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志永,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1924年,孙中山为培养革命军队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不仅开创了近代军校中军事与政治并重的先河,也对地方旧式军队的革命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建国湘军首领谭延闿追随孙中山,积极支持黄埔军校办学,并仿照黄埔军校创办建国湘军讲武堂,以推动湘军的革命化。建国湘军讲武堂招收的学员以湖南籍为主,虽然地方主义仍非常明显,但已积极宣扬革命思想,注重军事和政治教育。1926年,随着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建国湘军讲武堂等军事教育机构与黄埔军校合并,谭延闿系湘军不仅在制度上而且在军事教育上实现了革命化。黄埔军校对谭延闿系湘军革命教育的影响,既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先进性,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在粤各省军队革命化的复杂性。
1924年,孙中山为“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建立黄埔军校,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军事政治学校,也是孙中山创建“苏俄式”革命军队的开始。面对这样一所新生的军事学校,各地军阀并不支持它,在粤的各军队对其也态度不一。学术界对黄埔军校的建校、学员的培养及其历史地位都有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黄埔军校建校后在粤各地方旧式军队革命化的研究不多。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与谭延闿的支持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并决定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6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学。黄埔军校建立后,在招生上遭到各地军阀的阻挠。在粤的各省客军,对黄埔军校也是态度各异,支持或观望者有之,轻视甚至暗中阻挠者亦有之。杨希闵、刘震寰凭借滇、桂在粤客军的武力支撑,把持广州财政,扣军校经费。与杨、刘军阀不同,谭延闿对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予以了积极支持。黄埔军校开学前,他亲自为黄埔军校题写校名。开学后,他到校参观、发言并对军校赞赏有加。谭延闿认同孙中山“联俄联共”的政策,对黄埔军校中的苏联人士亦积极联系交往。
谭延闿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不仅为黄埔军校招揽管理人才,亦推荐众多湘省青年报考黄埔军校。在谭延闿的引荐下,方鼎英被蒋介石任命为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中将部长。在黄埔第一期382名学员中有93位介绍人,而谭延闿是18名学员的介绍人,其介绍数量仅次于于右任。谭延闿所推荐之人,均为湖南籍,可见乡情和地缘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埔军校创办后,谭延闿支持军校学生活动,如黄埔军校的学生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之初,谭延闿曾每月支持100元以供学生作为会费使用。
二、建国湘军讲武堂对黄埔军校的效仿
1924年11月,谭延闿以建国湘军为主力进攻江西,但被方本仁部所败。失败由多种因素造成,其中湘军内部将悍兵骄、各部不和是重要因素之一。谭系湘军由湖南军队分化而出,随谭延闿入粤后,因战事频繁未能彻底整顿,队伍中旧军阀习气严重,将领和士兵仍存在作战目的不明,政治素质较差的情况。在作战失利时,宋鹤庚、吴剑学、谢国光等将领在赵恒惕的拉拢下,竟违抗命令,率部返湘。面对湘军战力不足、人心涣散的困境,谭延闿痛定思痛,接受了方鼎英等人的建议,决定对湘军进行整顿。
1925年1月,谭延闿仿照黄埔军校在广州开办建国湘军讲武堂。2月,开班授课。为更好地培养军事人才,提高湘军战斗力,建国湘军讲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效仿黄埔军校。学制方面,实行短学制。机构设置方面,校长之上有督办和党代表各1人,其下有教育部长、考试委员、政治部长和管理部长各1人。在教官组成方面,聘请了国共两党精英参与。在课程设置方面,湘军讲武堂不仅重视军事课程讲授,还仿照黄埔军校开设了多门具有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的课程。为更好地培养学员的政治信仰,建国湘军讲武堂还邀请政治领导人来校演讲。建国湘军讲武堂无论是军官还是学员均以湖南籍为主,地方主义非常浓厚,但在效仿黄埔军校的过程中,提高了湘军的政治觉悟,增强了战斗力,为建国湘军的革命化起了积极作用。
三、建国湘军讲武堂与黄埔军校的合并
黄埔军校筹建时,孙中山曾有集中各省军所办讲武堂,合建黄埔军校的想法,只因当时广东各省军队各据一方,阳奉阴违,此设想未能实现。为超越各省军队的地方主义,对军事政治教育的统一势在必行。1924年8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拟设军校统一训练处,迈出军事教育整合的第一步。1925年,东征和平定杨刘叛乱为广东革命政权统一军政奠定了基础。6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大会提出实行统一案,要全部废除各军省号,统一改称为“国民革命军”。8月,谭延闿、许崇智、朱培德等人联名发表通电,宣布自行解除粤、湘等建国军总司令职务。谭系湘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二军。
当时军政趋于统一,惟各军所设立的军官学校各自为政,有碍革命军进一步发展与北伐。1925年12月,蒋介石提出军事教育应谋求统一,主张新建一所高等军事学校,同归斯处;在未成立前,拟请在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暂设专科,或由其他陆军学校归并。1926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会议通过汪精卫提出的合并国民革命军各军原设立的军官学校,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直属军事委员会的提议。随后,建国湘军讲武堂便依照决定并入黄埔军校,谭延闿对此持肯定态度。建国湘军讲武堂并入黄埔军校后,其作为湘军军官补习班的使命便终结,随之到来的是军事教育统一后更加革命化的理念和全国性的视野。
综上,创建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培养军事政治人才而进行的重大举措。1924年,在广东打着革命旗号的外省军队,如滇、桂、赣、川等军队,多有附属的讲武堂等军事教育机构。孙中山曾欲统一各军队附属军校共建黄埔军校,但因内外条件所限而未成功。尽管如此,在苏联军事顾问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黄埔军校对旧式军队的革命化还是产生了积极影响。旧式军队的革命化是一个复杂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革命教育。建国湘军的革命化过程中,谭延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积极支持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认同黄埔军校的办学理念,对军队进行革命化教育。特殊的政治地位,是谭延闿积极主张军事教育去地方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建国湘军讲武堂的创建,是谭延闿整顿和改革建国湘军,学习黄埔军校,对军队进行革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尽管建国湘军讲武堂的地方主义仍非常浓厚,但它开始通过革命教育,向建国湘军灌输以“三民主义”为信念的国家观念。建国湘军讲武堂及其他军队附属军校正式并入黄埔军校,在军事编制和军事教育上完成了向革命军的转变,为之后北伐战争的胜利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军事基础。
文章摘自《民国档案》2024年第3期,原文约2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