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申志锋,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大学近现代河南与中国研究中心。
【摘要】清末民国时期,豫北黄卫之间的土地生态延续着之前业已存在的沙碱环境,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农民生计往往被动地依土地所产来维持。从清代卫辉府的不断扩大,可以看出豫北土地生态相似性使得各区域逐渐走向融合。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黄河以北平原省的成立使得区域一体化达到顶峰,促使区域水利事业更为均质化的发展,修筑了开“引黄淤灌”之先河的人民胜利渠,与随之而来的原延封、红旗、韩董庄、祥符朱等大型灌区的修建,使更多的沙碱地转变为较为适宜农作生长的土地。但不合理的灌溉模式,也带来了区域土地生态次生盐碱化的灾害,很快区域民众就调整灌溉措施,使得土地盐碱化问题得到缓解。同时,这一土地改造过程中,豫北沿黄区域农作生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突出的是黄河北岸“新稻区”的形成与发展,这也是区域民众在土地盐碱化被动形势下的一种“积极适应”。
黄河下游地区的土地生态是一个已被较早关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豫北土地生态的恶劣条件引起了科学界对当地农业技术改良的思考。但纵观以往对豫北土地生态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现代地理学及历史地理的学科方向;研究的时段也以明清乃至更早的宋代为主。而从环境史角度出发,对近代以来豫北沙碱地的关注却明显不足。此外,以往研究成果多以“土地—技术”或“土地—农业”的单一模式为主,事实上,“土地—技术—农业(生计)”才是豫北土地生态文明之全面观。
一、清末民国时期豫北黄卫之间的土地生态与民众生计
黄河在豫北地区曾留下了大片故道,同时因黄河较大的含沙量与其泛滥冲击而形成的低洼地,使得区域土壤环境多以沙地、盐碱地为主,这是黄河下游两岸土地的普遍状态。卫河是豫北地区除黄河以外的第二大河,因此,黄卫夹河地带是豫北受水灾影响严重的地区。由于黄河泛滥在当地形成了大量汊河,而当黄河水退之后,河道自然转化为沙土之地,低地转化为盐碱之地,深刻塑造了区域的沙碱地景观。黄卫地区在清代形成的沙碱地景观至民国时期依旧稳定存在,并因旱涝灾害的频仍而趋于恶化。
这些灾害伴生的土壤沙碱化问题造成了区域土地的大面积弃耕,当地民众生活陷于贫困,被迫改变原有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面对沙碱地景观,地方民众在被动适应的同时,也有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况,去探索适应环境的路径。但民国时期的区域土地沙碱地对民众生计影响更多的是突显负面,出现“因土致贫”的状况。“碱卤”“黏淤”“沙漠”的土地生态致使当地土地“不便耕种”已非常严重,更有“良田”变为“飞沙”的恶劣状况,这也构成了豫北黄卫地区典型的土地生态场景。因此,近代时期封丘土地出现“寄庄”现象,即由于其土地瘠薄使得地价低廉,民众与土地关系松散,多产生荒地。
二、豫北黄卫灌区的形成
政区的变动虽属政治性行为,但其与自然的关系不容忽视,尤其是黄河下游两岸的政区变动与黄河的频繁泛滥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豫北政区主要因为黄河的存在而逐渐趋向一体化,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原省的成立才被最终确立。平原省的建置虽然与黄河密切相关,却也同时带动着豫北水利网的重构。1952年平原省被撤销,河南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长期被划分为新乡专区、安阳专区共同管理,两个专区又分分合合,而在水利管理层面,却是一个整合的过程。说明黄卫之间形成的水利网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区的推动作用,但黄卫之间形成的水利网实际更受水利管理整合的影响,水利管理的一体化很大程度上是黄河影响下所塑造的环境一体化的产物。
虽然平原省在刚成立三年之时即被撤销建制,但却大规模地整修了黄河大堤,并完成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是华北治黄历史上的重大成就。人民胜利渠的修建也带动着区域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豫北黄卫之间形成的沙碱地灌区成为了黄河下游水利开发与土地问题治理的典型代表。但扎堆的水利工程,在没有建设好排水等基本配套设施之时,也出现了严重次生盐碱化的土地生态问题,迫使区域民众再次作出回应与调整。
三、豫北黄卫灌区的沙碱地治理与稻作生态
兴渠引灌是黄卫灌区改造沙碱地的重要办法。1958年起,黄河两岸逐渐展开了大规模的引黄淤灌。但1958至1961年豫北平原地区大引、大灌、大蓄,有灌无排,造成引黄灌区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地面积迅速扩大。引黄自流灌溉、种稻和平原蓄水,进一步引起豫北平原土壤大面积次生盐渍化。这是该时期人们对黄卫水土环境认识不充分,盲目大规模开发水利资源的表现,不恰当的引水工程大大破坏了当地的土地生态。1962年以后随着引黄淤灌的停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基本得到控制。但黄河下游群众为淤灌稻改、改善农业抗旱条件,要求恢复和发展引黄灌溉的呼声又起。至1966年,水电部又重新同意在黄河下游恢复引黄灌溉。
黄卫灌区农作种植长期以小麦、玉米等旱作物为主,1957年新乡县在盐碱地试种水稻成功之后,黄河两岸边开始大规模地兴修水利,种植水稻。以原阳县为例,尽管水稻种植在1957年、1958年与1960年获得了丰收,但却造成环境的次生危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黄淤灌”背景下的原阳区域土地治理,从“小范围的没有改变农作生态的沙碱地治理”到“小范围的改变农作生态的沙碱地治理”,再到“大规模的稻作生态的沙碱地治理”,以至后来的“稻作生态背景下的次生盐碱地的出现与再治理”,这些成功或失败、教训都是对“引黄淤灌”的探索与实践,也告诫我们在与自然发生互动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地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四、环境史视野下的区域一体化考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胜利渠”开“引黄灌溉”之先河,使得区域土地治理技术再次回归,虽然有所反复,但土地生态确实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豫北黄卫之间土地生态变迁中人与自然的互动,可以使得我们明显看出区域生态一体化逐渐塑造着环境治理的一体性,区域内的各个部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环境整体。从区域一体化上来讲,当区域土地生态一体化出现的时候,政治力量的某种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区域完成一些建设,但并不影响区域环境(黄河)更占据着主导作用。从土地生态上来讲,人与环境的互动往往不是单线条的,是复杂的长期互塑的过程。从农作结构上来讲,豫北黄卫灌区的形成,带动区域沙碱地得到治理的同时,出现了稻作种植这一典型异于北方传统农作物的景观。人类对农作物的改造,也只能是符合区域长期发展的习惯中进行部分的调控,豫北大部分地区依旧存在的是传统的北方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等,不过“新稻区”的形成确是区域民众在土地盐碱化被动形势下的一种“积极适应”。
文章摘自《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原文约3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