产物,除主体架构相对固定外,后人在诠释时多有发挥,并在宋元适应性地增加对“玉皇”等新贵神格的对应。

一、东晋南北朝道经中的三十六天说

一是天师道经典中的三天、六天、三十六天。东晋末期天师道的三天观念,最初是从葛氏道的原本《五符经序》和原本《五符经》中借用的,天师道创造出“太清玄元上三天”和“太清玄元无上三天”这样独特的称呼以与其他派的三天观念相区别。“三十六天”中的三天一般指三清天,是仅次于大罗天的第二天界。而天师道经典中的三天一般是以“三天”的整体名义出现,并不涉及三清的概念。其次,天师道的三天通常是与六天相对应,在《三天内解经》中有“新出老君之制,罢废六天三道,时事平正三天”的记载,三天在这里被解释成对抗“六天故气”的“三天正法”。

南北朝时,北魏高道寇谦之提到一种三十六天理论,具体为:“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最高者无极至者,次曰大至真尊,……《经》云:佛者,昔于西胡得道,在三十二天,为延真宫主。”考虑到寇谦之对佛教知识的了解,这种结构很可能受到佛教天界论的影响,而将佛置于三十二天的做法明显带有判教意图。通过天界对佛道主神位次进行编序的手法被后世道经延续。“三十六天说”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受佛教天界思想的深刻影响,在六朝时期,吸收佛教思想发展完善道教经教体系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由上清经和灵宝经的造作者们来完成。因此,上清经和灵宝经建构不同于天师道天界说的原因之一,是希望与天师道的三天、六天相区别,以凸显出自身主张。

二是上清经中的三天、九天和三十六天。

九天 相比三天,早期上清经比较重视九天。东晋上清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记载了一种由九天各领三天而成三十六天的理论,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出现了许多带有“梵”字的天名,而且九天是一种上下层级结构,天与天之间存在着远近不一的间距,非中国传统常见的八方加中央的平面九天模式。不过即便如此,九天的设置还是显示出早期上清经天界观对于数字“9”的重视。第二,关于九天的来源,经文认为“此九天是始炁之精”也就是说九天是由始炁中的精气化生,这本质上是一种气化宇宙论。第三,经文提到“(九)天别置三天。三天者,皆是九天之别号,合三十六天也。宫室官司,悉有次第。其外有诸梵天,名皆以九天支干,悉系属于九天王也”。

三天 上清经中开始出现三天高于九天的说法要晚至刘宋,如《太上三天正法经》,其中出现了“三十六天说”中的玄、元、始三炁和清微、禹余、大赤三天的对应关系。不同于早期上清经对九天的重视,这里的九天是由三天生出,由于没有记载具体的九天名号,我们暂时无法判断这九天是否就是前文的上清九天,但显而易见这时的《三天正法经》已经开始对三天和九天进行整合,并强调三天的地位更高。

三十六天 上清经系中还有其他有关三十六天的记载,但这些三十六天大多是合称概述,基本不出现具体的天界名号,更没有提到与三清天(境)等元素的对应。如梁陶弘景编撰的《真诰》卷1提及一种分布于十方上下的三十六天界观。《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提到“六六三十六天”等。

三是灵宝经中的三天、九天与三十二天。三天(炁)与九天(炁) 至迟出于刘宋的《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中,上清、玉清、太清“三清境”,天宝、灵宝、神宝“三宝君”以及玄、元、始“三炁”此时已经相互匹配,加上经中“始青清微天宝章”“元白禹余灵宝章”“玄黄太赤神宝章”的提法,《三宝大有金书》已然将这些概念整合,尤其是不同于早期上清经中九天地位高于三天,此处的三炁(天)与九天(炁)的先后关系已经互换,变为由三天生出九天。这种对应关系被后续灵宝经延续。五方气数 在灵宝经天界系统中,还有一种将五方气数与天界相匹配的做法,这一理论最早见于《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中的《仙人挹服五方诸天气经》。其提到的五方天与五方气数是:东方青牙九气之天、南方朱丹三气之天、中央黄庭一气之天、西方明石七气之天、北方玄滋五气之天。三界与四方三十二天 在佛教天界观的影响下,《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1是目前最早将“三十六天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三界天”和“四方三十二天”理论汇集在一起的灵宝经,虽然整合仍显粗糙。经中有元始天尊以四方各八天共三十二天,每天各有一帝的记载。

四是南齐严东《度人经注》的天界说。上清三十六天和灵宝三十二天自产生后,在道教内皆有传习,南齐严东在注解《度人经》时,不仅试图将两种天界说进行调和,而且他还是史料所见最早开始整合三十六天诸要素(涵盖三清天、三界天、三十二天与大罗天)的道士。他的天界说有以下特点:第一,在延续灵宝三十二天的基础上,增加了黄、青、苍三天。第二,将东方前三天划属于清微、禹余、大赤三天(没有使用太清、上清、玉清之名,说明当时三清天与三十二天的关系仍未完全确立)。第三,将三界天划分为欲界六天、色界十二天、无色界十天,没有延续古灵宝经常见的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的划分方式。

二、唐初“三十六天说”的定型

虽然东晋南北朝时“三十六天说”的基本构成要素都已具备,但未完成最后的整合,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三清天与三十二天尚未共同编排进三十六天的天界体系中,这一整合过程较为复杂,直至唐初《道门经法相承次序》才初次定型。

一是薛幽栖、李少微、成玄英《度人经注》中的天界说。唐初李少微、成玄英、薛幽栖三人对《度人经》天界思想的注解,收录于《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一书,是我们了解唐初“三十六天说”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对三十二天的注解中,李少微的注解最多,这说明在陈景元看来,李的注解更为精妙。保留第二多的是成玄英,薛幽栖的注解最少。与之相关,对大罗、三炁、三清、九天、三十二天还有不同的理解,如《太上洞神天公消魔护国经》提到:“元始天尊以一炁生三炁,三炁生九炁。三炁者,玄元始也,以玄一之炁,化为玉清圣境大罗之天……九天之外,别有三十二天,……东方八天……南方八天……西方八天……北方八天。”九天在此处被认为是三天化生而来,九天之外别有三十二天分居四方。不仅如此,大罗与三清的关系也在变化,本居三清天之上的大罗天在此变成了三清天之一,称“玉清圣境大罗之天”。总之,三十六天的结构还未稳定。

二是《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的“三十六天说”。“三十六天说”各要素进一步整合,最终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一书记录了“大罗—三清天—种民天—三界天”这一体系相对完备的三十六天理论。《道门经法相承次序》首先延续了传统道家道教“有生于无”和“三一”的创生模式,详述了万物的创生过程是“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三才既立,万物斯备”。接着,“三元”化生出三宝君,随后又提到三清境与三宝君、三清天的对应关系:“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其三天者,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是也。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气青始。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其气白元。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其气黄玄。

接下来,《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第一次明确记载三十六天的详细结构:自玄都玉京以下合有三十六天……从下六天为欲界,次十八天为色界,次四天为无色界,……其次三界上四天,名为种人天,亦名圣弟子天,亦名四梵天……其次即至三境,境别左右中三宫,……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最上一天名曰大罗天,在玄都玉京山上。该经将三界、种民天、三清境(天)、大罗天整合进同一个天界系统之中,并且认为这是“三世天尊”的治所,这三世天尊分别为过去元始天尊、现在太上玉皇天尊、未来金阙玉晨天尊,其中太上又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如此精心地构造出三世天尊,显然模仿了佛教三世佛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元始天尊的至高地位。

三、唐宋元道教“三十六天说”的多维整合

  虽然三十六天理论在唐初成型,但由于“三十六天说”本就是由不同理论拼接而成,在具体阐释时难免会出现多种见解。不仅如此,后人还通过融入新的主张,对这一理论进行补充和细化。花样繁杂的“加注”过程,造就了三十六天理论的层累历史,在此仅选取几种代表性的天界观进行论述,一窥层累之法。

一是上清九天与灵宝三十二天的持续整合。“九天”最先出现在上清经系统中,后被灵宝经改换名称而吸纳,自东晋南北朝产生以来,与源出于灵宝一系的三界四民三十二天理论不断整合,不过更多的做法是将两种理论分别放置,如《太上洞玄灵宝天关经》曰:“九天者,从下第一波利天,……今略举三十六名,分为三界、四天、三清境域也。……最上一天,号曰无上大罗高盖天。”

二是昊天玉皇神格的加入。两宋时,“玉皇”神格不断提升,尤其是真宗、徽宗二帝对玉皇更是宠幸有加,屡赐封号。政和六年(1116)宋徽宗加封玉皇大帝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从此,玉皇与国家最高祀典昊天上帝合为一体。玉皇神格提升的背后,需要有道教的天界理论作支撑,因此,南宋《上清灵宝大法》在描述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之后,紧接着详述了昊天玉皇大帝在天界的位阶,认为昊天上帝“自玄炁而化生,居大罗之下,上清之上,掌四种民梵天,而尊于三界之上,是为天主,……治太微玉清宫”。

三是元代道经中的天界说。进入元代,“三十六天说”仍被不断修订,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补充都合理,有些甚至完全颠覆原有理论,在此略举数例。一是刘惟永。他在《道德真经集义》一书中说到:“大罗三十六天,金火土宫,三合之数,成也。中罗三十六天,合三十二天,四始之数,……是天之生、地之成,合天地之数,总七十二以为节候,成始而成终也。”同理,由他编集的另一部经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也提出:“大罗、中罗合七十二,以应天地之数。七十二候合上九天,成八十一太玄,方州部家取此数也。”可见,他的终极追求是与具有神圣性的“数”相合,此时天界的结构已不是重点。二是陈致虚。他提出了一个目前所见最复杂的天界理论:首先由“始炁”在“元始祖劫”之初化生出三炁,三炁化生清微等三(清)天,然后三天之炁化生出始青、青元等“九梵天”,“九梵天”之炁又化生出“大霄晖明流光素景天”等“九霄天”。

东晋中晚期,面对复杂的宗教格局,上清、灵宝两派争相构建新的天界学说,为自己的神学思想寻找宇宙论的依据。两者在对佛教的天界思想进行积极的借鉴和转换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的“道”“气”“五行”等宇宙论思想也进行了适应性的改造,并尝试将不同的元素进行整合。宏观而言,上清经和灵宝经的天界理论是佛道交融、调和中外的产物,细言之,两派的天界论又各有特点。由于灵宝经更注重对先前经典的整合,所以灵宝三十二天最终取代上清三十六天,成为“三十六天说”的主体架构,同时也就意味着上清九天被排除在外或暂时搁置(多数时候是将上清九天单独叙述)。这一做法对处理三天和灵宝三十二天的关系问题尤为重要,同时也加速了各种要素的整合过程。最终随着四种民天理论的确定以及三清天与三十二天问题的在唐初的解决,“三十六天说”完成定型,进而在道门内广泛流行并被不断修订。

 

文章来源《宗教学研究》,2022年第2期,原文约2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