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集体化时期淠史杭水利工地的民工数量与工地生活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4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4-12-27 浏览次数:

作者张亮,安徽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淠史杭灌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兴修的最大灌区,当地政府动用几十万民工在14年内(1958—1972)基本完成了主干渠、干渠等建设,实现了江、淮的连通。其水利民工主要来自灌区内的受益县,以农民为主体,利用冬休季节集中修建,民工的动员总体上兼顾了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在工地生活组织上,党和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优先保障水利民工的基本物资,并从衣、食、住、娱、医等角度关爱民工的日常生活。党对水利民工的充分动员和生活关照是这一水利工程得以兴修并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淠史杭灌区位于江淮丘陵地带,是传统治水方法向现代治水转型过程中的水利杰作,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主要依靠“人海战术”建成了世界级灌溉工程。水利民工是灌区事业的建设者、亲历者,他们对工地生活细节的感知不仅可以重构工地日常图景,而且也是探讨国家行为、基层治理和了解宏观历史叙事的重要视角。

一、淠史杭工程的民工数量

淠史杭工程因分散于各个县、各个渠道,在缺少现代统计方法的基础上民工数量统计难免会出现疏漏。淠史杭工程档案记载了民工的使用数量,这一数据不仅包括了六安辖区的民工统计,对参与淠史杭灌区的相关区域亦有记载,总体上稳定在30万左右。《史淠杭工程施工进度表》统计了当年民工上工的人数,其中19581217日、1227日两日上工人数分别为209328万和203062万。另外,1962年在四年工作总结中,对4年分年度的民工人数有具体统计,民工的高峰年度在1959年冬季到1960年春,达到311万。档案数据外,近几十年来,参与淠史杭灌区建设的民工人数逐渐形成了“日上工50万,最高时达80”的表述,流传甚广,这一表述载于《锦绣淠史杭》一书,并被一些地方史志所引用。

结合各地方档案和相关专业志书的统计,淠史杭的民工主要来自淠史杭灌区的受益县,以农民为主体,同时动员了一部分当地党政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从时段上看,淠史杭的主体工程主要建于三年困难时期,存在水利民工占用劳动力过多,影响农村生产的情况,但与其他地区相比,淠史杭征用民力是相对较少的。另外,淠史杭修建主要是在冬休时完成,还是注意到了前、后方之间协调,在农忙时安排民工回乡参加农业抢收与抢种。

二、淠史杭工程的工地生活

淠史杭工程是以地方自办为主的工程,动工之年江淮大地遭遇了严重的干旱,物资紧缺。伴随着水利工程的推进,几十万民工的日常生活需求成为工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地政府、淠史杭工程党委提出了“一手抓施工,一手抓生活”,对水利民工生活给予了充分关照。

民工的口粮由集体自筹和国家补助。由于年年兴修,积累了经验,当地政府、公社、大队每年在分配时,会留下一部分粮食,称之为水利粮,专供水利工地的民工食用。自筹粮采取民工自带或凭据至工程地粮站取粮的办法,没有出现大范围运粮的情况。淠史杭工程全面开工后,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很少能自带口粮上工地。1960年,中共六安地委和工程党委决定上工民工每人每月补助粮食20斤,使民工每月吃到的成品粮不低于30斤,国家还拿出100万斤黄豆,工地民工每人10斤。这一政策使得三年困难时期的水利工地反而成为物资相对充足的地方。此后至20世纪80年代,分干渠以上土石方工程由国家按基本建设项目补助施工经费和粮食,一般为每工日补助生活费06元到08元,补助成品粮每工日055公斤,后方乡(社)、村(队)的经济负担仍然较重。支渠土方仍由受益乡村(社、队)组织群众自办。

淠史杭工程主要在野外施工,为此要解决民工的住宿问题,住宿上采取了借宿与搭建工棚相结合的方式。渠道工程随着工程向前推进,较少搭建工棚。施工初期,绝大多数地方是当地百姓让出房子给民工住。三大渠首工程和一些艰难工程,主要采用“阵地战”的方式,几万民工同上工地,工期长,需要为民工修建一些临时性房屋。

为了提高工效,淠史杭工程党委在工地上普遍开展了卫生、扫盲、文娱等活动,丰富了工地生活,鼓舞了民工的斗志,“吃得好、劳动好、休息好、学习好、娱乐好”成为工地生活的目标。淠史杭工程党委对女性群体给予了特殊关照,女性参与水利建设活动明显增多,而且开始注重对女性劳模形象的塑造。

三、淠史杭水利民工组织的经验与启示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标志性的水利工程,淠史杭灌区的成功与党的组织协调关系密切,当地政府和工程指挥部党委在民工动员、组织和工地生活安排上显示了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特征。

其一,国家和地方对民工生活的关照。为了调动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群众给予工分认定和伙食补助,支持民工前方参加水利兴修,后方参与工分分配,并且给予一定的粮食补助。

其二,党的领导推动了民工的有效组织。党在民工的组织动员和物资调配中起到了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提高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凭借组织的规范、集体资源的分配和强有力的行政干预使得水利工程得以迅速推进,最大限度地协调人力、物力等资源。淠史杭工程中各级党委和组织经常深入水利工地进行检查、慰问,不仅通过开展评比、竞赛等方式,检查进度、质量、工具改革和民工生活,提升了工程质量,而且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树典型、插红旗等方式,鼓舞士气,激发水利民工的兴修热情。

其三,组织军事化与多重协作。在民工组织上实行军事化的管理,民工组织以县为单位,采用军事化编制,按“团、营、连、排”负责施工,部分县还成立了水利师。工程创建初期,地方政府做好了工程前方与后方的协作,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加强协作、做好供应”的安排,使得水利工程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集体化时期的中国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阶段,水利兴修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诸多突破。淠史杭灌区是新中国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重整山河的愿景激发了当地老百姓的斗志,需要客观评价民工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


文章摘自《安徽史学》2024年第5期,原文约18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