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大一统与民族融合:明代贵州汉裔土司研究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4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4-12-27 浏览次数:

作者何威,河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构建“大一统”格局的重要途径,但土司并不是为少数民族所“专属”,历史上还存在大量汉裔土司。以明代贵州地区为例,共有51家汉裔土司,他们或是因军功和投诚而得封授,或是因土司分置和招抚所需而被敕封,虽身处民族地区,但依靠其较强的军事力量、统治的合法性、世积威约的大族身份以及和谐有序的治理,而深得土民信服。汉裔土司虽然品秩较低、实力较小,具有更为复杂的身份认同,但在当地领土司民,保靖边疆,在经济和文化上主动融入王朝国家,有力推进了贵州地区的经济开发、社会变革和民族融合。

一、汉裔土司的认定与概况

汉裔土司的认定有两个条件:首先其必须是土司,以土司之名行事,以此区别于流官。其二,土司当是汉人后裔而非少数民族。明代贵州地区的土司约有250余家,本文梳理出贵州汉裔土司51家,约占贵州土司总数的15。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贵阳市有贵州宣慰司同知宋氏等2家,遵义市有播州宣慰司宣慰使杨氏等7家,安顺市有康佐安抚司安抚使于氏等7家,铜仁市有蛮夷长官司长官安氏等4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潭溪长官司长官石氏等17家,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草塘安抚司安抚使宋氏等14家。可见,汉裔土司并非因特殊原因而产生的个别现象,而是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且在贵州各地区皆有分布。由于在明初的平贵战役中,人口众多、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西是军需根据地,明军中又有大量江西籍军官,且朱元璋推行大规模的军事移民政策,所以贵州汉裔土司中祖籍在江西者最多,达21家。其余的祖籍则主要在山西、陕西、江苏、湖北等地。

二、贵州汉裔土司的来源

一是因功封授的土司。明朝建立初期,明军南下收复西南诸地,在平定过程中有不少将领因战功而被封授官职,此后便“顺势”驻扎在当地,成为管辖一方的土司;二是投诚归附的土司。在明代之前,中央王朝曾在贵州设置土官。明太祖举兵南下,进入贵州地区时,不少旧元土官投诚归附。明太祖承袭元制,以原官授之;三是分置而来的土司。因土司未有子嗣,或承袭土司年幼,亦或是叔侄、嫡庶之争等,会出现土司争袭现象。为避免因长期争袭而出现的社会动荡,明朝有时会将原土司的土地钱粮分割后授予争袭之人,以解决矛盾。如三郎长官司杨氏就是由古州司所分置而来;四是因招抚土民所需而设的土司。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多与中原不同,又大都不通汉语,往往叛服无常,因此就需要一些居住在民族地区又通晓民族语言的汉人来帮助政府招抚土民,管理一方。于是中央王朝授予此类汉人一定官职,并允其世袭,成为当地土司。

三、贵州汉裔土司实现长期统治的原因

贵州汉裔土司的军事力量较为雄厚,土兵强悍善战,是维系土司统治的支柱。土司实行“寓兵于农,全民皆兵”。明万历年间播州汉裔土司杨应龙的土兵号称“三六统制,三六巡警,十六亲管,各有头目,各有兵众,每一人名下多者二、三千、少者一、二千,总之不下十四五万”。根据职位和势力的大小,土司还拥有数量不等的“常备军”。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从土民中严格筛选而来,战斗力最强。

早在战国后期和秦朝,已有汉族初入此地。尤其是从汉武帝开始,中央王朝采取了“移豪民、填西南”的政策,大量豪门大族及其附属农民迁居贵州。唐宋时期,汉族大姓主要因军事征战来到贵州。所以,很多贵州汉裔土司并非“初来乍到”,而是已在贵州经营数百年,根深蒂固,乃当地的世家大族的后裔,具有坚实的统治基础。

贵州汉裔土司世守其地,世领其民,逐渐适应了当地民风民情,并且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为民造福,自然也会得到当地土民的敬仰和拥戴。明朝在全国推行卫所制度,大批汉族移民以军屯方式迁入贵州,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格局。“随迁”而来的中央权力的深入、军事卫所的广泛建立,以及儒学的传播、儒家文化的渗入,都有力支撑了汉裔土司的统治。

四、贵州汉裔土司的特点

一是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汉裔土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作为土司的汉族身份。汉人来到少数民族地区,势必要面对身份差异的问题,遭遇文化冲突的挑战。尤其是汉裔土司作为当地的领导者,更需要接受底层土民对于上层统治者信任与否的考验。所以汉裔土司如何建构自身的身份认同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大部分汉裔土司往往会既选择保持自身民族和文化的认同,同时也会接受他文化的浸润,这就导致汉裔土司在身份认同上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二是更为强烈的国家认同和儒家文化认同。汉裔土司因其源于中原汉族的家族记忆,且通过撰写家谱、祭祀祖先等方式而世代传承,所以具有更为强烈的国家认同和儒家文化认同。如播州十三世土司杨粲作《家训十条》,要求后世子孙务必要“尽臣节,守箕裘,保疆土”;三是品秩较低、势力较小。贵州51家汉裔土司中,41家仅为土司品秩较低的长官司,“长官司长官一人,正六品,副长官一人,从七品。”四是大多分布在交通干线周围。贵州汉裔土司不管是自秦汉期间即已入驻此地,还是元明之时才迁居至此,都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一般会“就近”生活在交通干线周围。且贵州自然环境特殊,外来人员较难适应,所以汉裔土司一般不会居于偏远山区。


作者单位:文章摘自《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原文约14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