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清代秦巴山区的资源消耗、山区稳定与玉米扩种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4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4-12-27 浏览次数:

作者王保宁,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自乾隆年间开始,秦巴山区以原材料供给和初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蓬勃发展,吸引大量流民进山谋生。流民涌入加大了山区粮食供应压力,玉米随之成为重要商品粮。白莲教事件后,为维护山区社会稳定,官府采取发展资源消耗型产业的政策安置流民,这进一步强化了玉米的主粮地位。然而,嘉道年间的气候突变又与资源消耗型产业政策共同作用引发山区水土流失,冲击官府努力维持的脆弱社会秩序。在多重因素的交融中,官府最终选择以环境资源换取山区社会稳定的治理模式,玉米依然是备受关注的主要农作物。

明朝末年玉米传入中国后,“至嘉道年间形成跨越陕鄂川湘贵桂六省的巨大西部玉米种植带”。在这一种植带内,秦巴山区的玉米扩种情况尤其引人瞩目,自乾隆初年开始,玉米短短几十年内便由一种普通的外来作物上升为主要农作物,到嘉庆五年(1800)已经是大部分山地土著和流民的主食,在山区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界的相关工作初步发现了秦巴山区成为玉米集中产区这一基本事实,但在具体成因方面的解释仍不充分。鉴于此,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将玉米置于资源环境和山区社会稳定互动框架内,增加一些近年来刊布的新史料,进一步阐释其成为秦巴山区主要农作物的内在逻辑。

一、产业发展带动玉米种植

明末清初的战争导致秦巴山区人口锐减,大量土地荒芜。康熙年间,为完成赋税缴纳任务,川、陕、鄂各省地方政府发布政策招徕移民,但收效甚微。直到乾隆初年,才有大量流民进入秦巴山区。从现有资料来看,以原材料供给和初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蓬勃发展是接纳流民的主要载体,拉动众多流民进入秦巴山区。

流民骤增带来了粮食压力。不过,秦巴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外粮和山内自产粮食不能保证稳定的供应,所以玉米成为山区主要农作物,有一部分流民便采用商业化方式种植玉米。玉米是高耗肥作物,生长期需要大量肥料,而刀耕火种恰好可以解决肥料不足的问题。秦巴山区农家不储存玉米的原因是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事玉米种植业,没有定居于此的计划。这种为市场而生产的行为改变了山区的种植制度,塑造了以玉米为核心的作物结构。自此之后,玉米播种面积扩大,而粟的种植规模日渐减小。

玉米不耐储存,夏天容易生虫腐坏,需要及时处置,酿酒和养猪便成为有效转化途径。山民用玉米酿酒,再用酒糟喂养生猪,将低产值的玉米转化为高产值的农副产品,培育了一条新的产业链条,使其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为市场而生产和玉米——酿酒——养猪产业链的繁荣共同推动了玉米扩种。以玉米为主的作物结构深刻影响了秦巴山区的粮食供应体系。

二、玉米招致山区治理困境

流民涌入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清政府开始着手安抚流民。通过鼓励垦荒使其安居乐业是乾隆中后期官府治理山区的基本思路。安置流民的最佳途径就是鼓励他们砍伐老林、垦荒种地,成为原住民,以鼓励消耗山林资源为核心的安置措施,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与传统农家不同,以市场为导向的模式塑造的单一作物结构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外部市场变动的冲击。每遇灾荒便会迁徙的流民已非自给自足的小农,反而更像专门的玉米种植户,他们破产迁徙的起因情况在于单一作物结构降低了抵御灾荒的能力。

玉米丰收同样会引发社会动乱。在缺乏传统积淀的移民区,酿酒业的繁荣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流民进入山区后,以玉米为主的作物结构造成了两种表象不同但结果相似的情况:玉米歉收,则粮价上涨,产业停滞,流民失业,社会动乱;玉米丰收,则酗酒成风,斗殴事件频发,同样会冲击社会稳定。这种产业结构和社会形态深刻影响清政府的山区治理,既要鼓励流民种植玉米,确保粮食安全,又要防止玉米丰收带来的负面效应。

官府采取鼓励开发山林资源的政策安置流民,这促进了资源消耗型产业的继续发展,又吸引更多流民进入秦巴山区谋生。他们的涌入加剧了山区粮食压力,冲击了业已形成的脆弱粮食供应体系,于是又强化了山区的玉米依赖。在此背景下,官府的山区治理陷入两难,玉米的丰歉均会冲击移民社会的秩序。

三、官府继续选择玉米

尽管深陷玉米依赖,只要保证玉米总产量稳定,依然可以有效保障山区社会稳定。不少论著误将这些记载作为反面材料加以分析,认为这是砍伐老林后环境遭到破坏的典型事例。但官府期望的安居乐业景象恰是流民开垦山区、种植玉米、伐木烧炭。

秦巴山区所受影响较大,发生多次自然灾害,陕南的涝灾发生频率升高。秦巴山区具备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没有外部因素干扰并不会造成大规模不可修复的土壤侵蚀。而鼓励消耗山林资源的政策则扰动了既有的生态平衡,气候突变、资源消耗型产业发展、玉米扩种共同作用,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又引发新社会矛盾。随着人口的迁移,不少流民也涌入河谷平原区,依山开凿水田,稻作农业渐有起色。整体而言,秦巴山区更容易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而开始破坏水利工程,引发民众纠纷。民众围绕用水权爆发冲突。不仅如此,在修复共管共用水利设施问题上,各县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互相推诿,又引发地区间的水权矛盾。受此影响,河谷平原区的民众将矛头指向流民,认为他们垦荒种地的行为引发了水土流失。不过,官府还更加鼓励流民种植玉米,视玉米丰收为山区稳定的基本保障。于是玉米不断巩固以其为核心作物的山地种植制度。

东南山区和秦巴山区同为流民输入区,都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但官府在实施东南山区禁种玉米令的同时,又鼓励秦巴山区流民大规模种植玉米。由此可见,玉米的传播机制非常复杂,需要在完成多个区域的研究后提炼总结它的中国传播规律。


文章摘自《中国农史》2024年第4期,原文约10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