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明清史的大时代特征与明清史研究基本问题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2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3-01-09 浏览次数:

【作者】赵轶峰,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

【摘要】明清中国处于人类历史深刻转变的“大时代”,中国自身历史主题与全球历史变迁主题交融纠结,呈现空前复杂局面。研究这样一个特殊时代的历史,现代性发生、帝制时代收结、中华文明内聚运动构成基本问题系列。现代性起源研究需对现代性本身做清晰界定,清理各种“中心主义”,呈现明清现代性发展的表现与特点,探索现代性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帝制收结研究需厘清明清国家体制功能与政治文化特征,阐释经济体制与发展水平,呈现社会组织方式与生活情态,评析时人价值与信仰方式及知识状况,解释该时代“盛世”之含义。中华文明内聚运动研究需考察该时代中华文明的空间布局与结构、藩封体制、族裔认同、国家整合,以及前述各项的交错关系。基于明清史学科特性,相关研究应注重实证考察,积极借鉴社会科学而不追求社会科学化,宏观与微观研究并重。作为已经国际化的一个学术领域,明清史研究需承担理解当下人类处境的部分责任,为重新审视当下时代人类社会基本制度之合理性基础、局限与潜能提供一些历史经验资源。

一、明清时代的特殊性

明清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既是中国性的,又是全球性的。从偏重特殊性的角度来看明清时代的历史主题,可以看到三个基本线索:中国现代性的发生、中国帝制时代的收结、中华文明内聚运动的基本完成。

考察现代性的发生,必须注重社会的整体结构,而不能满足于找寻性质上与现代社会某些单一要素契合的社会成分。对于历史学说来,实然历程比逻辑可能性更具根本意义。所以,现代性发生问题既是一个关于属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关于结构、趋势与经验的问题。

卷入世界大变迁的明清中国直接孕育了现代中国,明清史研究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认识现代中国的缘起。如果不能阐释现代性在明清中国的情状,就无法透彻说明历史中国与当下中国如何关联,无法说明现代中国的社会特色。明清史中的大量史事在现代性的视角下可以展现出深刻的意义。

立足于中国社会自身演变经验来看,明清中国最具有涵盖性的历史过程是帝制时代的收结。作为如此漫长的帝制时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段,明清时代实际呈现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筛滤累积下来的最后状态。因而,明清是观察中国历史内在逻辑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时代。明清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卷入全球现代化发展、与西方社会发展潮流对接后发生什么。即使在19世纪中叶的剧烈冲撞和社会转型一百多年之后,那种历史基本情状仍然构成当下中国社会各种演变机制的远因,所以,明清史研究必须要系统查考和呈现明清时代国家体制与社会结构的演变经历与情状。

现代中国是经由漫长的文明聚合运动而形成的国家。这是中国历史学要特殊努力的领域,也是明清史研究的主要论题。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的边缘区经常变动,有聚散有离合,但朝向核心区内聚是总体的趋势。到了明清时代,中华文明的聚合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主要在清代,中华文明内聚运动达到了国家行政管理版图与中华文明范围基本重合的程度。明清时代是中华文明内聚运动基本完成的时代,这一运动的每一步推演都伴随着大量社会变迁现象,都在推出中国的新状况,因而明清中国有自身特有的历史主题。由于中国宏观历史经验的这种特殊性,明清中国历史运动不是通过现成理论法则可以推导出来的,是需要通过具体探索相关问题来逐步澄清的。

除了前述三个基本线索外,这里有一个额外的问题。在现有历史学分期体系中,明清史包含1368年至1840年共472年的“古代”,和1840至1911年共71年的“中国近代史”。在这样的概念中,明清史连接了两个基本社会形态或者说两个大历史时代。这种情况除了进一步确认明清史的特殊性和作为转变时代的性质之外,也带来一些困难。研究明清史1840年以前部分的学者是从事“古代史”的,研究明清史1840年以后部分的学者是从事“近代史”的,而研究古代史和研究近代史的问题意识与方法都有很大差别。这实际上影响到对明清史的整体考察。

二、明清史研究基本问题

基于前述关于明清时代特殊性的看法,可以直接提出三个方面特殊且又具有基本性的论题,各论题又涉及若干分支性问题。

到明清时代的后期,中国发生了历史上空前重大的社会体制和文化变革,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基本面貌,也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这一宏大历史过程作为明清历史的一大主题,要求任何从总体上就明清史提出看法的尝试,都需要对中国现代性起源和发展问题做出说明,包括阐释现代性在明清时代发生发展的轨迹和命运。事实上,自现代历史学兴起以来,国内外明清史研究的所有重大论说,都以某种方式对这个问题做出回应,也就是说,事实上现代性起源在所有关于明清史的成体系理解框架中都是基本问题。

中国现代性起源问题不是一个单一问题,而是一个问题簇,即一系列相关问题的组合。其中最少包括以下问题:

1.界定现代性、现代化,并将之与可能混淆、纠结的其他概念加以区分。

2.清理各种“中心主义”。

3.梳理和呈现明清现代性发展的表现、特点与历程。

4.探索现代性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

5.为阐释后发现代性历史经验提供历史背景资源。

帝制自秦以降运行两千多年,如何看待其间得失,这是中国历史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考察、叙述、呈现、阐释这种经验,是中国历史研究应有之义。明清时代,这种体制运行已至最后的巅峰状态,是对之进行综合研究的最佳时段。相关研究范围宽广,以下方面较为突出。

1.明清国家体制、政府功能与政治文化。

2.明清经济体制、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

3.明清社会结构与生活情态。

4.明清时人的价值观念、信仰方式、知识状况。

5.明清时代的“盛世”。

中国是一个通过几千年文明内聚运动形成的国家,始终是包含多民族在内的共同体。这一内聚运动在明清时代仍在进行,且有重大进展,在清代实现文明覆盖地域与国家管理区域范围基本重合的局面。因为明清是这一过程完成的时代,所以明清史研究必须澄清其基本表现,尤其是中华文明聚合运动对中国现代国族国家特性所投射的历史背景和衔接关系。以往关于明清边疆史地、明清边疆经略、多民族国家统一性的研究已经成就斐然,从文明聚合的角度再加透视,应能够通贯古今,提升论证的理论严谨性。相关研究可以分解。

1.明清时代中华文明的空间布局与结构形态。

2.明清时代的藩封体制。

3.明清时代族裔认同、国家整合、文明内聚的交错关系。

前述基本论题远不能涵盖明清史所有问题。提出这些论题是因为,对于一个时代的历史学研究,必须辨识、澄清和阐释该时代最重大的历史演变线索。这样的线索与其他方面的研究是相互辅翼而不是相互冲突的。

三、明清史研究的方法论意识

当下史学理论思潮众说纷纭,恰是一个锻炼历史学研究者思想开放性与定力的时代。在这一方面,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值得治明清史者仔细斟酌。

(一)坚持实证研究。此点针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可能对明清史研究形成的影响而言。明清时代发生的大量事实可以依据传世文献和大量历史遗存以及后果来做清晰的考证,绝非只能做诗性的建构,任何人的研究结果也要接受同行关于其可靠性、公允性的评价。对于历史学家而言,无事实则无思想,虚构事实即误导思想。

(二)积极借鉴社会科学而不追求社会科学化。借鉴社会科学进行明清史研究显然是非常有效的研究方向。这涉及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差别,涉及历史学的认知功能可以在怎样的程度上着落于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历史学与各种社会科学学科的结合或者交叉,都只在一定限度内有效,超过适当的限度,就会强事实以就理论,曲解或者演绎历史,适得其反。故历史学需要借鉴社会科学,却不可在借鉴中失去自我,不可以转变为其他学为目标。

(三)把握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关系。此点就晚近史学研究旨趣的分歧而言。中国明清时期是世界历史上巨大变迁时代,宏大议题不可回避;该时代去今不远,文献充备,微观精细研究条件比其他时代优越得多,所以明清史的宏大与细微研究都是推进方向。宏大或者微观本身并不决定研究成果是否可取,取精用弘,宏大与微观都可成为有效的探索路径,失离分寸,也都可能走向偏颇。

由是,明清史研究的理论、方法、范式、进路,乃至问题取向,从来不曾固着一处。因而,明清史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必须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各种纷至沓来的理论方法资讯,择善而从,与时俱进。

 

文章摘自《清华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原文约28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