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咪咪,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摘要】清代中期,在清帝与河官的推动下,黄河治理取得了技术与实践进展。乾隆时期,柴秸取代柳梢成为大宗物料,并直接促进厢埽法的产生;嘉庆时期,南河地区解决了碎石采运问题,碎石坦坡技术得以推广;道光时期,因石山偏远,东河地区选用砖块替代碎石,并推行抛砖筑坝技术。清代中期河工物料与技术呈现由南河至东河的变化路径。河工物料与技术的变化不仅是治河技术的改进,亦是黄河下游治理认知能力的提升,二者共同体现了传统水利技术的发展。
清代继承明代治河思想与技术,广筑堤防以维持黄河于主槽内行水。从清代治河奏疏来看,乾隆以后河道工程愈修愈多与治河费用上涨,是清帝与河官在治理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黄河修防过程中出现了三次明显的物料与技术的变化。但此前的研究均未关注到各项物料与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缺少对三次物料—技术变化过程的探讨与比较,故而缺乏从治河实践角度对清代中期黄河治理进行的审视与评价。面对河道情况恶化与治河经费攀升,清帝与河官先后推动了秸料厢埽、碎石坦坡和抛砖筑坝三次物料与技术的改进。
一、从柳梢卷帚到秸制厢帚
清代黄河治理以河流自然属性为基础,以控制下游河床摆动范围为目的,确保漕运不受河水侵扰,保护沿河居民的生产、生活。治理实践涉及人力、财力和物力三个方面。人力、财力需要以技术为手段,物料为载体,形成河工建筑物,最终“控制”河床。
埽工修筑需要大量物料。清初继承明代潘季驯治河时所用卷埽法,以柳梢为主料。卷埽形制庞大,修造时需在大块平地上铺料、卷料,并由几十名夫役共同出力。制成埽工主体后,由数百上千夫役运至工程处下埽。清代前期河工制埽常面临柳梢不足的情况。起初柳梢需向民间采买,但民柳数量有限,柳梢经常短缺。清代卷埽技法的改变也影响着柳梢用量。
在民柳与官柳均不能有效供给的情况下,柴秸于康、雍之际逐渐取代柳梢成为治河大宗物料,厢埽法也逐渐取代了卷埽法。厢埽法与卷埽法的显著区别有二:一是不再整体捆做卷状,而是将秸料用桩绳捆束、分坯压土;二是修筑过程由地上转移到水中。厢埽法成为清代中期应用规模最为广泛的河防技术。
二、碎石物料与坦坡技术
秸料与厢埽的应用虽有效缓解了清初柳梢短缺的问题,却仍无法应对河道水情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清代中期实际治河经费持续上涨,促使物料与技术再度变化。新修埽工数量大幅增加,同时旧工也要翻新。因当时柳梢紧缺,只能选择秸料。柴秸易腐易朽意味着秸制厢埽也极易腐坏。只能增加新工、常换旧工,才能维持黄河于大堤内稳定行水。随着埽工数量越修越多,秸料的采办也出现了问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河工经费的攀升。
清代河工经费奏销制度中,用于河工建设的物料总量及各项物料的购买价格经常低于实际用量和采买价格。河道官员为了完成实际支出的报销,只能采取浮报虚销的形式,这种现象常被误认为是“河工贪腐”。需求量不断增加必然造成秸料单价在市场中的上涨。但每年规定可用于报销的秸料数额、每方价格是固定的,河道官员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填补差额,最终表现为治河经费攀升。
治河物料与技术的变化、推广常相伴而生。坦坡技术先于碎石物料被提出。受水流冲击较大的河段,需要在埽工外加抛碎石抵挡大溜冲击。碎石单独用于稳固堤坝。只是囿于高昂的价格,并没有完全取代埽工,而是优先修造于临黄迎溜等河情险要处。
三、砖块物料与抛筑坝工技术
碎石技术在东河地区推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石山偏远,碎石采运困难,价格高昂。在碎石价格过高的情况下,砖块作为优势替代品进入河工。道光帝一方面希望能通过新的河工物料与技术维系黄河安澜,另一方面他也深知河工积弊成风,不敢妄易成规,大规模烧砖难于施行。最重要的是,办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柴秸短缺的问题,采办秸料仍需假于“人工”,辗转之间极易积弊。
“人工”采办秸料中存在的河费贪腐问题,早在嘉庆时期便以“料贩”囤积居奇的形式初见端倪。道光时期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施行严格的秸料采办制度,但仍屡禁不止。在抛砖计划时行时废的同时,经费日增而治河成效却每况愈下的问题始终困扰着道光帝。
四、清代中期河工物料与技术变化的特点及影响
清代中期三次河工物料与技术变化的异同分析如下:
差异之处:地理环境存在差异,东河与南河地区所用物料不同,体现“因地制宜”的特征。埽工制法具有灵活性,可根据河道形势快速制作,适用于汛期;石工与砖工的稳固性、耐久性优于埽工,主要用于常出险河段的长期防护。碎石、砖块价格远高于柴秸,应用范围有限。其余绝大部分的大堤修防还是由埽工完成。
相同之处:柴秸与砖石的推广有着同样的空间变化路径,即由南河地区影响至东河地区。物料与技术转变,均是河臣在清帝的授意下推行的,这证明清政府并未恪守成法。清代中期出现的三次河工物料与技术变化,也推动了传统水利技术的发展,如河工技术的改进与传播和黄河下游治理方面认知能力的提升。
清代中期黄河治理已逐步建立起以大堤为基础防护,险工处砖石强固,临时抢护用埽的河防体系。咸丰五年(1855)铜瓦厢改道后,国家主动出让黄河治理权给地方,以石、砖为原料这类短期内需要大量经费的工程很大程度上被舍弃。清代晚期的河患频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界对清代中期黄河治理的评价倾向,忽视了这一时期的水利技术进展。清代中期清帝与河官主导的物料与技术转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治河技术与水工认知能力的提升,是在以材料与科学实验为代表的西方水利技术进入中国之前,维持黄河稳定行水的重要举措。
文章摘自《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4年第4辑,原文约1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