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清代河工用木与黄淮地区生态衰变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4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4-12-27 浏览次数:

作者马俊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明中期以后,江、淮、河、济被人为地糅合到了一起。清承明制,为维持淆乱的黄河、淮河和人工的洪泽湖、运河等巨型水体,不得不连年致力于无与伦比的治水活动,木料等物资的消耗几近天文数字。官员们为了自利,不断造灾兴工,更使各项河工犹如西西弗斯役作,繁劳无功,没有底止。清廷解决绝大多数国计民生事务时,摒弃市场机制,不扩展资源增量,而是动用权力,盘剥资源存量,造成民尽国空的结局。清廷对柳株实行官营,使得官柳根残本枯,甚至一树无存。曾经富庶的黄淮地区生态严重衰竭,民众面临着严重的燃料危机,妇孺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捡拾残草剩叶,甚至生饮冷食。平民百姓不但蒙受产尽财绝的重负,更惨遭生态衰败的折磨。

一、负薪填河

元代以前,运河虽然东移,但黄河南北分流,生态衰变未臻极致。清代维持黄河、运河、洪泽湖、微山湖等巨型水体,致使黄淮地区绝大多数州县有被淹甚至被永久淹沉的历史,迁城徙镇几为常态,对林木罗掘俱穷。

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鲜有采石区,砖头的烧制极为麻烦,是以多用木材、草束和泥土。泥土各处皆有,河工最缺乏的材料是木、柴(苇),尤其是木料。各种树木中,以柳树生命力最强。有时柳桩在水中还能成活,治水效果最佳。无柳时,只得用芦苇、秫秸替代,但成本高,效果差,性价比极低。凡有治水经历的河臣,均把备足木材作为河工首要问题。既然治水时用柳数量几为天文数字,官员就有着莫大的自利空间,不断肇灾营患,以牟取巨利。水患本身往往对林木产生毁灭性的破坏。

清承明制,为维持淆乱的黄河、淮河以及人工的洪泽湖、运河等巨型水体,不得不致力于浪费巨额帑金的治水事务。清廷对治水标准与相关技术的规定,使柳木等材料的消耗几近天文数字。治水官员为了自利,不断造灾兴工,更使治水活动如填无底深渊,繁劳无功,没有底尽。

二、树木官植

执政者理应用低成本、高成效的方法解决每年治河用柳问题。最简单的方式是引入市场机制,开放数以百万顷计的荒滩、废堤、公地,招民承办。然而,清廷仇恐市场机制,过分迷信官府权力的万能,习惯性地对植柳事务实行官办。实际上植柳政令均属雷声大,雨点小,基本上流于具文。各地官员的执行皆不力,多敷衍了事。

长期以来,清代大量的荒地任其废置,不许民众利用。据官员们陈奏,河南等地种植官柳似有成效,但不过是官员所虚构的职业性谎言而已。官营柳株,一方面,若朝廷议叙或追迫,官吏、兵夫通常大肆造假;另一方面,若朝廷不加议叙,各地官柳基本上是有种无管,人植天灭,种植归于无效。

河员只能把官柳衰败与消失的责任推给水患。植柳的土地资源并不缺乏,但官营弊症,始终无治。如增加些许市场因素,承包给百姓种植经营,必将扭衰为旺。但官员们只知加大惩处力度。在不能运用市场机制种植柳树的前提下,暂停植柳也属于务实举措。清代官营产业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以及官场权力的局限显露无疑。

三、林竭民困

清代的河务经常造成黄淮地区数以万计平方公里土地被淹的局面,而治水的负担最终还是落在当地百姓身上。官柳对于治河的作用,实乃杯水车薪,何况还有官员将官地私卖、私占土地,贪污成性,常虚报柳料。清代治水名为征柳,实则网尽所有树木。人为的水灾,官吏的勒索,饥民们视树皮为果腹之物,甚至道路也渐消蚀。

官府强制民间运柳,同样累民甚重。名为雇运,实为强征。百姓为了减少被征派及输运之苦,有树之家,常自砍毁。清中期以后,黄淮地区显然已是中国沿海或近海森林最少的地区。

水灾又常常是叛乱的诱因。黄淮地区遍生芦苇,但苇料是治河必需品。且苇荡不入官府,即被豪绅占有,草料非常紧缺。晚清鲁西地区的燃料也因此短缺,并且引发了无数的社会冲突燃料危机时时体现,水灾时更甚。

草料危机造成的损害恶化了生态环境。由于耗光了薪柴、谷皮、杂草,人们被迫燃烧畜粪,严重地影响了土地的肥力。作为葺屋材料的麦秸和稻草身价倍增,人们舍不得用在混合肥中,黄淮地区土壤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有机质。由于树林毁尽和生计困顿,明清黄淮地区普通人家多行槁葬。严重的燃料危机和民生日用困境,更加重了植树的困难。种树易、成树难的主因则是盗伐,林木稀缺与水灾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清廷在解决绝大多数国计民生事务时,常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利用市场机制扩大资源增量,民富而国裕;二是动用权力盘剥资源存量,利尽锱铢,民尽而国空。道光以前的清室,基本上是选择后一种方式。像官营柳株这类事务,不过是清廷迷信官权万能的惯性操作而已。

清廷对苇、柳实行官营,把官苇育成金枝玉叶,难经风雨;把官柳植得根残本枯,甚至一树难存,致使曾经富庶的黄淮地区变成秃壤瘠土。就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而言,明清朝廷的权力几无边际,轻易地把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原来最适合人类生活的黄淮地区变成鱼鳖乐园、人间地狱;而就其对经济事务的建设性而言,清廷专制权力的局限非常明显,无法解决官僚集团普遍性的腐败,也就无法消除官柳方面的具体性弊窦,不得不放任官员们肆意掠夺,寸木归官。林木稀缺与水灾互为因果,如此只能让黄淮地区的生态恶性循环下去。


文章摘自《河北学刊》2024年第5期,原文约17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