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竹青,郭威,福建省委党校;福建师范大学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摘要】从宣誓词看,中国共产党对其与民众关系的表述经历了从为工人、大多数民众、工农等表述到为人民服务的固定表述。此过程体现了中共对革命主体理论的探索与构建。不过,宣誓词中中共服务主体的名称虽经历了多次变化,但“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思想贯穿始终,这是中共为多数人服务的思想得到扩散、认可的原因之一。
一、宣誓文化与中共的宣誓活动
中共的宣誓始于共产党员入党时的仪式。中共自身在政权机关中真正意义上的任职宣誓则始于大革命之后政府委员在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的就职宣誓,最初在县级实施,后发展到省,但由于国共合作破裂,这种宣誓只表明中共在苏维埃区域局部执政的合法性,并不具备全国性的象征意义,影响也不大。
国共第二次合作宣言的发表、边区政府的成立,为中共大规模、合法的组织宣誓活动奠定了基础。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共的政治宣誓活动明显增多,主要在边区、区和县三个层级的抗日民主政权和人民民主政权机关中实行。宣誓在中共党政军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行为,这些宣誓词中或可窥见中共思想传承的内在脉络。
二、1937年前中共宣誓词中服务主体的最初表述
不同时期中共就职宣誓的仪式因行政主体地位、形势的不同而有差异,宣誓词也因时间、职责的不同而相异,但中共的宣誓词在服务主体方面却一脉相承,对中共形象的建构和思想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维埃革命时期的宣誓词对中共革命服务主体的表述主要是“工农”。而且,从宣誓词可以看出,除了目标主体的表述发生变化外,中共行动的方式则是“斗争”“奋斗”等,尚未出现“服务”一词。这与当时中共对党群关系的认知有关。在组织民众的过程中,中共更多强调的是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启发和领导。除了无产阶级外,其他阶层均处于被领导的地位。可以说,誓词内容和中共的革命方针、政策息息相关,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和中共革命理论的建构,宣誓词中革命主体的表述也随之发生改变。
三、1937年前后中共宣誓词中“为人民服务”表述的逐步生成
尽管中共对土地革命时期的“群众路线”做了探索和解释,丰富了“为多数人”的思想,但是对革命主体判断时的“左”倾错误孤立了自身,给革命带来了致命性灾难。惨烈的革命现实使中共意识到仅仅局限于工农的革命理论和实践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1935年,中共在许多表述中重新使用了“民”字尤其是“人民”一词。全国抗战爆发后,为适应抗战形势的变化,中共将革命主体延伸到了所有可能参加革命的人,“人民”的判定标准“不再是土地革命时期单一的阶级标准,而是将民族主义标准放在了首位”,这逐渐改变了中间人士对中共的看法,使中共摆脱了孤立无援的状态。此时期中共党人宣誓言中对“人民”的使用和表述就是中共政策变化的体现。
对于重新拾起“人民”一词的中共而言,尽管其已经意识到了思想文化构建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建构出“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话语的目标,但中共的“人民”在通俗化的表述中尚未形成自身特色。这在宣誓词中有很明显的表现。实际上,在使用与国民党相似的“人民”概念的同时,中共也在酝酿着建构自身的“人民”话语。
武汉会战后,为了在严峻的形势下生存和发展下去,中共和延安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资源,加快了建构自身革命话语的步伐。1939年12月,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文中提出吸收知识分子使其“为军队、为政府、为群众服务”,并将能否为群众服务作为判定知识分子能否加入中共的标准,从而使“为人民服务”落实到了每个党员身上,不再是一种价值观念,具有了可操作、可实践的维度。
1944年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一文,提出了:“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进一步表示出中共党人革命的“为人民”性。同年10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为人民服务,不能是半心半意,不能是三心二意,一定要全心全意。”“全心全意”与“为人民服务”开始联系起来。随着抗日战争胜利曙光的到来和中共革命思想的逐渐成熟,“为人民服务”思想在中共七大时得以系统阐释,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完整表述和内涵。1945年4月“为人民服务”的说法在干部中已普遍出现。这些表述在中共军队和党员的宣誓词中同样存在。解放军的宣誓词中也出现了“保证为人民服务到底”“为人民立大功”等表述。此类表述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变身,反映了到解放战争时期“为人民服务”思想已成为中共党人的共识,“为人民服务”也就成为中共党人表述服务宗旨的常用语。
对于中共党员或参政者而言,誓词体现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为多数人服务的思想不仅是支撑中共任职干部合法身份之基,也是衡量干部党员工作的标准和行为准则,更是深入中共党人灵魂中的价值观、人生观。群众和宣誓者易产生共同的感受和思想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既有利于中共的政治思想在群众中传播,也有益于群众对中共认同感的形成。实际上民众已经将宣誓词中所含的思想和理念刻画在心中,对中共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也就信赖有加。这种共同的语言、认知和经历通过宣誓的不断重复、积累,使中共的为多数人服务的思想得以深入人心。
文章摘自《党史研究与教学》2024年第4期,原文约1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