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英雄与暴君:民国时期的朱元璋形象书写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4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4-09-28 浏览次数:

作者段锦珂,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摘要】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明清史书中始终存在两种形象:一是千古圣君,二是残忍的暴君。步入近代以后,二者被注入新的活力。因其驱逐胡元、光复河山被民族主义者塑造成民族英雄,因其残暴统治、专制独裁而被求共和申民权者视为专制暴君。这两种形象都与时局息息相关,其民族英雄形象在日军全面侵华前后达到最高点;而抗战胜利后因蒋介石的专制独裁,其暴君形象被更多发掘。民国时期朱元璋英雄和暴君的形象分别是尼采所说纪念式历史和批判式历史的体现,它既是历史与现实间永恒对话的反映,也折射出现代性追求与历史传统之间的张力。

早在民国成立之前,朱元璋就成了民族革命的精神偶像。民国成立之后,在孙中山的推崇下,朱元璋更是被尊为“民族英雄”,有光复华夏和河山再造之功。但在朱元璋英雄形象得到宣扬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反的声音。同一时代同一个人的形象竟大相径庭,可见民国时期朱元璋形象的复杂性。

一、民国以前的朱元璋形象书写

其一,朱元璋的自我塑造。朱元璋还在世时就下令纂修自己的文集,文集把称帝后的朱元璋塑造成一个务实俭朴、勤政爱民的仁君形象。其二,明人所修《太祖实录》》尽量避免对朱元璋负面形象的书写,《明史》称汉、唐、宋三朝的皇帝没有比得上朱元璋的。在明清两代的官方史书中,朱元璋是一个英明神武近似于千古完人的形象。其三,明清文人笔记中存在一个刑法严苛堪为暴虐的朱元璋。明人邓士龙在《国朝典故》中称赞朱元璋功绩之余,还展现了朱元璋残忍、多疑、冷酷的一面,并记录了朱元璋滥杀臣民的诸多事例。一个暴虐、阴狠的朱元璋形象也借私史笔记流传后世。其四,朱元璋画像的流传。历来流传的朱元璋画像可以分为两种:一与常人无异,颇有英武之气;二则远异常人,下巴和额头突出,整个脸型侧面看上去形似弯月,非常奇怪,有的甚至满脸黑子,更是丑陋。两张画像差异虽大,但其实都是对朱元璋的美化。但流传至今已失去其原本含义,反而成为丑化朱元璋的工具。其五,晚清以降,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之时自称朱元璋后裔,借以号召民众反抗清朝。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后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国”为纲领,即是取自朱元璋的《谕中原檄》。此后,随着革命党的热捧,朱元璋被广泛认为是民族革命的英雄人物。但与此同时,立宪民权的主张和朱元璋的专制帝王身份也有冲突。《湘报》直指朱元璋为民贼,认为“其罪永无解免之期此处少了一个(也)”。

由此可知,民国以前的朱元璋形象书写,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一为明清时期统治者精心塑造的英明神武的千古圣君;一为民间流传的残酷、刻薄、滥杀的暴君。因此,也形成了民国时期朱元璋的两种不同形象。

二、民族英雄:民族主义思潮下的朱元璋形象

受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民国时期朱元璋民族英雄的形象得到了大量肯定和宣传,赞颂他的文字屡屡见于报刊公论。1912年孙中山率民国官员拜谒明孝陵,对朱元璋英雄形象的塑造有着莫大意义。民国初年,时人痛感战乱频仍,国家衰弱,期盼有一个朱元璋式的人物出现,结束乱世。因此,出现了许多宣传朱元璋逸闻趣事的文章,多通过一些小故事展现朱元璋非同寻常的英雄气概。九·一八事变后,朱元璋的民族英雄形象得到进一步宣传。人们还开始为朱元璋的面貌正言。不仅如此,国民党中央对朱元璋民族英雄形象的宣传也非常着力。国民党要员多发表文章,称赞朱元璋光复华夏的功绩,还表扬朱元璋的民族主义政策。南京国民政府还规定每年清明节对明太祖陵进行祭扫。此外,孟森、吕思勉、郑天挺、吴晗等学者的研究也受到朱元璋民族英雄形象的影响。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日益专制腐败,特务横行,时人多借朱元璋史事讽刺国民政府,朱元璋的英雄形象大受质疑。

从民国初建到新中国成立,明太祖的民族英雄形象风靡一时。这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孙中山对朱元璋的推崇。第二,当时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朱元璋时代的明朝武功显赫,威震四夷,与民国形成鲜明对比,现实所激发的民族主义思潮使人们迫切希望可以有朱元璋式的人物带领中国走向富强。第三,孙中山、胡汉民、蒋介石等国民党领袖都主张民族主义,对历史上的民族杰出人物自然要予以赞扬肯定,朱元璋便是其中的代表。

三、专制暴君:民权共和思想下的朱元璋形象

与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相反,朱元璋专制、残暴的一面在民国时期也始终被人批评和质疑。民国初年对朱元璋的批评主要是针对其皇帝身份带来的剥削和压迫。梁启超认为朱元璋的革命和中国历史上的其他皇帝并无两样,无非是换了个专制统治者而已,只有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才能算有意义的革命。到了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对朱元璋个人的批评多了起来。此时北洋政府大肆镇压民众运动,内部政治腐败,时人颇有借朱元璋发泄对政治不满之意。对朱元璋批判最为激烈的还要属1930年代的一些学者的(删掉)论著。即使如钱穆这般对本国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者,在述及明初政治时,对朱元璋也多加贬斥。抗战胜利后,国家危亡的境况得到缓解,人民久历战乱,迫切希望和平。蒋介石政府却阴谋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朱元璋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人们发泄对国民党统治不满的符号,因此他暴君的一面更多被揭露出来。与此同时,朱元璋的民族英雄身份也受到质疑。有人称其为“内战专家”,借此批判蒋介石。

民国时期朱元璋英雄和暴君的形象分别是纪念式历史和批判式历史的体现,其背后便是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权共和思想。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朱元璋被称为民族英雄。尤其是面对民族危机,统一全国、四夷宾服的朱元璋便成为时人心中的精神寄托。而以民权共和思想来衡量朱元璋,则更多认为其是一个专制独裁、残暴统治的独夫民贼。逐渐走向现代的中国必然要在新的要求下对以往的历史文化作出评估,朱元璋的残暴、专制无疑与人们向往的民主共和的新社会有着很大分歧。加上民国政治的腐败和文化上的高压政策,批判朱元璋便成了讥讽时事、影射现实、表达政治主张的常用途径。

在朱元璋英雄形象的书写中,民国政府始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民国学术也有其自身独立性,即使是认可朱元璋光复事业的学者,也依旧记录了他屠戮功臣、加强专制的一面。民国时期学术与政治的不完全同步,体现了学术对社会的反思反省作用。但在1946年之后,由于国民党的高压统治,学术甚至走到了政治的反面,形成一种别样的“影射史学”。

朱元璋英雄与暴君两种不同形象的书写,同时也反映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即使同在马克思主义史观指导下,对朱元璋的认识也存在不同。这折射出在民族情感上的历史连续性阐发和在现代性追求下的历史断裂性解释间的张力。


文章摘自《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原文约1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