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金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乾隆八年《大清律例》存在闭门修律、开门修律两种编纂思路。通过这两种方式,省级官员、刑部官员获得了参与中央立法的权力。作为立法分流的证据,相对于重情立法,细事立法(特别是实体法)并不属于乾隆朝的重点立法领域;很多细事立法建议虽然得到乾隆帝的同意,并且影响了特定地域的法律实践,但是未必会被整合进《大清律例》,而是以其他形态继续存在。
清代大规模的修律活动主要有三次,并且先后颁布了顺治律、雍正律、乾隆律三部律书。值得注意的是,《清朝文献通考》、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认为乾隆律存在两种编纂思路,并且简单提供了相应的奏折依据;可是受到现存乾隆律附录奏疏的影响,现代学者仅仅注意到乾隆律的一种编纂思路(即下文讨论的“闭门修律”)。借助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以及已经影印出版的《明清档案》,可以考察乾隆律的具体编纂思路以及编纂过程中的选择性偏好。
一、《大清律例》的两种编纂思路
乾隆元年(1736)四月十九日,因认为雍正律存在很多“未及更正”之处,刑部尚书傅鼐建议挑选律例馆总裁官主持新的《大清律例》的纂修工作,乾隆帝表示同意。大学士张廷玉提供了38位律例馆总裁官候选名单。乾隆帝从中挑选出4位律例馆总裁官。《傅鼐奏请修定律例疏》《徐本等进大清律例表》《三泰等大清律例附记》《监修官衔》这些档案共同制造了一种假象,即《大清律例》似乎是律例馆臣“闭门修律”的结果。
律例馆臣“闭门修律”的编纂思路在当时受到很大冲击。原因在于乾隆帝有时会提出初步的立法建议,然后交由刑部或者九卿负责落实。与此同时,中央官员或者省级官员也会不定时地提出自己的立法建议,乾隆帝往往将这些立法建议交由刑部或者九卿或者总理事务王大臣议覆。比较来看,律例馆臣在“闭门修律”的编纂思路中扮演的是立法者的角色,在“开门修律”的编纂思路中扮演的是立法建议“编辑”的角色。在实践中,刑部官员、律例馆臣经常共同协商、联名提出议覆结果,再加上律例馆的人事权力受到限制,才会出现律例馆纂修多用刑部司员以及律例馆最终被并入刑部的现象。
二、地方督抚进呈的《大清律例》立法建议
地方督抚进呈的《大清律例》立法建议的史料价值在于:一是有助于重建清代中期省级官员思考法律议题的重要参照系(以及反思“法律儒家化”概念的局限性);二是有助于重建《大清律例》的编纂过程;三是有助于纠正清代中期刑部驳案汇编的视角偏差。假若最终通过律例馆臣的“采择”,那么省级官员(或者幕友共同体)的法律实践经验就会上升为国家制定法。通过这种方式,清代中期省级官员拥有中央立法建议权。
面对省级官员拥有的中央立法建议权,律例馆臣(后来合并成为刑部官员)并非毫无作为。除了选择全部接受,他们还可以使用“编辑”的权力选择部分接受或者全部否决。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由于都曾实际参与中央立法,省级官员(或者幕友共同体)、刑部官员都可以拥有立法原意的解释权——这应是地方督抚、刑部官员在案件复核过程中不断发生法律争论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反思的是,清代中期刑部驳案汇编主要由刑部官员(或者认同刑部立场的士人)选编。他们使用“编辑”的权力刻意营造出一种视角误差:即地方督抚不应挑战刑部官员的法律权威;即便提出挑战,地方督抚很大概率也会失败;在某些刑部驳案汇编中,地方督抚的失败概率甚至为100%。这显然是一种放大后的局部真实,而非整体真实。
三、《大清律例》编纂过程中的选择性偏好
相较于重情立法,细事立法建议并不属于乾隆朝的重点立法领域。细事立法建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并且主张普通民众应该优先选择调解程序、严厉打击讼师介入诉讼的行为。二是站在州县官员的立场,并且主张提高细事案件的受理标准、依限审结细事案件、按时提交词讼清册等。在进行数量有限的细事立法时,相较于与实体法有关的细事立法建议,与程序法有关的细事立法建议似乎更加容易受到乾隆朝君臣的重视。
归纳起来,乾隆八年《大清律例》的编纂过程中存在立法分流的现象:即重情立法属于重点立法领域,细事立法(特别是实体法)并不属于重点立法领域。作为立法分流的结果,很多细事立法建议虽然获得乾隆帝的同意,并且影响了特定地域的法律实践,但是未必会被整合进《大清律例》,而是以其他形态继续存在。
乾隆八年《大清律例》存在两种编纂思路:第一种由刑部尚书傅鼐提出,即律例馆臣主导的“闭门修律”思路;第二种由署理江苏巡抚顾琮提出,即允许各级官员参与的“开门修律”思路。通过这两种方式,省级官员、律例馆臣(后来合并成为刑部官员)均获得了参与中央立法的权力。
乾隆八年《大清律例》在编纂过程中存在立法分流的现象:重情立法属于乾隆朝的重点立法领域,细事立法并不属于乾隆朝的重点立法领域;相较于与实体法有关的细事立法建议,与程序法有关的细事立法建议更加容易得到乾隆朝君臣的重视。作为立法分流的结果,很多细事立法建议虽然受到乾隆帝的同意,并且影响特定地域的法律实践,但是未必会被整合进《大清律例》,而是以其他形态继续存在。
文章摘自《史林》2024年第5期,原文约20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