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宝明,陈振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20世纪30-40年代,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学术中国化运动”。嵇文甫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践行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分析了以往文化活动中的不足,将现代化、通俗化、民族化作为“学术中国化”实践的具体路径,三者互为补充,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了嵇文甫“学术中国化”的思想脉络。
一、现代化:“中西融合”下的吸收消化
在近代文化发展构建中,国人文化观经历了国粹论、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中国本位文化论等不同时期的思想论调。九一八事变后,不少学者认识到“中国化”的重要性。在诸多知识分子当中,嵇文甫对“学术中国化”的认识更是立足于“现代化”的构建之中,认为“中国化”要建立在“中西融合”的“现代化”基础之上。其一,嵇文甫驳斥了“国粹论”排斥外来文化,沿袭中国旧文化的观点。其二,嵇文甫提出中国化不能脱离中国传统,但也不能赤裸地“另建”,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外来好的思想文化“咀嚼”消化,最终形成“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开放式文化。
嵇文甫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不同文化取向在历史上的渐进性。究竟如何实现现代化,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一正果。其一,嵇文甫认为要在立足民族历史的基础上融入现实。其二,嵇文甫认为必须辩证灵活地看待历史传统,历史是有规律的,反对机械化、公式化地认识历史。其三,嵇文甫认为要构建开放式的现代化。除了“把世界上进步的学术文化尽量吸收,使自己迅速壮大起来”,还要将融合后的中国文化世界化。
二、通俗化:“相互推移”下的大众深入
“学术中国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大众化思想的发展积淀。尤其在九一八事变后,文化运动作为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化”的提出则为“大众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嵇文甫认为,学术中国化运动是伴随着学术通俗化运动或大众化运动而生长出来的。
在早期与群众的结合中,知识分子大众化实践较为直白浅显,多侧重利用文艺或浅显通俗的文字向大众传播知识。在继承以往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式的同时,嵇文甫百尺竿头,在古今、中西的“知识迁移”中更上一层楼。
首先,嵇文甫认为在通俗化实践过程中要进一步做深入浅出的工作,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雅俗共赏是嵇文甫学术实践的一大特点。与此同时,嵇文甫还强调学术不能单单流于通俗表面的“浅尝”,还要在“内涵”上不断深入,理清渊源并与现实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大众化”要经世致用,古为今用——不拘泥于迹象,把腐朽的题目与眼前的新鲜事物相结合。再次,嵇文甫强调要把“旧问题”转化为“新问题”——将“死理论”变成“活理论”。他认为旧有的思想问题与现实问题有一定相通之处,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可以让“老树长出新枝”。
三、民族化:“唯物辩证”下的批判继承
就民族化的叙事而言,它似乎与现代化的“中西融合”主题有些不符,其实,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倚重恰恰与岌岌可危的抗战形势息息相关。无论是“学术中国化”,还是“中国本位文化论”,都是在抗战救亡背景下产生的应激反应,民族化应该说是那一特定时代的特殊产物。
固然,“中国本位文化论”构成了特定语境下的时代强音,但在同气相求的时代背景下还有着不同的思想面相。一是旧文化的时代性与永恒性、普遍性问题。嵇文甫主张用辩证的眼光辨析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嵇文甫坚信在“学术中国化”运动中,我们要对历史中的文化传统充满自信,从中摄取精华、汲取营养,并根据现实需求提取合理成分以创造性转化。二是要对旧文化中看似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鞭辟入里地辨析,以从中寻找到包含着合理性的成分。三是传统旧文化中有些内容在当下看来荒谬,但在当时却有进步意义,要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看待。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嵇文甫在学术中国化阐述中强调民族性,挖掘民族传统旧文化,但这一民族化却具有十分宽容的开放性。在他的认识中,文化是中国的、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人类的。
四、中国化:“立足现实”下的路径选择
嵇文甫将“现代化”、“通俗化”和“民族化”作为“中国化”的实现路径,不仅是对当时知识分子“中国化”讨论和实践的总结归纳,也是结合抗战救国的现实需要,在“现代化”、“通俗化”和“民族化”的相互作用下,完成“中国化”的逻辑闭环。只有发挥三者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内圣”之功,才能完成抗战救国的“外王”之道。
在“中国化”实现路径上,“现代化”是嵇文甫“学术中国化”的方向和前瞻,有了学术文化建设的整体构思,才能够让“通俗化”、“民族化”有的放矢。“通俗化”旨在利用学术中国化的形式尽可能多地发动民众,只有广泛发动民众的主体,“民族化”、“现代化”的目标才有可能成为现实。随着抗战局势好转,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后,我们就需要在军事、政治、文化上与世界接榫协同,因此,嵇文甫又不失时机地将“民族性”与“世界性”贯通融合。嵇文甫进一步提出了今后文化运动的总路线:即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和现代文化的民族化。在抗战救国的背景下,嵇文甫的现代化构想将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三位一体地衔接起来,成为“学术中国化”滚滚奔流的砥柱。
总体来看,无论是现代化还是通俗化抑或是民族化,最终要“化”的对象都是“中国”。嵇文甫按照“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与“现代文化的民族化”的“现代”路径经营着中国化理论。纵观嵇文甫学术中国化的思想立意,这一切都是立足于“抗战救国”的现实主题之下。尽管其思想变轨随着抗战的需要不断有所调整,但在民族文化现代化、世界化这一方向上却矢志不移。这一方向也正代表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学术救国的思想理路。
文章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原文约1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