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新中国“人民卫生”事业的早期实践:沂沭河治导工程中的医疗卫生革新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4年第1期 发布日期: 2024-03-22 浏览次数:

作者姜欣熊秋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沂沭河治导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协助淮河干流治理,在鲁中南和苏北地区投入建设的首个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千里治淮第一仗”。工程建设之初,面对工地医疗卫生的多重困境,党和政府将卫生事业提高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建立工地医疗卫生机制,增强民工卫生意识,加强民工日常生活保障。这些举措在改善工地医疗卫生状况的同时,也保障了民工的身体健康,确保了工程如期完成。中国共产党在沂沭河治导工程中对民工医疗卫生工作的先行探索,是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践行人民路线的生动实践。党在开展人民工程的过程中也打开了人民卫生事业的新局面,体现了党和国家治理水患、改善民生的决心和情怀,也为新中国水利领域卫生事业发展乃至社会主义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提供了有益借鉴。

沂沭河治导工程是新中国治淮工程的起点,该工程关涉沿河两岸数百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考验新政权的建政与执政能力。因而,沂沭河治导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场政治工程,被称为“千里治淮第一仗”。该工程自1949年动工至1953年疏导完成,历时五年,合力开挖新河道引沂、沭入海,为后来淮河干流治理减轻了上游来水压力。

一、民工医疗卫生状况的历史分析

沂沭河治导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协调沿河地方政权,组织动员民工,征收土地,进行经济核算和保障工地医疗卫生等,各方面工作对工程的组织领导机构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因此,在工程上马之初,随着数万民工聚集到工地劳动、生活,民工医疗卫生工作面临极大压力,这突出表现在工地疾病多发、医疗物资短缺、医疗技术和观念落后等方面。

首先,工地疾病多发是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最为直观的问题。因受技术、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沂沭河治导工程的建设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投入,民工的身体健康关乎工程效率与进度。对此,山东导委会、苏北导沂司令部与各地专署在民工招收过程中反复强调,在民工出发前要“严格检查,不得以老弱病疾充数”。但在当时,地方政府难免“偏重救灾”,在民工体格筛查上“网开一面”,甚至派出不少妇女儿童,以致出现“男女老少齐扒河”的工作场景。工地繁重的劳动使这些本就体质较弱的群体极易患病。此外,还有一些民工“原就有慢性病”,为通过修河获得救济,隐瞒病情,带病上工。随着各地工程陆续推进,患病民工人数居高不下。除了自身体弱多病,民工卫生观念落后也是造成工地疾疫肆行的重要原因。落后的卫生观念不仅使民工饱受疾病困扰,更贻误了工期。

其次,工地物资匮乏难以满足民工日常生活与就医需求。沂沭河治导工程体量庞大,各级政权和工程单位因经济困难,物资储备有限。紧缺的生活物资使工地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严重影响民工身体健康。同时,医疗物资严重匮乏也贻误了病患治疗。

最后,工地医务人员数量短缺与医疗水平偏低致使患病民工“病急难投医”。新中国成立初期,医务人员短缺的状况在全国各地十分普遍。尽管工程领导机构先期已考虑到工地民工的医疗卫生问题,并进行相关部署,但很难得到落实,工地实际情况超出了工程领导机构的预想。山东导委会曾对一期工程做出反思,认为在工地严重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民工的高度聚集“实在是一个冒险行动”。一些民工患病后,尤其是患传染性疾病之后,工地卫生部门“因准备条件不够,隔离困难”,不得不将其送回老家,这又导致疫病在村庄传播,从而产生不良的社会舆论,甚至“造成恶劣政治影响”。在工程推进过程中,一些县级指挥所虽在山东导委会与苏北导沂司令部的要求下配备了一些卫生员,但他们大多为民间中医,医术水平较低,常常出现误诊。

二、机制、观念与日常:民工医疗卫生困境的纾解进路

针对工程中频发的医疗卫生问题,山东导委会与苏北导沂司令部贯彻中央“预防为主,医疗为辅”的卫生工作方针,结合工地医疗卫生资源实况,将“卫生工作当成政治任务”,配合当地干部及医务人员,加强对民工医疗卫生工作的领导。针对工地民工流动性大、聚集性强、工程辐射面广以及物资调度难等特殊性,工程领导机构提出“自上而下贯彻到底”的工作方法,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带领广大民工共同改善工地卫生环境,遏制工地疫病的传播与蔓延,保障民工身体健康。

一是完善工地医疗组织体系,培训卫生人员。沂沭河治导工程涉及地域较广,施工地段分散在不同县域和乡镇。山东导委会与苏北导沂司令部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完善工地医疗卫生体系。为了及时了解民工的医疗卫生情况,苏北导沂司令部卫生处制定了“十日汇报制度”,要求工地卫生机构每十日向上级汇报一次工地疫病、卫生等情况,从而保证工地医疗卫生方针在各工段得以贯彻执行。同时,结合工地特殊的医疗环境,山东导委会与苏北导沂司令部组织各县指挥所在工地门诊成立巡回医疗队,队员从门诊中抽调,并要求巡回医疗队做到“三找”,即“找问题,找病源,找病人”。山东导委会与苏北导沂司令部在积极完善工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同时,还着力解决医务人员短缺问题。对于沂沭河治导工程而言,各部门不可能在短期内调集足够的医务人员为民工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对此,山东导委会与苏北导沂司令部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医务人员前往工地前,由县区聘请高级医师,对工地医务人员进行统一集训。集训结束后,卫生处根据医护人员培训的实际情况,结合各工段医疗卫生的需要,进行合理分配。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地卫生医务人员和医防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

二是提高民工日常卫生意识,“大家宣传大家做”。为贯彻卫生部“预防为主,医疗为辅”的卫生工作方针,使民工认识到工地医疗卫生的重要性,山东导委会与苏北导沂司令部要求各工段采取“大家宣传大家做”的方式,调动民工积极性,上下联动,“将卫生工作当成一个群众性运动”来推动。为此,各工程处广泛利用黑板报、厚纸或薄铁皮自制的土喇叭宣传通俗易懂的卫生口号。多种多样的卫生宣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革新了民工落后的卫生观念,使民工卫生意识逐步得到提高。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水利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工地卫生维护民工健康的指示》。对此,山东导委会与苏北导沂司令部积极响应,与民工们签订了《工地卫生公约》与《生活管理公约》,以约束民工不讲卫生的行为。同时,工地也普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工地劳动竞赛与爱国卫生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使民工逐步改变对疾病的认识,改善其卫生行为和习惯,以减少疫病对民工的影响。

三是加强工地日常卫生防疫管理,推广种痘与消毒工作。鉴于水利工地露天作业、生活集中的特殊环境,对工地疫病防控必须进行全面、综合的多方位治理。但由于物资有限,工程领导机构遂推出“先试点后推行”的办法,在节省物资的同时做到有效预防疫病,控制疫情的传播与蔓延。

四是保障民工日常供给,增强民工体质。考虑到民工多为灾区群众,身体孱弱,为更好地增强民工体质,山东导委会明确提出“改善民工生活,注意卫生,保证身体健康”的要求,最大程度保障民工基本口粮的供应。除了保障民工基本口粮的供应,山东导委会与苏北导沂司令部还积极鼓励当地乡政府组织村民建立合作社、供销社,给民工提供菜蔬、油盐、辣椒等物资,以丰富民工日常供给。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工日常的供应,初步改善了民工生活,提高了他们的体质,降低了其患病率,间接减轻了工地医疗负担。

三、工地医疗卫生的改善与历史成效

195312月,沂沭河治导工程顺利完工。在历时5年的水利建设中,苏、鲁两省各级政府与工地领导机构结合工地卫生人员和药品物资缺乏的实情,在有限的条件下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医疗卫生措施,最大程度保障了民工的身体健康,保证了工期,体现了党和政府治理水患、改善民生的决心和情怀。

第一,工地医疗卫生工作有效降低了民工病亡率。在沂沭河治导工程施工期间,尽管山东导委会与苏北导沂司令部囿于人力、财力,无法彻底解决工地的医疗卫生问题,但在中央提出的“预防为主,医疗为辅”的方针指导下,发动医务人员在工地积极开展卫生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多方努力下,民工病亡率逐期下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工病痛。在连年灾荒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说明了山东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北行政公署)与两省工地领导机构的医疗卫生举措行之有效。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工程建设的“突击性”,民工加班加点、挑灯夜战成为工地普遍现象,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民工因过劳致病。这也说明,工地卫生工作成效如何,并非卫生系统所能完全决定。

第二,医疗卫生的普及增强了民工科学卫生意识。新中国成立前后,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卫生保健意识相当落后。为此,山东导委会与苏北导沂司令部根据卫生部“预防为主,医疗为辅”的卫生工作方针,通过各种工作方法,让民工认识到工地医疗卫生的重要性,普及更为科学卫生的生活方式,注重对民工科学卫生意识的培养,使科学卫生观念深入民心。民工卫生科学观念逐步确立,不仅有利于保护自身健康,而且能够提升工地卫生工作的整体成效。

第三,医疗卫生工作的深入推进加深了民工对新政权的认同。工地的集体生活将民工聚集在一起,将长期游离于体制之外的广大群众纳入统一的管理体制中,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以一种极为柔和的手段拉近了民工与党和政府的距离,使民工真切感受到新旧政权的不同。民工在接受医疗救治与服务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对劳苦大众的关心,在内心对新政权产生了朴素而又真切的感激与认同。而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与认同,又转化为他们投身工程建设的热情,从而为工程建设注入了动力与活力,有助于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与质量

四、“人民工程”与“人民卫生”的良好协进

水利工程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沂沭河治导工程的医疗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几十万民工的生命健康,直接影响他们对新生政权的切身感受和政治认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从中央防疫大队到地方工程的领导机构,都以群众路线为理念、以解决工地民工医疗卫生困难为工作重点,大力开展工地卫生防疫工作。沂沭河治导工程作为新中国成立前后首个纵跨两省的大型水利工程,其工地卫生工作更是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山东导委会与苏北导沂司令部针对工地特殊性积极探索“工地巡回医疗”“先试点后推行”等卫生工作办法。同时,沂沭河治导工程工地卫生工作得到了中央政府和山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多方支持下,工地卫生工作逐渐形成以山东导委会与苏北导沂司令部为领导,中心医疗区与分区休养所、门诊所相互合作,门诊治疗与巡回医疗相互结合,地方医疗组与上级防疫大队相互协作的三级医防组织体系。沂沭河治导工程领导机构探索并推广的“先试点后推行”卫生工作办法,在节省物资成本的同时打消了民工顾虑,使科学的卫生理念在工地逐渐传播,为“人民卫生”工作的大规模开展积累了经验。

沂沭河治导工程卫生工作“人民性”的特点,极大地促进了工程建设,使新政权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建造了旧政权难以企及的大型水利工程。工地医疗卫生工作对于民工身体健康的全力保障,增强了工程建设过程中政治动员与社会动员的效果,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新政权非凡的领导能力。人民工程与人民卫生在沂沭河治导过程中体现了良好的协进关系,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建政之初对于人民路线的坚定奉行,一方面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大型工程建设不仅成为“民力”工程,更成为“民心”工程,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率,由此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全新的执政与建设模式。

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前后沂沭河治导工程中的民工医疗卫生工作虽然面临诸多困境,但中国共产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工制宜,采取了一系列纾困解难之举,不仅最大限度保障了民工身体健康,而且建立了一套卫生动员与社会动员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推动了社会主义大型工程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沂沭河治导工程中对民工医疗卫生工作的先行探索,是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践行人民路线的生动实践。

 

摘自《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原文约17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