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摘要】刘宋建构的“东服”秩序,将百济等纳入其中,塑造了东亚的地缘政治结构。刘宋承认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霸权,但选择由百济承担“方位”之任。百济借刘宋权威清除亲倭势力,配合刘宋的“东服”秩序,此后其国势盛衰与刘宋相伴。元嘉二十七年(450)宋、魏战争后,高句丽南击新罗、百济,二国被迫结好倭国,倭国地位上升,但倭国转而进犯新罗、威逼百济。“东服”秩序的瓦解始于宋失青州后,百济被迫“奉藩”北魏。汉城百济覆灭后,倭国积极经略半岛,并在宋齐易代前夕上表影响南齐的天下构想,成为刘宋“东服”秩序瓦解的最后环节。
一、刘宋的“东服”秩序构想与百济、倭国关系的改变
刘裕独掌大权是在义熙八年(412)击败刘毅之后。义熙十二年(416),刘裕进爵为宋公,晋宋禅代提上日程。自义熙八年至元熙二年(412—420)间,朝贡者有高句丽、倭国、林邑诸国。刘裕即位次月颁布甲辰诏书,高句丽王高琏进号征东大将军,百济王余映进号镇东大将军。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除倭王珍的官职为“安东将军”,品位低于“镇东大将军”。以此为参照,倭王赞的官职当低于百济王余映。在“东夷”诸国中,高句丽、百济地位最高,倭国则相对次要。
经过4世纪复杂的斗争之后,晋宋之际东亚的格局是:百济与高句丽在朝鲜半岛西南部对抗,百济以倭人为援;加罗诸国与新罗在半岛东南部对抗,加罗以倭人为援。朝鲜半岛已呈高句丽独霸之势,宋武帝册封高琏为“乐浪公”,这固然是延续了义熙九年(413)东晋的册封,也是新王朝对高句丽统治乐浪的承认。在此之前,百济王余句曾于咸安二年(372)被东晋委命为“镇东将军,领乐浪太守”。从百济王领乐浪太守到高句丽王封乐浪公,反映了朝鲜半岛的霸权转移已经为刘宋王朝所接受,并成为其构建天下秩序的前提。
二、元嘉之治中的“东服”秩序
毗有王即位不到两个月,即元嘉五年(428)二月,“倭国使至,从者五十人”。由此可知百济的王位变动对倭国影响甚大,倭国亟须重新界定与百济的关系,故而派出大规模使团。次年七月,毗有王遣使刘宋献方物。元嘉七年(430)正月,倭国王遣使刘宋献方物。刘宋、百济、倭国在两三年内频繁展开多边外交,这其实是“东服”秩序运行的表现,而百济在其中起到了交通枢纽的作用。而对于刘宋来说,毗有王引导倭国入贡,乃是“位方任”和“藩东服”的履职表现。
在刘宋、百济、倭国的多边关系方面,元嘉十五年倭王珍遣使刘宋,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表求除正”,“诏除安东将军、倭国王”。倭王珍自号中包括都督百济诸军事,如前所述,“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为元嘉七年宋文帝授予毗有王余毗的军事权限,倭王珍不可能不知。联系遣使前后倭、罗战争与济、罗通和的东亚局势,倭王珍求督百济,反映出倭国与百济的矛盾已经难以通过双边关系解决,倭王珍有意借助刘宋的政治权威来控制百济。倭王珍的意图为刘宋所悉,故而并未除授任何都督号,维护了百济的“方位”之任。
另一方面,倭国问题又被宋文帝置于北燕、高句丽、倭国的多边关系中予以解决。宋文帝诏除倭王珍的时间是元嘉十五年四月己巳。此时的北燕国土已沦丧于北魏,冯弘退入高句丽境内,遣使刘宋“表求迎接”。但高句丽不愿冯弘南走,派遣将领孙漱、高仇袭杀冯弘。宋使在冯弘已死的情况下掩讨高句丽将领,这一军事行动是对其冒犯刘宋权威的惩罚,维护天子权威为其使命所在。联系北燕、高句丽、刘宋的多边关系,宋文帝在冯弘“表求迎接”的二十六天后除授倭王珍,针对高句丽的意图甚明。按《好太王碑》所载,倭国与高句丽在庚子年(400)、甲辰年(404)数次大战,始终为敌。倭国自义熙九年以来朝贡数次,“安东将军”为其所获得的最高位阶。宋文帝以笼络倭国的方式牵制高句丽来解决北燕问题。应该说,宋文帝对元嘉十五年东亚局势的应对是积极且有针对性的。
三、元嘉体制崩溃后“东服”秩序的重构
元嘉末年“东服”秩序最大的变化是倭国地位上升。元嘉二十八年(451)七月,宋文帝将倭王济进号为“安东大将军”,“加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虽然宋文帝仍未同意倭王都督百济诸军事,但是对于倭国的其他要求基本上全都满足,这是史无前例的。百济与高句丽的关系也在急转直下。孝建二年(455)冬十月,“高句丽侵百济,(新罗)王遣兵救之”。这场战争是腆支王(405—420在位)以来的半个世纪里,百济与高句丽间的首次战争,开启了百济、新罗联合对抗高句丽的时代。此后,百济所献女郎为倭王所燔杀,盖卤王获悉后,认为须考虑国家名誉(“国名”),故而决定停止“贡女”。但他转而派遣王弟军君入倭为质,实际上是将两国间的人情关系提升为政治契约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双边关系的性质。
孝武帝终结了元嘉末年以来刘宋的混乱局面,并在大明年间构建以建康为中心的天下秩序,推行了一系列礼制改革,设王畿、造五辂、立明堂、祭霍山、南巡等。孝武帝重构“东服”秩序,除了再次确认百济的“方位”之任外,还降低倭王的位号、剥夺其都督权限。大明六年(462)倭王济死,世子兴遣使贡献,孝武帝下诏除授“安东将军、倭国王”。世子兴的安东将军(第三品)低于盖卤王的镇东大将军(第二品),不仅未能继承倭王济的安东大将军号(第二品),而且也丧失了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的权限。孝武帝的这一除授实际上否定了倭国干预朝鲜半岛局势的正当性。
四、刘宋“东服”秩序的瓦解与汉城百济的灭亡
大明八年(464)五月孝武帝崩殂,前废帝继位。景和元年(465)十一月,宋明帝杀前废帝,与晋安王刘子勋争夺皇位,豫、兖、青、徐、冀诸州卷入内战,北魏趁势经略淮泗地区及山东半岛。泰始五年(469)正月,北魏破青州治所东阳城,青州刺史沈文秀被俘。川本芳昭认为刘宋失青、冀,使其通往百济、倭国的交通被阻隔,其海上承接点被迫由山东半岛转移至郁洲(连云港云台山),刘宋王朝对海东诸国的影响力由此减弱。
泰始八年(472)盖卤王“奉藩”北魏,标志着刘宋“东服”秩序的瓦解。然而百济并未因脱离刘宋“东服”秩序而获得拯救,在“奉藩”北魏三年后,百济都城被高句丽攻破,盖卤王亦被杀害。汉城百济的覆灭是东亚地缘政治的重大事件,倭国趁机接管百济遗民。倭人将百济遗众的留存,看作是受到倭王声威保护的结果。然而《三国史记》《日本书纪》中缺乏泰始五年至元徽三年(475)百济面临危局时倭国施以援手的记载。元徽三年百济灭国的危机关头,盖卤王的主要求援对象是新罗。倭国的策略是坐视百济亡国,然后再以此为道义借口重返朝鲜半岛。
五、结 论
刘宋建构的“东服”秩序,将百济、高句丽、倭国等东亚政权皆纳入其中,塑造了东亚的地缘政治结构,维持了东亚半个多世纪的稳定。按官品等级,高句丽王、百济王地位最高,倭王相对次要,这反映了刘宋的地缘政治构想。除授高句丽王高品官号,是对其在朝鲜半岛霸权地位的承认,但真正的“方位”则由百济担任。这既是由百济与江左王朝的历史关系决定的,也是由百济的地理位置决定的。百济控制着朝鲜半岛西南海岸,倭国等国朝贡须“道迳百济”。刘宋的“东服”构想提高了百济的地位,重塑了济、倭关系。百济王戚借刘宋权威清除亲倭势力,完成了从久尔辛王到毗有王的王位更替。
文章摘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原文约10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