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若天,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北洋政府颁行的教师养老金制度,是研究系同人改革中国教育的一种尝试,随着研究系退出政坛,这一制度也随之束之高阁。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推动教师养老金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其目的有二:其一,在于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职员待遇,以吸引全国政治、经济与教育人才向广州国民政府集中,与北洋政府在人才资源上进行制度性竞争。其二,争取知识界与舆论界的支持,以“协助革命的速成”。与此相对,北洋政府统治期内长期存在的教育问题,不断消耗着知识分子对它的向心力。国共合作期间推行的包括养老金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日益成为一种制度上的吸引力,推动知识分子逃离北方,接受国民革命的政治理论与方针政策。
1926年至1927年,近代中国知识群体纷纷逃离北洋政府控制之北京,呈现出一股“南下”潮流。国共合作之下的广州国民政府,正是诸多学人南下的目的地。在国民革命的时代潮流下,广州国民政府是如何“筑巢引凤”,通过推动教育制度的革新,以吸引全国政治、经济与教育人才向广州国民政府聚集?教师养老金制度改革,正是广州国民政府推动教育制度革新的关键一环。
在近现代社会,养老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国民的政治认同。作为连接老年、中年、青年三代的重要纽带,养老金制度为老年群体提供经济保障,为中年群体提供职业目标,为青年提供未来期盼。因此,这一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在吸引国民政治认同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
国共合作引领下的国民革命,是中国政治格局重组的关键点,而广州国民政府推动的教师养老金制度改革,是为了促进国民革命的成功、“协助革命的速成”。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许崇清于1926年12月拟定的《教育方针草案》中就强调:“中国今后的教育政策,当然亦应该与这个革命的一般政策相并动,然后所施设的教育,才能成为确有实效的教育。”国民政府制定《养老金条例》的目的即在于“激励学校职教员”,以“协助革命的速成”。许崇清同样认识到,制定教师养老金制度,将会给政府带来财政负担。但他强调,为了实现“革命的速成”这一最终目的,教育改革的“经济成本”是可以接受的.显然,对于此时的广州国民政府而言,如何吸引知识界的力量、鼓荡全国性的革命热潮,以促进国民革命的“速成”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费用虽多亦不应畏缩”,这一种破釜沉舟的革命政治心态,是国民政府能够在军费浩繁的革命时期,克服财政上的困难,建立教师养老金制度的重要原因。进而言之,教师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仅是广州国民政府系统性教育制度改革中的冰山一角。据统计,中央教育行政委员会自1926年2月成立至1927年 10月止,共颁发了《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章程》《中等以上学校教员奖励规程》《学校职员勤务奖励规程》《学校立案规程》《私立学校规程》《私立学校校董会设立规程》等十数条教育法规,这一系列教育法规也成为此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石。
知识分子因北洋政府积欠薪俸而被迫南下,广州国民政府作为一种打破军阀割据政治格局的“新势力”,它在教育、政治等领域的革新,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希望。国民革命军北伐之所以能够成为“号召全国感情的一件空前大壮举”,其缘由即在于北洋政府因军阀混战而政治动荡,政府的公信力在权力更迭过程中日益消减。北洋政府克扣教育经费,教职员薪俸发放困难,由此导致政权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也随之衰落。而广州国民政府推动教师养老金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成为全国知识界的新希望。正因如此,国民革命军北伐中,中华民族“精神统一”,革命军势如破竹,这为推翻北洋政府、统一中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自《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23年第12期,原文约17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