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图说在场与政治动员——抗战时期《解放日报》政策宣传图像传播研究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3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4-01-11 浏览次数:

作者赵昊,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抗战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刊载了300余幅(组)政策宣传图像,反映了党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的舆论导向。《解放日报》根据政策宣传要求,主要运用以文选图的模式,时宜性地刊载了系列所指、能指同构的图像。所刊人物图像注重转移法运用,突出领导、英雄人物形象的号召、榜样作用;叙事图像强调对应鼓动,以真实、典型形象体现动员的生活化、对应性。各期图像、图文之间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形成主题内容与反映、图像表现与生成、大众接受与理解等直接特点,多结构、多层面地表现在场,全面宣传了党的政策主张,充分取得了组织人民、共同实践的政治动员实效。

抗战时期的《解放日报》,共刊载了300余幅(组)政策宣传图像,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传达了中国共产党不同时间段的重点工作,传播了党的主旨。宣传图像通过“意识与表意的图像化和经验化,将不可见的、形而上的还原为可见的、经验的”图说在场,以图像的直接呈现、符号的转移号召、叙事的逐点对应,唤起解放区大众对图像主题的积极响应,起到政治动员作用。

一、党性原则的直接呈现:图像传播中的议程设置

《解放日报》图像具有在场特征,形成主题内容与反映、图像表现与生成、大众接受与理解等直接特点,以其直观效果促进动员。

(一)党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的舆论导向

《解放日报》“是集体宣传者和集体组织者”的定位决定其所刊图像必须具备教育、动员功能。稿件“应力求通俗简洁”,“要使那些识字不多而稍有政治知识的人们听了别人读报后,也能够懂得其意思”,图像更须直接明了地传递政策主张。

《解放日报》图像的主题思想、内容结构、形象表现均成体系。主题根据不同时期的政策确定,内容“力求更有系统地反映实际”。形象表现紧跟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而革新,其改版前后的图像差别尤为明显,画面由繁密线条、明显体积感转向简洁线条、相对平面化,以符合解放区大众的视觉阅读习惯。

《解放日报》面对受众的思想认知及读图需求,重视内容、形象、意义的显性呈现。图像弥补了识字率不高的解放区军民对文字解读的不足,从大众“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而言,图说等同于在场,观看即“与在场者之在场的觉知联系”;受众长期接受党的图像宣传教育,形成了接受图像动员的习惯与特定的解读方式。

(二)时宜性图像所指、能指同构的直接动员

图像所指、能指的同构对其动员产生重要影响。在符号传播意义的视阈下,同构则是指某些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意指关系的唯一性、固定不变的特性,即某些符号的社会意义不可随意变更,是被意识形态强制赋予的。时宜性图像极具现实性,其内容即为大众当下所接受、正践行的政策,大众具有真切的现实感悟,增强了同构。

《解放日报》图像主要为头像类、叙事类两种形式,构成简明,以线塑形,形象表达直接,呈现出大众化、民族化特点。相同头像在各类事件报道中不加修饰的反复刊载,利于大众熟知并固化印象,促进视觉号召。

《解放日报》图像最显著特点是图文互语,一是图像依附于文字,有会议通讯、事件报道等所附人物图像,主题鲜明;还有根据文意所绘的文章插图,契合文字,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二是具有自身独立性的图像,同期、前后期版面文字论述清晰,图像表达明了。

(三)图像制作、传播场域深化动员

绘制者以现场速写为基础的木刻绘制,自然强调提炼核心元素,达到简洁明了。他们深入基层,在现场即时绘制,或整合现场所绘素材加以制作,“要开劳模会了,通讯员通知画家,他就去会场画速写,晚上在油灯下刻出来,第二天就见报”。图像生成的在场,推动形成真实感与现场感,增强了感染力与说服力。

从图像宣传角度而言,其传达首要在于直观。《解放日报》图像传播立场鲜明,以简明形象准确传达明确观点,在图语互文中指向明确,使得大众形成一元化的图像解读,进行有效动员。

二、媒介符号的在场瞻望:人物图像的转移运用

《解放日报》图像体现出权威化的转移号召。在报道重大事件时,刊载了相关人物的简明图像,以领袖、将领、英雄形象符号注释事件。对大众而言,图像刊载即是一种符号,党报所刊领导、英雄人物形象更具膜拜价值,提升了大众对事件的认知度与重视度,强化了号召。

(一)领导人物的标识意义与号召作用

《解放日报》以头像为主的图像形式诠释会议、讲话等要闻,由直观在场的人物形象凸显事件的真实与重要。如毛泽东的3幅形象分别为《祝十月革命廿五周年》《关于共产国际解散问题毛泽东同志作详尽报告》《组织起来——十一月二十九日在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会上的演讲》所配图像。《解放日报》所刊领导人物图像以权威化转移至自觉践行会议、讲话等要求。

(二)英雄模范的典型意义与榜样作用

《解放日报》所刊英雄模范形象以生产劳动英雄为主,多是头像形式。生产劳动英雄报道中刊载形象180余人次,其中第一版以头像形式刊载多达110余人次。其与领袖像同样版面位置的刊载,传达了政党关于平等、民主等政治信息。

系列图像刊载在政党赋予下形成了英雄权威化,通过形象宣传,使大众意识到积极践行党的政策,可取得一定的政治身份,并产生这一政治诉求,经深入、循环宣教,逐步形成基本政治觉悟,热情响应党的号召。

三、“事实在先”的视觉陷入:图像叙事中的对应鼓动

《解放日报》所刊叙事性图像,其现实化的故事、中心、场景明确,融合了大众实际经验、原典知识、综合直觉的日常观看经验,以生动的视觉表述传达政策内容,进行动员。

(一)真实性图像体现动员的生活化

《解放日报》图像多为事实的客观实录与印象再现,有些即为新闻图像,如《新鞋》《张村驿的驮柴运动》等;附有详实的新闻文字说明,《八路军救了我》系55日蒙古人民英雄哈诺墨拉被害消息报道的后续图像报道;有的是对事件的整体视觉印象,如《跟这位同志去当小八路(内蒙古考察印像之一)》《建议(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之一)》等,以简略文字注释;有的属于纪实文学的插图,如《砍木材的声音到处响着》《同志,你健康吗?——林主席慰问金盆湾驻军》等,上述三类图像均附有详略不同的文字注解,充分表明真实性。

环境细节等真实描绘,使大众在图像与现实对应中陷入真实情境。《解放日报》图像重视环境、器物等细化再现,窑洞、粮仓等刻画细致,石磨、犁耙、铁锹、竹筐等器物描绘具体,牛羊驴等表现生动,甚至办公桌面摆放的《解放日报》都清晰展现。图像绘制的真实符合大众感受与想象的真实。图像再现了现场,视觉表达符合大众认知的真实,加深了大众共识。

(二)典型性图像呈现动员的对应性

1.以典型化人物形象强化趋同

《解放日报》叙事图像典型化地提炼了人物,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个体形象,从作为大众一员的“我”角度,增强图像在场说服力。平民化的人物形象提炼,以个体的真实在场,树立榜样。家庭化的人物形象提炼,通过家庭的真实表现与实利展现,反映政策实施及其成效。通过一系列参与民主建设、生产劳动等而获得幸福感的人物形象,使大众对比身边人物及自身,感性了解“哪些人参与”及其获得,理性认知“所有的人应该怎样”,从政策实绩层面深化动员。

2.以动态化情节提炼突出导向

记录式的叙事性图像,在静止的画面中呈现出动态化的情节内容,以生动形象再现现场情形,吸引大众关注。故事情节表现重在有效组合造型元素,提取反映事件本质的核心动态,使人通过生动形象感受真实事件。

挥手、挥拳等具有号召指向的动作,经过各种场合的展现,成为大众公认传达动员的经典动作。这些醒目动作以特有气势与力度,着力表现英雄、平民等人物的带动号召,起到动员作用。

《解放日报》政策宣传图像传播紧跟党的方针政策,起到“集体宣传者和集体组织者”作用;从人民在场感受出发,以写实技法,展现了党的政策给人民带来的获得感;联系大众生活、融入真实场景的具体形象提炼,将大众带入到真实情境中,形成回想与展望,通过政策践行成效的图像诠释,表现了大众需求与获得,从而进行政治动员。

 

文章摘自《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原文约1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