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唐代妇女与长安节日气氛的营造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3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4-01-11 浏览次数:

作者焦杰谢宇荣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摘要唐代的繁荣与昌盛不仅体现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日常生活,也体现在岁时节日的民俗风情里。唐代妇女是岁时节日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她们一方面必须履行主内的职责,为节日宴饮和庆典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以女性独特的方式,为家人、为社会营造出快乐和谐的节日气氛。作为当时世界文明中心的长安,岁时节日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妇女的参与则使节日氛围更加浓郁。对唐代妇女与长安节日的关系展开研究,不仅能拓宽妇女史研究的宽度,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现唐代的繁荣昌盛。

一、女功与节日气氛的营造

中国传统节日多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很多来自农业庆典,节日的活动通常以衣食住行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活动多与妇女主内务的职责有关。比如剪纸、编织、主炊等。唐代妇女的这些劳作对营造长安节日气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新年的剪彩与互赠活动。唐代的新年剪彩习俗十分盛行,剪纸的种类很多,飞禽鸟类、动物家禽、花草植物等,应有尽有。立春日那天,唐代妇女们也会剪彩张贴门户或者自戴,五颜六色的剪纸遍贴门窗箱柜,满头的花鸟随着年轻姑娘和少妇们的身影四处游走,屋里屋外到处都呈现出春回大地的喜庆色彩。李唐皇室有时也会在立春日举行迎春活动,为了烘托节日气氛,会令宫人们剪彩赐给臣僚。

(二)端午编织续命与互赠活动。端午日是恶日,许多活动都与驱毒有关。妇女们用五彩丝编织各种饰品互赠,短的、细的称五彩丝,长的、粗的称条达或百索,端午节佩戴这些织物可以起到驱邪祝福的作用,故称续命。妇女互赠“续命”的习俗不仅为端午节增添了许多节日氛围,也影响到唐代官方的节日福利制度。唐代礼部在这一天也会为年长的大臣送五彩织物进行祝福。

(三)妇女的中馈之务与节日习俗。节日的许多习俗都与妇女的中馈之务有关,妇女们的忙忙碌碌也是装点节日气氛的一种方式。根据唐临《冥报记》的记载,新年会饮活动在唐代的长安已成风俗,家家户户走亲访友,男子送往迎来,妇女则紧张地劳作,为亲友聚宴提供服务。唐代新年正月的代表性饮食是五辛盘、春盘,寒食是各种粥、杏仁糕和鸡蛋,端午是粽子,重阳节是饵,即后来的重阳糕。除了饮食之外,不同节日还有不同的习俗,新年弃旧迎新,上已禊祓,端午驱毒,重阳登高等。

二、妇女游艺活动与节日气氛的营造

(一)长安妇女的斗花、斗草等活动。春日斗花是上层社会妇女们的嗜好。唐人特别爱花,二月十五(一说二月二十五)是花朝节,富贵人家皆于此时出重金购买各种名花,或装饰成移春槛供人观赏,或在游春时装饰车马,而妇女则持花和他人斗花。端午期间的斗百草也是唐代妇女喜爱的游戏活动之一。这时,年轻的女孩子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一起踏青斗草。她们采来各种野草打成结互拉,看谁的草韧性最强,骄阳之下,个个“粉汗泽广额”,玩得十分投入。重阳节期间,女孩子们喜欢到山上采摘茱萸,将盛开的花枝儿插在头上,结籽的枝条挂在长裙上,一玩就是一天。

(二)节日中的妇女游艺活动。春日荡秋千是年轻女子最喜欢的游艺活动。从上已到寒食再到清明,长安城内外,户外草坪,庭院花园,从白天到晚上,荡秋千的女孩子随处可见。在唐代,很多游艺活动是没有严格的性别限制的。蹴鞠虽然属于男人的运动,但女人也可以参加。唐代蹴鞠玩法很多,有对抗性的球门赛,有两人或多人对踢的“白打”、趙跑和筑球等。“白打”、趨跔和筑球不拘场地,尤其受年轻女子喜爱。斗鸡传统上是男子的专属,不过在唐代乃至五代时期,斗鸡活动尚不是男人的专利,热衷于斗鸡者也有不少女人。唐时的长安,斗鸡习俗尤为时兴,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有斗鸡爱好者。每至清明,长安简直成了斗鸡场。

三、女性歌舞与节日气氛的营造

歌舞是节日或庆典的高潮,一个庆典或节日是否圆满、令人赏心悦目,歌舞表演必不可少。唐代的长安之所以令人瞩目,人人皆向往之,与其节日氛围带给人们的耳目声色之悦密不可分,其中女性的歌舞表演对人的视听产生的冲击效果尤为重要。

(一)长安妇女的节日踏歌。“踏歌”是汉唐时期民间流行的一种歌舞表演形式,表演者彼此连臂,一边唱歌一边以足踏地击节,且步且歌,且踏且舞。唐代喜欢踏歌的男女皆有,人们喜欢用踏歌的方式表达情感。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年轻的姑娘们尤喜踏歌,在春暖花开之季,她们往往结伴而游,踏歌便是最主要的娱乐活动。逢年过节,年轻的姑娘们也喜欢聚集在一起,以踏歌的方式欢度节日。上元夜张灯,普通百姓人家的年轻姑娘们通常结伴而出,观灯之余便踏歌而舞,通宵达旦,其乐无比。

(二)长安宫妓节日的歌舞表演。开元盛世,国泰民安,万国来朝,为了与民同乐,显示皇恩浩荡,每至节假日,尤其是上元夜,皇宫也会命教坊妓艺人和宫女表演歌舞,让百姓观赏。在唐代,不唯上元夜皇帝要驾临勤政楼、张百乐,其他重要节日比如寒食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皇帝也会御勤政楼,或大酺,或张百乐,令教坊艺人表演节目。绳技是每年正月一日朝会百戏表演节目之一,早在汉代便已经形成制度。

(三)长安艺妓节日的侍宴佐欢。女性以歌舞形式为长安节日营造快乐的气氛还包括艺妓的侍宴佐欢活动。唐代的长安,尤其是盛唐时期的长安,百姓生活比较富裕,上层社会的生活更是奢侈。每到节假日,有钱有势的人家往往外出游玩,在野外设宴。为了玩得开心吃得开心,还会携带家中歌姬舞伎,或者邀请私妓侍宴佐欢。这些艺妓的歌舞活动同样为节日增添了许多欢快与热闹的色彩。唐代的长安,正月十五的张灯夜游结束之后,新年的欢乐并没有结束,人们还要出城游玩,每次出游必于郊外举行聚饮活动,这种活动在开元天宝时期极为盛行,号为“探春”,时间一直持续到晦日。

节日是否广受欢迎,是否愿意被民众全民追捧,与节日的功能和节日的气氛关系密切。当节日中的宗教和神秘色彩消退,节日的功能和气氛就成了吸引人们参与节日的重要因素。在农业社会里,传统节日大多与节气和农业庆典有关,不是趋吉祛邪,便是弃旧迎新,抑或是庆祝丰收,这些内容都离不开衣食男女对富裕生活的追求,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围绕着衣食住行的内容展开。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妇女的工作不仅对节日功能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在营造节日氛围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唐代社会,尤其是中唐以前,由于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经济和文化发达,妇女内外之礼的约束较少,她们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节日的庆典活动当中。新年的剪彩营造的不仅是热烈祥和的气氛,也带来了春天的气息,给人以希望;端午互赠五彩织物营造的不仅是吉祥和喜庆,也加深了人际之间的和谐;年节的会饮与节日饮食的互赠,不仅充实了节日的内容,也营造了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妇女们的斗花斗草与各种游艺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容,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为外部世界增添了花一样的色彩;歌舞女艺人的表演不仅让普罗大众欣赏到了天籁,更是将节日的庆典活动推上高潮,显示了大唐盛世的繁荣与昌盛。

 

文章摘自《唐史论丛(第三十七辑)》2023年第3期,原文约1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