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循名责实:近代中国糖品名称衍化及规制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4年第1期 发布日期: 2024-03-22 浏览次数:

作者赵国壮,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近代以来,在长距离贸易大规模展开、西方科技涌入及批量洋糖进口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糖品名称经历了从自然颜色判定、产地分类到学理归属及“号数”“温数”分类的衍化。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糖品名称,国民政府在便利税收和保护国糖发展的双重考量下,自1930年检政实施之初就率先厘定糖品检验标准,进而统一、简化糖品名称以符合时代的需求。在糖品名称的规制过程中,新的糖品认知体系逐渐被建构起来。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既是中外科技文明交流融合的内生成果之一,又是中国走向近代化国家的外显标识之一。

明中后期以降,中国糖业经济持续发展,糖品产量逐渐增加,种类亦日益增多。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糖品的长距离贸易成为常态化的商业活动。川糖行销两湖地区,闽糖、广糖不仅供给中国北部,而且远销其他国家。在区域糖品的销售竞争过程中,糖品的名称发生了较大的衍化,即从基于手工制糖技术而形成的自然颜色判定及产地分类到在机器制糖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学理分类、次级“号数”“温数”分类及商标标识。制糖工业幼稚时代,对于糖之脱色颇感困难,且一般相信颜色愈白,则其所含糖分愈大,故而商业习惯上以色相来评定糖之品级,荷兰标准随之成为近代以来最普通的检验方法。20世纪30年代以降,世界各国学者及制糖专家的研究,详细阐明了糖品中的蔗糖分、灰分、还原糖、水分等各种成分的基本情况,并厘定了色相与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而证明了颜色与糖分不成比例,评判的标准主要在于蔗糖分,故而世界各制糖先进国家渐弃色相而改用糖度为糖之品级标准。

近代以来,物品的分类逐渐脱离了依照其颜色、产地等自然状态来命名的范畴,而被纳入一个西化的或者依照化学成分来判定的标准体系当中。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由外形、色泽、产地的命名到成分、品牌来分类的自外及内的衍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有被迫接受改变的成分,即优质外糖的侵入引起了包括认知范畴在内的一系列反应。为了便利糖品税收,也为了规范认识,20世纪30年代,在国家行政权力的干预下,基于科学技术的支持,糖品名称由繁趋简,其分类趋于简单化。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虽然以产地来命名糖品名称的做法在弱化,但是,红糖、白糖、冰糖等依照其自然颜色命名的方式仍然被保留下来,一直沿用至今。由此可见,在中西交融的过程中,糖品名称弱化的部分是地域命名,固化的部分是自然颜色命名,强化的部分是学理分类及品牌(商标)命名。

在糖品分类认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糖品自在状态、商业行为、科技进步及政府干预等四方面的元素共同发挥了作用。总的来看,遵循两个路径来展开:一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弄清楚了糖品的基本成分,蔗糖不是甘蔗糖,蔗糖分是糖品中的最主要成分,其名称的拟定融入了较多基本成分的考量;二是随着洋糖大批量进入中国市场,洋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号数、温数分类方法,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颜色及地域分类方法,使得糖品的名称更加纷繁复杂,国家在便利税收和保护国糖发展的双重考量下,自1930年检政开始之初就率先厘定糖品检验标准,进而规制、统一、简化糖品名称,以符合时代需求。近代中国糖品名称的衍化及规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科技进步对新的糖品认知体系的建构作用:从制成原料看,糖品被分类为甘蔗糖、甜菜糖、芦粟糖等品种;从构成成分来看,糖品包含了蔗糖分、水分、灰分、还原糖等元素,其中,蔗糖分是最重要的成分,蔗糖不等于甘蔗糖;从化学组成来看,糖品分为单糖、复糖、多糖等三类;从学理归属来看,糖品分为含蜜糖、分蜜糖、精糖;从市场行为来看,糖品广告、糖品商标建构起了糖品品牌意识。

商品贸易竞争是近代中外接触、碰撞、调适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商品贸易竞争的加剧,中外对同一商品的不同分类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商品认识的融合是商品贸易竞争中的重要一环。糖品名称的衍化及规制,即新糖品分类认知体系的形成过程,是中外融合及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侧面,总括而言,包含三个方面:结合自身的传统分类办法去调试;仿行世界流行的荷兰号数标准去规范;终选科学的学理分类标准。

 

摘自《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6期,原文约29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