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晓春,张平凤,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南京博物院。
【摘要】唐宋时期的医书中大量出现将珊瑚用作药物的记载,可见传统用作美玉(宝石)、象征财富、呈树状的珊瑚在此时还增加了新的角色。对珊瑚药用的认识,在唐宋时期也逐渐深入、多样,其中最主要的用途是医治白内障。宋代从海外输入过段状珊瑚,应该是直接用作药物的。唐宋时期还催生了把海中一种青色的珊瑚树称作青琅玕(原本是一个用作陆上物产的词语)的新现象。从珊瑚由海外输入中国,而中国之外的西方古典时代、印度和伊斯兰文明均将珊瑚用作药物来看,中国将珊瑚用作药物存在受到海外影响的可能。
中国人认识珊瑚,至迟在西汉时期。早期文献中涉及珊瑚的地方,都是和美玉、玳瑁、琥珀等玉石一类的事物并列,这也是中国人对珊瑚的早期基本定位。唐宋时期的医书中大量出现将珊瑚用作药物的记载,可见传统用作美玉(宝石)、象征财富、呈树状的珊瑚在此时还增加了新的角色。对珊瑚药用的认识,在唐宋时期也逐渐深入、多样,其中最主要的用途是医治白内障。宋代从海外输入过段状珊瑚,应该是直接用作药物的。唐宋时期还催生了把海中一种青色的珊瑚树称作青琅玕(原本是一个用作陆上物产的词语)的新现象。从珊瑚由海外输入中国,而中国之外的西方古典时代、印度和伊斯兰文明均将珊瑚用作药物来看,中国将珊瑚用作药物存在受到海外影响的可能。
一、唐宋医书中的珊瑚
唐宋时期的本草、医方两大类医书中都出现了以珊瑚为药材的内容。总的看来,珊瑚已经普遍出现在唐宋时期的本草书中,对其主治功能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越来越多样,但是治眼疾一直是其最主要的功能。而在本草书中,除了记录珊瑚的性味和主治功能,还大量记录海外出产珊瑚的情况,显然,珊瑚在用作药物的同时,作为海外特产的特征没有改变。可想而知,珊瑚从海外输入中国的动力,不再仅仅是作为宝物了。大量资料表明,珊瑚的主治功能是确确实实用于医疗实践的,珊瑚在各种医方当中的具体处置,则都是研成粉末,这在形态上与作为宝物的珊瑚是完全不同的。
二、宋代海外关系中的珊瑚
正因为珊瑚有了作为药物的新功能,并且是研成粉末使用的,在某些时候便影响到了从海外输入的珊瑚的形态。不少资料表明,珊瑚进贡的海外国家,主要有三佛齐和大食。而且在《宋会要辑稿》中,就有碎状珊瑚被作为药品使用进贡的记载。此外,宋代记载的海外传入中国的物品有一个知名的综合名词—“香药”,其主要成分中就有珊瑚。可见在宋朝官方的认识中,珊瑚很早就具有了药物的身份。不过珊瑚属于价格昂贵的海外商品,在禁榷即由官方收买、官方专卖之列。
宋朝的医书中比较多地出现珊瑚,是以足够的珊瑚从海外输入为保证的。此时输入的珊瑚,在“宝货”之外,又兼具了“香药”的身份,乃至出现了专门进贡并非树状的珊瑚的情况。当然,呈树状的珊瑚也可以击碎并加研磨而成为药材。
三、宋代作为珊瑚的药物“青琅玕”的出现
琅玕是一种宝石,先秦典籍中已经常常见到。青琅玕,应是青色的琅玕,至少汉代已有记载,唐代则颇为多见。唐代医书记载了青琅玕,不过可以看出是陆地所产。然而到了宋元时期,青琅玕一变而成为一种珍贵的珊瑚树的品种,并进入药典之中。于是引发了青琅玕产于陆地还是海中的不同意见。从两者的相关记载看,“青琅玕”一名是被嫁接到某种珊瑚树上。一方面古籍以琅玕为树的记载与珊瑚形状有相似性,另一方面是与中国人对青琅玕作为药物的认可有关。但是当青琅玕转用于产于海中的珊瑚树时,就不免和传统的用法产生一定的矛盾。甚至在药物层面,珊瑚树之一种的青琅玕取代了旧有青琅玕,成为一种新的药物,围绕两种药物的讨论一直在明清时期仍有延续。
四、唐宋时期珊瑚用作药物是否受到海外的影响?
无论是古希腊、印度、阿拉伯和穆斯林等地区早期都有关于珊瑚作为药物的记录。这几个地方都是产珊瑚的,甚至也是唐宋时期以及此前向中国输入珊瑚的最主要的海外地方。加之珊瑚又是从海外传入中国的,似乎存在将珊瑚用作药物也有海外影响的可能性。
在中国,珊瑚最先用作药物是治眼疾,唐代有关胡人治眼病的记载颇多,似乎外来的胡人与外来的珊瑚也有产生联系的可能。比如《天竺经眼论》等史料记载,印度曾将珊瑚用于眼疾治疗,而中国将珊瑚用于治疗眼疾系传承了印度的医学。此外,有关阿拉伯医学传入中国的明确且内容丰富的例证是元代汉译的《回回药方》,其中也保存了有关珊瑚的药方。当然,阿拉伯医学兴起的时候,中国唐初药典《新修本草》已经问世,从时间上来说,并不能说中国将珊瑚用作药物是受到了阿拉伯医学的影响。因此,中国将珊瑚用作药物是否受到外来影响的问题,似乎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唐宋时期的大量医书中出现将珊瑚用作药物的记载,反映了传统用作美玉(宝石)、象征财富、呈树状的珊瑚在此时又增加了新的角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证实。对珊瑚药用的认识,在唐宋时期也逐渐深入、多样。而且唐宋时期对珊瑚认识的深入和珊瑚在药用方面的深入,催生了把海中一种青色的珊瑚树称作青琅玕——原本是一个用作陆上物产的词语—的新现象。至于唐宋时期将珊瑚用作药物是否受到海外影响的问题,尚不能得出确凿的结论。从珊瑚是从海外输入中国的,中国之外的西方古典时代、印度和伊斯兰文明均将珊瑚用作药物来看,还是存在受到海外影响的可能。
传统时代,人们对远方事物的认识进步不易,固然是因为远方事物本身认识的困难,有时固有认知的影响也是一个因素。就海外异物珊瑚而言,东汉《说文解字》关于珊瑚有“生于海,或生于山”两种说法,说明当时对珊瑚产于海中的认识还不够。北宋《本草图经》关于青琅玕产地的认识则是“山、海容俱产焉”,是因为原先认识的青琅玕是产于陆地的,后来青琅玕一名转移到海中所产的某种珊瑚,于是带来认识上的折中。这与汉代人的认识可谓相映成趣。
文章摘自《医疗社会史研究》2024年第1期,原文约17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