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晚清物理学知识本土化研究——以晚清西学汇编电学条目内容为中心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3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3-10-01 浏览次数:

【作者】杨诗敏、雷中行,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摘要】以往学界对晚清物理学史的研究主要考察近代科学发展与科学传播情况,本文试图阐明晚清物理学发展夹在传统学术和近代科学之间,实有其重要时代价值。通过对传统类书和晚清西学汇编的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本文认为晚清科学发展迟缓原因在于传统经典诠释与西学新知产生碰撞时,首要表现为传统经典诠释尝试融合西学新知,融合不成才逐渐脱钩分离,其间蕴藏巨大的科学变革张力。从晚清西学汇编的电学条目内容中,可以看到近代科学在方方面面突破传统中学诠释的实际过程,具体形式是多数文本呈现“知识内容去中学化”和“叙述形式条目化”的独特发展趋势,进而打破传统中学的既有理论基础和学术权威,为近代科学找到在中国土壤中适合的生长环境。

何以在璀璨的中国古代科技和发展迅猛的中国现代物理学之间,唯独晚清物理学发展显得发展迟缓,无甚可观?经过探索,笔者发觉晚清物理学发展并不表面般平缓,其实遭遇剧烈内部变化,传统气本论世界观遭到摒弃非一日突发,实如冰山断裂是由于无数内在结构断裂所致。其间实际发生了所谓的“中西调和”或“中西会通”尝试。换句话说,是传统中学意欲融通西学的本土化尝试。

为了说明这个过程,本文拟分析9种清末西学汇编的电学条目内容,并以1种自带中国传统学术知识体系的同时代类书——《格物中法》作为对比参考,尝试呈现出清末中国传统士人和新式知识分子的自然知识认知逐渐去中向西,但接受知识的方式却逐渐本土化,与传统融为一体的现象和趋势。

一、类书与西学汇编条目性质分析

为厘清晚清西学汇编与传统类书揭示的自然知识内容分歧,笔者依照电学知识的不同性质,将上述10种文本中的知识分为学理说明、自然现象和电学运用3个部分。根据对比分析,晚清西学汇编的电学条目分布和旨趣与中国传统类书的结构有显著不同。多数西学汇编呈现出的特征是:强调电学学理多于电学应用,最末才是阐释自然现象,这个趋势恰巧与传统类书内容比重颠倒。

二、西学汇编知识内容去中学化发展趋势

晚清西学汇编与同时期传统类书不仅各部分知识占比不同,对相同知识的阐释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时由不同观念造成,有时因阐述方式的不同。在传统诠释不曾论及的领域,诸西学汇编的内容更是脱离传统诠释的基础和解释范畴,直接倒向西学新知,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诠释领域“去中学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即逐渐放弃采取传统中学对该自然现象的权威诠释。

西学汇编对传统解释中相同知识的细化和补充。西学汇编对雷电现象的解释包含更多细节,可以看出编者们突破传统诠释的尝试。无论是以“说明物理成因”对电加以解释,还是对传统电现象加以“解释性质和补充新知”,西学汇编都呈现出对传统诠释中相同知识的不同细化和补充。

西学汇编与传统解释中相异知识的解释方式。诸种西学汇编分别采取“说明物理成因”和“解释物理性质和定义”的两类解释路径阐释电现象。从逻辑上,采用“说明物理成因”解释路径与传统诠释思路以“阴与阳夹持而磨轧有光为电”进行解释的思路是吻合的,但成因却明显不同。此外,采用“解释物理性质和定义”的解释路径则明显不包含在传统诠释当中,成为一种时人相当陌生的解释路径。上述分析说明,西学汇编中电现象的部分解释已逐步超越传统诠释所能涵盖的范畴,明显无法以传统中学的自然知识加以推敲获得,必须直接采用西学的知识来编写西学汇编相关内容。

传统完全失去解释力的“电流”和“电力”概念。传统自然知识与西学新知主要在诠释自然现象上紧密交集,但在人造物和崭新概念上则几无相交。在“电”和“电火/电光”条目内容上,从晚清士人的知识接受角度下,西学汇编的相关解释无异于补充传统诠释细节的不足,给出更新且细致的物理成因和细节说明,但涉及人造物现象的解释则跳脱出传统诠释的范畴之外。对于传统诠释不曾论及的领域诸如“电流”与“电力”条目内容上,西学汇编的内容更是直接倒向西学新知,几乎无法看到任何与传统诠释交融的痕迹。这足以使作为阅读者的晚清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中学面对现实的解释力出现了问题,与之相对的是,阐释更贴近现实情况的西学解释力更为优越。

三、西学汇编叙述形式条目化发展趋势

西学汇编的内容逐渐去中向西,然而其叙述方式却逐步条目化,与传统类书趋同,此现象既矛盾又有趣,亦是传统学术尝试融合西学新知以进行知识本土化的实际过程。经过纵向比较分析可得知,1894年是西学汇编叙述形式条目化的转折起点。此前的西书和西学汇编因为没有明显的科考和资政用途,是为了在洋务时期的武备学堂授课使用,或是为了进行科普工作而编纂贩售的书籍,其目的是更好地阐明基础知识,而内容条目化对阐述清楚内容并无帮助,所以编纂形式贴近西书底本,叙事多为章节式论述。但1894年前后编纂完成的西学汇编则普遍是针对科举改制而作,其目的是协助考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汲取西学知识,并供官员资政参考之用,故此时期的编者会对早期知识系统完备的西书内容进行极大幅度的删削改写,仅保留知识精华和结果。此举的确更利于考生备考应试和官员资政参考。

晚清物理学史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近代科学如何在方方面面逐步突破传统中学诠释的强大包容性,进而打破这个既有框架和结构,转而找到中国土壤中适合的生长环境。本文揭示西学汇编的集中面世是晚清科学知识发展与传播的有效本土化路径,其具体表现形式是西学汇编内容比重和旨趣与传统类书差异极大,形同颠倒;知识内容西学化前即已产生的内容去中学化趋势;叙述形式的章节化处理过渡到条目化处理趋势。西学在晚清二次西学东渐确实迎来扩散契机和找出扩散西学新知的有效路径,即1894年甲午战败后导致的变法风潮及西学汇编的大量问世。“破天荒的科举改制”导致全中国考生不得不设法涉猎西学知识以寻求晋升,而西学汇编的大量问世实为解决传统士人不通外语且洋务运动的西译书极难获取的便捷解决方案。西学汇编的编者们整合自身搜罗的名家笔记、西译书内容和报章杂志,将个中精华分门别类按条目呈现出来,确实能成为科考者应试西学的最佳应试工具。由于科举制度面的剧烈变化,引导西学汇编需求者和供应者的相互作用,西学新知得以进行大范围的有效扩散。

那么,西学汇编的形式从何而来,何以短时间收获如此效果?笔者在比对各类传世文献后初步发现,形式的来源似脱胎于类书的一个支脉,是文献通考形式类书、朴学与考据学形式类书和部分日用类书等三种类书形式共同交汇的编辑形式。因此,笔者认为晚清突然兴起的西学汇编实际上是特定形式的类书,“应试参考”本身就是蕴藏在类书大类中的众多参考功能之一。

最后,尽管西学汇编的叙事形式趋于条目化类书而形成本土化的效果,在晚清一时蔚为风潮,为推广西学推波助澜,但这么做亦有其代价。基于类书的编纂方式是搜罗而博采,其中的知识大抵是平行且相互独立的知识点状排列,彼此只有先后顺序之别,并无因果逻辑关系。这是中国传统类书蕴藏知识的一大特色。然而就在此处,这样的编纂形式在呈现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时产生严重的误差。本文考察的9种西学汇编文本除了艾约瑟基于英文底本直译的《格致质学启蒙》外,全部都以条目形式形成各自独立的知识点编纂形式,导致科学自身的系统性,譬如基于观察、形成假说、实验证明和抽象化得出结论的逻辑结构;科学知识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如电力与做功与材料导电性;潜藏在文字表述之下的具体数理运算基础,都被西学汇编编纂者有意识的忽略或删节,进一步导致阅读者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真实状况差距甚远。这是通过以条目化的西学汇编传播科学新知随之而来的代价,也是晚清物理学知识本土化的主要过程。这个负面因素则需要等到1905年后的新式教育兴起,新编的自然科学教科书和实验教育逐步兴起才逐步消除。

文章摘自《历史教学》2023年第8期,原文约17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