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旭,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摘要】大运河露筋女信仰由地方传说演化而成。露筋传说最初的对象是一只鹿,唐代时演变为醉汉,这种转变是这一时期江淮地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鹿的生存空间被人为侵夺的文化表象。北宋初年,醉汉演变成孝女。北宋中期,当地士人王令始将露筋女与贞节观念联系起来,但影响不大。真正塑造起露筋女贞节烈女形象的是书法家米芾,很多文人士子通过临摹学习其《露筋之碑》而熟知露筋故事。到了南宋,露筋贞女的形象已被广泛接受,并被宣扬成女性道德的典范。明清时期,露筋女由人成神,并被赋予了护漕保运,护佑商旅,保护当地居民的职能,这与黄河夺淮之水“合五为一”导致淮扬运河水环境的变化有关。随着国家对漕运事业的重视及来往商铚、客旅和当地居民的现实需求,露筋女的地位迅速得到提升,表现在修缮祠庙,钦踢庙额,敕加封号,添名加姓,加强与其他全国性女性神灵的联系等方面。
一、由鹿变人:晋唐时期的露筋传说
义熙(405-418)至天嘉四年(563)间,“鹿”字出现在地名之中,且传说也以鹿为对象,到了唐代则演变为人,这是颇具玩味的文化现象。鹿之所以能进人传说,与魏晋时代江淮地区较为原始的生态环境有关,而唐代演变为人,则与地域的开发相关。鹿是大型陆地野生食草动物,主要分布在沼泽和山林地带,而一旦这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数量将会减少,甚至灭绝。魏晋及以前的时代,江淮流域湖泊众多、河网密布,植被覆盖率较高,研发尚不够深人,故鹿的分布相当广泛。由于野生鹿数量很多,是当地人常见的动物,故露筋传说最初以鹿为原型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自西晋永嘉之后,江淮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始发生变化。由于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出现了著名的“永嘉南渡”,江淮之间大片未被开垦的土地吸引了很多北方流民定居于此,其中江苏接收的移民最多,约26万,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为主。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增加,沼泽、湖泊被游填,森林被砍伐,垦辟为农田,鹿的栖息地被破坏而被迫迁徙或消失。由于鹿的数量大大减少,唐朝江淮地区的人对鹿不再熟悉,在口耳相传的传说中,他们对露筋故事早期版本的记忆也逐渐变得模糊,故将传说对象“替换”成人。概言之,露筋传说对象的变化是江淮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文化表象。
二、由醉汉到贞女:宋代露筋女形象的形成与塑造
由唐宋,露筋传说的主体再次发生变化,大体是由醉汉演变成贞女,这种变化既与社会对女性贞节德行的诉求有关,又有书法家米芾的个人作用。两宋时代,随着大运河交通地位的提升,关于露筋女的记载也渐趋增多。与晋唐时期相比,露筋传说到了北宋初年有两大显著变化:其一是传说不再局限于文本和口耳相传,当地人为露筋女修建了祠庙,实体信仰场所已经出现,这为传说演变为信仰奠定了基础;其二象由醉汉演变成了女性。不过这一时期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孝女,而非贞女。北宋中期,当地士人王令(1032-1059)始将露筋女与贞节观念联系在一起,但真正塑造起露筋女贞节烈女形象的是书法家米芾。
米芾过露筋驿作碑文是在绍圣元年(1094),是年他由雍丘县令改监中岳祠(嵩山),后闲居润州数年。宋代的监庙是一种安置卸任或离职官员的虚职,只领薪俸,无须到任,与贬斥无异。米芾所处时代最大的政治特色是新旧党争,神宗年间,新党执政,旧党放逐。神宗死后,新旧政党轮替,政局多次反复。米芾以恩荫人仕,与新旧两党人士均有交往,政治态度游离不定。因而米芾作《露筋之碑》的根本目的并非颂扬露筋女之贞节,而是想借助这一民间传说抒发自己被贬的失落和不平。
米芾撰刻的碑石到了南宋时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后世文人士子行经此地,也常会为一睹米带真迹而寻访此碑。同时,露筋女传说的内容变得更加丰满生动,情节也更为曲折婉转,流传也更广。《舆地纪胜》卷四三《高邮军》“古迹”条中的情节大致为:姑嫂二人傍晚赶路到露筋,无处投栈,郊野蚊盛,无处躲藏,嫂不堪忍受,欲投宿耕夫田舍,而小姑顾及贞节名誉,坚不肯就,露宿野外而被蚊子叮咬而死。较之北宋,这一时期的故事不再是平铺叙述,而是增加了露筋女的自叙和内心独白,人物方面则增加了嫂和耕夫两个角色,以其嫂夜宿耕夫田舍来反衬露筋女之坚贞。
三、由人成神:明清时期露筋女职能的拓展及地位提升
明清时期,露筋女的贞节品德仍广为传颂,贞节形象更趋强化。如明人程文德的《过露筋祠指示儿女辈》中以露筋女之贞烈来教育儿女。清人陈弘谋在《五种遗规》中甚至将露筋女事迹编入《教女遗规》中,称其“守礼爱名重于生死”,把露筋女故事作为女性守节教育的典范案例。宋以后,程朱理学的影响更盛,贞节思想对于女性的禁锢愈加深人。在这种背景下,具有典范意义的露筋女成为宣传贞节观念的榜样。不过现实的需求又往往促使传说发生演化,随着淮扬段运河水环境的变化,露筋女的职能有所拓展,其形象也最终由人成神。
清人陶澍《告露筋神女文》一文中首先赞美了露筋女贞纯淑烈的德行,称其心坚于金石,“行标淑烈”,这是对宋代贞节思想的继承,随之则转论露筋女与漕运的关系。为确保漕运安全,除了修缮湖堤、开越河、修建减水闸、疏浚河港湖等工程措施外,还会求助神灵,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这一时期在淮扬运河沿线出现了大量护漕保运的水神,如金龙四大王、龙神等,露筋女也是其中之一,时人多有诗文描写她的护漕功绩。
除了官方层面的护漕保运外,露筋女还是往来商船客旅及当地居民祈祷的对象。首先看商船客旅。明人李之藻指出:“露筋女子不有其文,并不有其姓名,而贩竖挽卒不忘谒祠宇而致敬,其声价盖不落(秦)少游。”再看当地居民,明清时期,政府采取“蓄清刷黄济运”的措施,大筑高家堰,抬升洪泽湖水位,虽有短期效果,但却使髙邮、邵伯等湖的水位越来越高,附近居民常遭洪涝灾害。光绪年间,百龄等人为露筋女祈求封号的理由之一就是“扬州士民奉为江神,祷祀必应”。总之,露筋的地理位置特殊,乃是河湖交接之地,无论是行经此地的漕船、商舶、渔舟,还是长期在此居住的民众,对于湖患洪涝都有切身的体会,故在精神层面上寻求露筋娘娘的庇祐,这是露筋女由人成神的根本原因。通过相关分析可知,露筋庙的修缮多集中在明中期以后,这与嘉靖二十五年(1546)黄河全流夺淮,导致江淮水系混乱相关。修缮者中,既有商人,又有官员,充分体现了露筋女是官民共有之神的特点。其次是钦赐庙额及敕加封号。康熙四十六年(1707),清圣祖第六次南巡,入露筋庙参观。再次是为露筋女添名加姓。在唐宋文献中,露筋女并无姓名,自明代开始,人们就不断为露筋女添名加姓。最后是加强与其他全国性女性神灵的联系。如阮元的《露筋神祠》云:“贞迹记高邮,崇祠更建楼。碑文传海岳,祠典著邗沟。隔岸近乡井,分风扶漕舟。庇民兼利运,神闸接湄洲。”靖文中提到的湄洲在福建莆田,从这里发源的天妃(妈祖)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女性神灵。
小 结
自晋唐到明清,关于露筋女的记载愈来愈多,其形象越来越丰满,职能也不断拓展。针对露筋传说,顾颉刚也有相关的论述:“此(露筋传说)正是故事转变之好例。其规律则要使此故事变得美,变得更能吸引听者之同情。因此,同样不胜蚊咬,露筋而死,然鹿不如人、男不如女之有吸引力,故不容其不变。其后果塑女像矣”而传说朝着什么方向转变,转变过程中增加哪些情节,拓展了哪些职能,则要更为深入地研究。
文章摘自《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22年第28卷,原文约1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