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红梅,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实现大一统的王朝,基于“天下一家”理念,元朝朝野上下体现出了对“中国”的浓厚认同意识。元朝对“中国”直观的认同表现为在元代君臣话语体系中自称“中国”,特别是在涉及与周边国家关系时“中国”一词的使用频率更高,词义也更明确。元代深层次的“中国”认同体现为文化认同与制度认同:在文化认同方面,元朝尊崇儒学、立庙祀孔、传承中国“道统”;在政治制度方面,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各民族的“中国”认同意识。元代明确的“中国”认同表现为自居“中国”正统,建元易号、祭祀历代帝王、认同辽金宋均为正统的“多统”意识,不断强化其作为中国正统王朝的地位。元代间接的“中国”认同则表现为他者的认同,同时期的安南、高丽在与元朝政府交往过程中称元朝为“中国”;代元而起的明朝,认为明承元统,视元朝为中国正统王朝。
鉴于国外学界多不承认元朝是中国王朝,而国内学界对元代的“中国”认同多为宏观论述或仅就某一方面进行阐发,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从思想根源、制度、文化以及他者角度重新全面审视元代的“中国”认同问题,以就教于方家。
一、 “天下一家”: 元代“中国”认同的理念根基
元代的“中国”认同意识,基于其思想深处的“天下一家”理念,而元代的“天下一家”理念则是继承了中国历代王朝所尊崇的“天下一家”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下”具有不同的含义,广义用来指称世界,但主要用来指称包括九州、四海之内的所有华夷及其政权和王朝国家的“中国”,后者既包括华夏汉族王朝国家管辖下的少数民族,也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国家,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天下”实际上等同于“中国”的概念。“天下一家”的思想,是追求多民族“中国”的统一,这是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元朝统治者不仅继承了传承千年的“天下一家”思想,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以其强大的政治武功使其内涵不断深化。元代臣僚用“天下一家”理念来阐释民族、疆域、政治一统的认识较为常见。元代的“天下一家”即是政治上的大一统,亦是各民族合为一家的交流、交往与交融的政治共同体。“天下一家”是元朝君臣共同的政治理想和信念,“中国”认同则是这一理念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通过自称“中国”、文化认同、自居正统等不同层次的“中国”认同,实现了“天下一家”多民族中国的统一,元朝也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正统王朝,并得到后世的认同,使其成为中国历史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元朝时期的“中国”无论是地域、民族还是文化都具有多元性,但“多元”并未脱离于“天下”即元朝统一体的“一家”之外,它们同处于“天下一家”的“中国”政治统一体内,这就使得各民族“中国”认同的意识不断凝聚,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多民族统一中国的发展。
二、 直观的“中国”认同: 朝野自称“中国”
“中国”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元朝文献之中,具有地域、文化、政权等含义,如至元元年(1264)翰林侍讲学士徐世隆向忽必烈上奏称:“陛下帝中国,当行中国事。事之大者,首惟祭祀”。前一个“中国”有地域之义,后一个“中国”则具有制度和文化的含义。郝经在其《与宋国两准制置使书》中所阐释的“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就是从制度和文化的角度来说明能行中国圣人之道,即可为中国的正统之君,意思是忽必烈能行“中国”之道,就是“中国”之主;而多数情况下,“中国”是元朝的自称,元朝上至君臣,下至平民百姓在不同的场合多将元朝称为“中国”。
元朝君臣在论及与日本、安南、爪哇等周边国家关系时常以“中国”来指称“元朝”,如忽必烈在给日本“通好”的国书中多次表达了其自我认同为“中国”的意思。除日本外,元朝在与安南、爪哇、泰国等交往过程中,亦以“中国”自称。不仅元朝君臣自称“中国”,布衣百姓亦称元朝为“中国”。总之,自称“中国”,是元代朝野的共识,不论是汉人还是蒙古人,不论是元朝君臣还是布衣百姓,都不自外于“中国”,具有自我为“中国”的明确意识。此“中国”不论是指地域还是文化,均直接体现了对自古“中国”的认同。
三、 深层次的“中国”认同: 文化认同与制度认同
儒家思想文化的认同和政治制度的认同与创新,是元朝“中国”认同的核心内容。元朝虽起于朔漠,但并非对中国传统文化淡漠不闻,元朝君臣多具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认同和尊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元世祖即位之后更是重视儒学,以儒治国。元世祖之后的元朝诸帝无不尊孔崇儒,弘扬儒学。元朝通过尊祭孔子来确立王朝“道统”,在地方教育制度上继承唐宋庙学合一的制度来传承中国“道统”。1.崇儒重道,以儒治国。2.立庙祀孔、发展儒学教育、传承中国道统。
制度文化认同,是文化认同直接和表象的体现。郝经的“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的正统论思想中的“中国之道”,就包含了此前历代明君圣主所实行的为政举措。元代的政治制度不单是对以往制度的继承,更是有所创新,尤其是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管理,超越了以往各朝,对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元朝完善而有效的边疆治理政策,不仅巩固了辽阔的疆域,保障了社会稳定,还使纳入大一统王朝之中的各民族对元朝“中国”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得以不断增强。
四、 明确的“中国”认同: 自居“中国”正统
争“正统”是中国历代王朝为了标榜自己所建政权具有合法性的突出表现,是“中国”认同的明确体现。元朝初期修端、杨奂、郝经等汉人儒士的正统论,突破了夷夏之防,不再以民族、地域为限,而是将王道、“中国之道”与君统相结合,明确提出只要能行“中国之道”,即可为中国正统之君。元朝统治者以此为依据,不断强化自身的正统地位,以中国正统自居。
建元易号,以中国正统自居。1260年,忽必烈继位,建年号曰“中统”,此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元世祖继承了此前中国历代王朝传统的制度文化和为政之道,建元“中统”是其营建政权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举措,更体现了元世祖自居“中国”正统,实现“天下一家”大一统的政治追求。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易大蒙古国号为“大元”,以取得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元世祖之后的诸位元代帝王也以“中国”正统自居,如元成宗即位,即以“玉玺”作为瑞应来证明其帝位的合法性。
崇祀先祖先王,承继中国王朝统序。对中国历代先祖的认同与祭祀即是承继中国王朝统序,认同“中国”的重要表现。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者往往积极学习和效仿前代的贤君圣主,元朝统治者也不例外。元朝继承了中国历代对五岳四渎、历代帝王、忠烈的祭祀传统。元朝自认是中国历史统系的延续,因此传承历代祭祀传统,依据中国祀典记载确立了本朝的祭祀制度。元朝统治者对中国祖先的祭祀和认同,也就是对中国历史的认同,也就是认为元朝与中国历代王朝之间有割不断的历史联系,元朝是中国正统发展谱系之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国的正统王朝。
认同辽金宋三朝均为正统,巩固元朝正统地位。元朝能够平等对待中国历史上的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视辽、金、宋均为正统,体现了多民族大一统王朝的务实精神和进步的历史观。
五、 间接的“中国”认同: 他者对元朝“中国”的认同
元朝从不自外于“中国”,自称“中国”不仅是元朝的自我意识,同时也得到了他者的认同。与元朝同时期的安南、高丽也称元朝为“中国”。代元而起的明朝,更是认为明承元统,视元朝为中国正统王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中国”认同更具有民族和时代特征。元朝自称“中国”、文化认同、自居中国正统,并得到他者的认同,就使得“中国”的含义与此前有所不同。当时的“中国”已经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限制,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成为多民族共有之“中国”,并逐步内化凝聚成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元朝时期的“中国”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这也是与历代大一统王朝的不同之处。
在元朝的统治制度中,既有对中国历代王朝制度的继承,亦有所谓的“蒙古旧制”。但正是这种蒙、汉二元体制的政治制度,却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此前中国历代王朝所谓的“夷夏有别、内实外虚的传统,采取了直接的更加积极的统治方式,将所谓羁縻关系实质化,加深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巩固了大一统,促进了各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元朝的“中国”认同,使各族合为一家,而为巩固大一统所采取的强有力的措施,又使各民族不断发展凝聚,逐渐形成了今天统一多民族的中国。
文章摘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4期,原文约20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