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金代东北地区燃料消耗与生态效应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4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4-12-27 浏览次数:

作者夏宇旭藏毅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金代东北地区的燃料主要取自周边天然森林,以木柴和木炭为大宗。金代处于我国第三个寒冷期,冬季漫长严寒,加之人口增长及冶炼业的兴盛,使燃料消耗量大增。但是金代东北地区天然森林资源丰富,总体上地广人稀,人们伐薪烧炭并未对森林资源造成不可再生性的破坏,不过也有个别地区出现了区域生态危机。文章从金代东北地区燃料消耗与生态效应的角度,探讨金代区域人地关系,以期更好地了解金代东北地区的环境与社会,为今天东北地区的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传统社会中,燃料作为最重要的能量载体,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烧饭和取暖,生产过程中的冶炼、煮盐等都离不开燃料供应。燃料是否充足与当地的气候冷暖、林草疏密、人口多寡等因素密切相关。金代东北地区的燃料主要来自周边天然森林,人们对燃料的获取,体现了区域生态系统中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一、金代东北地区燃料资源与气候条件

金代东北地区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高寒的地理区位,广袤的森林草原,总体上地广人稀。传统社会燃料的构成主要以植物性燃料为主,且尤其以木柴为大宗。金代更是如此,柴炭是金代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燃料,特别是原料来源于森林的木炭,是金代宫廷、官署以及诸多家庭取暖的主要能源,同时也是冶铁、炼铜等各种窑厂的基本燃料。总体来说,金代燃料构成以柴炭为主,杂草或作物秸秆为辅。金代东北地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木茂盛是本区天然植被的主要特征,为人们的生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薪柴资源。再者,金代处于我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寒冷期,加之东北地区高寒的地理区位,酷寒是这里气候最明显的特征。相应地,本区的隆冬季节严寒而漫长,对取暖等生活燃料的需求量更大。

二、金代东北地区的人口与生活燃料消耗

人口数量与燃料的消耗往往成正比。通常情况下,人口基数越大,燃料消耗越多。金朝初期,东北总体上地广人稀,女真人只需捡拾枯枝朽木就可以满足生活上的燃料需求,不会对森林资源造成影响,更不会破坏生态环境。随着女真人亡辽灭宋,大量移民迁到东北地区,金代东北地区仅汉人总数约200万。如果再加上迁入东北地区的契丹人、渤海人以及其他部落、部族人口,金代迁入东北的移民数量应该不少于300万。这些移民迁入东北地区后,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当地的自然资源。但是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较为短暂,因为金代的移民是双向的,大量移民迁入东北的同时,以女真人为主的猛安谋克户大量南迁中原。所以从金初到海陵王朝末期,东北地区整体上仍然保持着地广人稀、薪炭燃料供应充足的局面。随着金朝中后期人口的自然增长,加之统治者招抚流民,东北地区人口比金前期大大增多。虽然燃料消耗量大增,但短时间内不会导致东北森林面积锐减。东北地区有广袤的森林分布,且林木是可再生资源,加之当时的东北总体上地广人稀,人们对燃料的樵采远未超出森林自我修复能力,所以森林面积不会因燃料消耗而减少。

三、金代东北地区以冶铁为核心的生产燃料消耗

除了基本的日常生活消耗外,冶炼、煮盐、烧制陶瓷等手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燃料,尤其是冶炼业对木炭的消耗非常大。早在女真建国前,因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兵器、马具等需要,女真人就开始烧炭炼铁,后来还出现了专门以冶铁为业的部落人群。由于冶炼规模不大,所以此时冶炼对柴炭的消耗量亦不大。但随着以汉人为主的大量移民进入东北地区,金代冶炼等手工业部门迅速崛起,冶炼燃料的消耗量也随之迅速增加。

上京是金初移民的主要聚居区,冶炼业最盛,从今天黑龙江地区发掘的金代冶铁遗址及出土的铁器即可证明。同时,当时大约200万汉人移民迁入东北,生产生活需要大量的铁器,尤其是他们绝大多数是从事农耕的汉人,所以铁制农具的需求量激增,促进了冶铁业的兴盛。东北地区金代冶铁遗址分布广泛,考古资料证明,金代的冶铁窑场多选在山林附近,主要原因就是便于从周围山林砍伐林木焖烧冶炼所需的木炭。除了铁冶之外,还有金、银、铜冶炼以及陶瓷的烧制都需要燃料。尤其是铜器及铜钱的铸造需要冶炼大量的铜。另外,东北地区煮盐业也很兴盛。这些都需要有充足的燃料供应才能正常生产。宋辽金元时期尽管有了煤炭的使用,但手工业燃料仍以木炭为主,生产燃料要消耗大量山林,金代几乎所有冶炼遗址中都会发现木炭残渣就是证明。

四、金代东北地区燃料消耗的生态效应

金代东北地区在城镇等人口密集、衙署众多的地方,生活燃料需求量较大。金代东北地区的上京、北京、东京、咸平四路户数虽然比辽时上京、东京、中京三道户数增长二倍,但与中原地区相比,人口密度不算大,中原地区土地面积约占金统治区的14,而户数占金代户口总数的8345%。所以金代东北地区人口远未达到饱和,尤其是猛安谋克户三次大规模南迁,使人口密度本就不高的东北地区人口更为稀少。因此,金代东北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燃料消耗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尚在可恢复范围。

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临潢府,因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比较脆弱敏感,自我修复能力差,又经历了辽代200余年的重点开发,此地森林草原破坏比较严重,超出了自然生产力的承载范围,生态环境退化明显。到了金代气候又加剧转寒,干旱严重,更不利于林草植被的生长。金代在临潢地区修界壕、边堡以及过度耕垦、樵采等,使森林植被的覆盖率进一步降低,引发了生态危机。因此,金代临潢地区的生态恶化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薪柴采伐是只是其生态恶化因素之一。

总之,燃料的消耗和森林资源的供给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樵采频率和樵采量是森林资源破坏与否的关键。只要不超出森林的自我更新能力,燃料供应就是可持续的。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多倾向于向自然索取燃料就会破坏森林资源或生态环境,使研究陷入了环境破坏论的漩涡。现在的研究者已经越来越注意到这一问题,即让自然进入历史,让人类回归自然,注意人类活动和自然承载力关系研究,即把人与自然看作是生命共同体。我们不能苛责古人,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只要向自然索取的程度不超出其承受能力,就是文明的进步,并不是所有地方的柴炭消耗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


作者单位:文章摘自《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原文约1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