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旅沪浙商与义演筹赈——以绍兴同乡会1934年旱灾筹赈为视角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3年第1期 发布日期: 2023-03-24 浏览次数:

【作者】郭常英,河南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心。

【摘要】近代旅沪浙商以同乡组织为活动基础,同乡会是各地商人的代表机构,在家乡遭受灾害、紧急筹赈的非常时期,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通过义演筹募资金支援家乡赈灾。他们的作为,表现出旅外浙商注重乡情、思想开明的群体特征,反映出浙商对支援家乡赈灾义演积极、坚韧的开放心态;特别是代表人物王晓籁,其作为赈灾义演的主导者、同乡会会长,通过筹赈实践,充分表达了旅沪浙商的乡土情感和商业敏感。同时可以看出,商人是慈善义演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乡情与时情

近代上海移民来自世界各地,国内移民较为集中的有江浙商人、安徽商人、广东商人和福建商人等。各地商人通过血缘、地缘、业缘等渠道,建立起较为密切的社会联系,会馆或同乡会便是其主要联络机构。商业的发达使会馆与同乡会等民间组织在上海长期并存,两者成员身份主体一致,略有不同。会馆成员一般是同乡或同业的工商业者,而同乡会成员则以工商业者占多数,还有普通商贩或者文人,寻找商机、发挥专长、谋求发展,是大家共同的愿望。随着时代发展,以商业为主要目标的上海民间社团数量日益庞大,也非常活跃。

上海很早就有绍兴商人建立的浙绍公所,其主要职责是为同乡做公益及年节期间进行祭祀活动,祭祀神灵先辈是浙绍公所的重要事务。作为绍兴同乡组织,公所通过举办殡葬、祭祀和宴娱等公益活动为会员服务,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增强同乡友情。20世纪初,浙绍公所被新式同乡会取代。19118月,为应对时局,旅沪绍商与知识精英共同发起组建新的绍兴同乡会,初期人员不多。817日,同乡会成立大会在浙绍公所“永锡堂”召开,名称为“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

1934年入夏之后,多地不雨,全国发生大面积旱灾。鉴于浙江灾情严重,旅沪浙商为筹备赈灾,于当年914日成立了“旅沪全浙救灾会”,后改名“甲戌全浙救灾会”,简称“全浙救灾会”。绍兴同乡会会长王晓籁同时担任“全浙救灾会”执委,常务委员多为商界人士,在商界具有较大声名,有的为政府做过赈灾事务。他们跨政、商两界的名流身份更为显赫,无论是作为政界名人或是社会“闻人”,均有较强号召力。只是义演筹赈不同于单纯筹款,具体工作要靠同乡会落实。

上海义演筹款作为近代赈灾方式,最早在19世纪“丁戊奇荒”时期出现,民国之后逐步普及,社会影响逐渐凸显。有的同乡会或公所主办或参与筹款演剧;有的会馆公所设有票房,适时为公益活动演剧筹款,甚至延请戏班演出筹资用于赈灾救贫。到20世纪30年代,娱乐市场在上海早已形成繁荣局面,戏剧是常见娱乐选项。在上海时尚气氛下,恒社等票房所举办的筹赈义演,多会大肆宣传,其所具有的风光场面及其来自各界的支持,也会使同乡会对其积极仿效。各地同乡会都把维护乡人职业、改进乡人风俗和公益慈善事业视为要务,正因如此,在遭遇大旱、赈灾救难的关键时期,组织者以自己熟悉乡情,谋求取得赈灾收益的心态积极组织义演筹赈,并在义演筹款运作阶段发挥核心作用。

二、运筹与推动

1934年,浙西严峻旱情与各级政府赈济不力的现实很快引起民间激烈反应,救灾会一面携手浙籍贤达向社会募捐,通过以现款支持、发放赈粮等方式为家乡灾民筹赈;一面与其他慈善团体联合起来积极寻求政府支持,为施赈献计献策。救灾会考虑到娱乐明星的社会影响力,经过研究议决通过了“播音乞振”的提议。难得的是,同乡会挖掘自身潜力,设法为家乡赈灾筹款,将演剧筹赈作为此次赈灾的重要手段,并以甲戌全浙救灾会为依托推进义演组织工作。

票房演剧在上海商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公余票社和越声票社是活跃于浙商中的越剧票友组织。为演剧筹款,同乡会按照传统议事程序,为达成统一认识多次开会,通过信函告知成员开会。筹备工作在紧锣密鼓中展开。请绍籍票友出演是同乡会的愿望,票房参演既可实现组织者的需要,还能满足票友个人的演剧喜好,支援家乡赈灾。更重要的是,同乡票友为艺员,可减少演剧费用,多留救灾资金。到12月初临近演剧时间,同乡会不放心,还再次去信,向上海公余票社和越声票社征询,希望两个票房确认接受邀请。义演筹备杂务很多,同乡会要多次开会,相关事务要反复研讨、交涉。但在确定演剧日期的一次关键会议上,王晓籁却因老家有事无法出席,也因此不得不推迟演出时间。由此可知,在事情急、任务紧的义演筹备阶段,王晓籁不仅身份重,担子也重。经过繁琐的筹备过程,最终,演出日期确定在121617两日晚间,演出场地在二马路荣记大舞台,这是上海商界大亨、绍兴同乡黄金荣的剧场。

演出事宜确定之后,如何让社会民众广泛知晓、愿意购票,这一点非常重要。若要获取理想的资金收效,演出需要广泛销票。扩大宣传迫在眉睫,报纸广告宣传较为快捷。同乡会拟联络若干发行量较大的报纸做宣传,《申报》最为引人关注。为节省开支减免广告费,同乡会便向申报馆发送启文,诉说灾情。同乡会恳切希望报馆“义务”刊登演剧筹赈启事。

在与报纸联络广告宣传之前,同乡会已在内部深入动员,希望会员通过亲友关系以情感人,或者自己购票送人等,推销门券,争取筹款。同乡会对会员售券抱有较高期待,希望通过乡情多多推销,或者自己购买。作为救灾会和同乡会的领导人,想法或许较为实际,因为票友喜好演唱,满足个人喜好同时还向同乡奉献爱心,其法可取;看戏者出钱购票,既可满足娱乐和交友需要,也给家乡灾民奉献爱心;同乡会为同乡及家人服务,涉及你我他,大家共同为家乡人表达善意。如此,义演筹款既实现了义、利、信的结合,又能帮助家乡赈灾。无奈灾情严重,各地都在向上海求助,当时筹款非常困难。

但无论如何,在演员与同乡会的共同努力下,义务戏演出顺利完成。从筹款统计结果看,两日演出收入总额共“券银九千三百六十元八角”。

同乡会满心希望座位满员,收获多多,得到与付出对应的社会呼应和经济收效。实际看来,或是看戏门券价格太高,在严峻灾情各处乞赈的情况下,这次义演筹赈成绩显得不够理想。

义演之后的1219日,《申报》刊发一则“上海筹募各省旱灾义振会”鸣谢广告。此广告的落款为上海筹募各省旱灾义赈会会长、国民政府要员孔祥熙,还有甲戌全浙救灾会会长许世英等,显示由杜月笙担当的恒社,同期也在举办助赈演剧,从报纸广告看,两场演出与绍兴同乡会的收入相当,可是黄金荣免除了其二千元假座费。鉴于此,同乡会也向黄金荣求助。最终,黄金荣不仅免收了义演假座费二千元,而且连同演出时的开支一并免除。

人们常说“在商言商”,其言很明确:商人从事商业活动以追逐利益为目的,获取利益的最大化是商人的本性,也是经商成功的标志。因此来看,商人救灾捐款,一般是迫于情势。商人从事慈善公益事业,取决于其经济条件与思想观念。绍兴同乡会成员以经商人士为主,还有其他各业人士,应该说近似于商会,与商会本质相同,是由旅沪同乡组成的非营利性和互益性的社会组织。这种同乡组织本着利于会众的思想,在必要时出钱、出信息或出思想,并通过内部资源形成一定平台,体现共同价值和担当精神,以获得社会肯定与积极评价。离家在外的浙商同乡组织,无论是甲戌全浙救灾会还是同乡会,均将为家乡分忧作为当务之急。

三、收效与评价

任何商人,在追逐利益时都会将自己的经济属性发挥到极致,但面对社会需要,商人同样会体现出社会担当和奉献精神。会长王晓籁在大灾之时从大局着眼,本着利他思想寻找机会为家乡争取赈灾资金,在必要时,他代表同乡会出面与各界人士联络和交涉,通过同乡会争取社会支持,获得有利资源,他的努力既体现了担当精神,也争取了赈灾最大效益,应当获得社会肯定与积极评价。

旅沪浙商是较大的社会群体,绍兴同乡会的义演筹赈活动具有典型性。旅沪浙商注重乡情、思想开明。同乡会态度积极、心态开放。义演筹赈主导者热心组织,筹款效果值得肯定。所有这些,充分反映了商人是慈善义演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摘自《史学月刊》2022年第12期,原文约16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