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宇轩,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急性传染性疾病——汗热病在英国都铎王朝时期先后暴发五次。作为主要流行于英国的区域性疫病,汗热病有着突发、致命和高复发性等特点。面对汗热病的侵袭,英国医疗环境不佳,救治理念滞后,加之政府应对失当,社会各界多次陷入危局。这一时期恰逢英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汗热病的袭击进一步冲击了既往的社会生态。一方面,它的暴发激起了政界的权力之争,引发了君民的精神危机,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心理震荡,从而对都铎时期英国民族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汗热病推动英国政府不断完善自身的防疫机制,并使当局逐步意识到,对抗瘟疫的肆虐,政府主导的医学革新和医疗统筹不可或缺,社会各界的共识与团结也同样重要。
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中叶,汗热病前后五次袭击英国,困扰统治英格兰的都铎王朝。相较黑死病、西班牙流感等全球性疫病,当前学界对汗热病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汗热病流行时期(1485—1551)英国政府与社会反应的考察付之阙如。
一、汗热病的病征与社会医疗困境
汗热病通常被确认发生在1485年博斯沃思战役前后,随亨利七世的法国雇佣军传入英国。但福雷斯特经过考察,将伦敦首个病例的出现时间推前至同年9月。对于汗热病的起源,人们普遍认为是空气污染或英国人过度饮用啤酒所致,但科学研究显示,汗热病由一种北欧和东欧的虫媒病毒引起。汗热病只在第四次(1528—1529)暴发时才真正外溢出了英格兰,因此,有别于此前更具广域破坏性的黑死病,汗热病更像是英国的区域性流行病。汗热病是一种剧烈的炎症性高烧,除去显著的流汗症状外,汗热病能给时人留下深刻印象还缘于它突发且致命的病理学特征,对当时英国社会各类人群都造成了威胁。总体上,汗热病会优先袭击经常与昆虫接触的人群,故而该病的死亡病例更为集中在男性。
在汗热病来袭前后,英格兰医生学会的成员囿于古典著作故步自封,民众则期冀宗教和巫术能带来治愈奇效,由此导致英国医学逐渐与时代脱轨,本应由政府主持完善的医疗救助体系近乎沦为了徒有其表的摆设,这些都使得汗热病肆虐期间,英格兰君民皆难有过多回旋的余地。
二、汗热病肆虐期间各界的反应
汗热病五次袭击,使英格兰社会各界无不恐慌。首先,英国王室和政府应对失当。在宫廷,亨利八世对疾病有着病态的恐惧。每当汗热病高发之际,亨利敕令宫廷迁往乡间,并严格命令任何与瘟疫有过接触的人,无论如何不能接近他。在政界,汗热病成为大臣们追逐权力的政治工具。早在1485年,暗中支持亨利七世争夺王位的德比伯爵托马斯·斯坦利就以汗热病为借口,巧妙地搪塞了理查三世的调兵敕令。至亨利八世统治时代,枢机主教托马斯·沃尔西在疫情严峻之时堂而皇之地接管了政权。在民间,紧随瘟疫而来的是失业、食物短缺、抢劫以及暴动等一系列问题。与权贵在疫情失控之余仍可暂避外乡不同,民众退无可退,只能直面疫情。然而,缺失了政府对疫情的宏观防控,社会在汗热病的肆虐下,很快就陷入混乱,大批民众染病身亡。
与疫情期间政府、社会的相对割裂不同,英国社会各界在寻觅各种治病配方上保持着高度一致。在医学界,药剂师推荐了由糖浆、草药、蓝宝石等混制而成的奇特药物。在宫廷,亨利八世用鼠尾草、香草和接骨木树叶自制了预防药剂,但效果甚微。面对汗热病的接连袭扰,英国社会各界深受其苦。从根本而言,英国防控汗热病的失利,源于医疗统筹与灾情应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的割裂。
三、汗热病对英格兰的影响
汗热病不仅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对近代早期英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其一,汗热病严重影响了这一时期英国民众的物质生活。汗热病肆虐期间,气候变化、饥荒、人类活动或人口流动等因素的相继掺和发酵,使得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夹杂在瘟疫年之间的是数次严重的饥荒。
其二,汗热病使英国君民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危机。生活在16世纪的人们习惯于把瘟疫、饥荒看作是上帝对世人的惩罚。尤其对统治当时英格兰的都铎王室而言,紧随汗热病而来的是危险的政治和宗教信号。汗热病也使民众的思想悄然生变,英国民间的宗教改革人士开始强烈质疑天主教会的权威,力图让更多民众相信汗热病的数番暴发与教会高层的普遍失虔存有某种内在关联。天主教会在疫情中表现出的冷漠也加剧了民众的不满。
其三,汗热病的屡次袭击推动英国政府不断完善自身的防疫机制。政府先后起草了一系列防疫法令,将国外先进的瘟疫检疫措施引进了英格兰。组织起来对抗瘟疫开始成为各地治安法官职责的一部分,并在此后逐渐转变为地方政府的常规举措。
其四,汗热病的肆虐促成了政府与社会对共同防疫的相互认可,直至达成初步合作。尽管英国政府前期防疫失当,使社会陷入危机,但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审视英格兰民众在这几场浩劫中的表现。以汗热病为代表的疫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价值观。疫情不仅揭露了名门贵胄色厉内荏的本质,也在无形中催生了民间形成饱含人情的互助精神。在政府关怀缺席的背景下,患者通常依靠家人、朋友、邻居和牧师,乃至求助于基本不受政府监管的商业医疗市场。而这种初露轮廓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逐渐发展成为英国社会的主旋律。
回溯汗热病五次侵袭的历程,英国民众虽然对英国政府的应对举措多有不满,但近代以来的英国社会依旧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文明态势。社会各界就理性看待疫情达成了初步共识。英格兰确实充斥着各类有关汗热病的迷信说法,但这些内容无论如何都比其他国家更温和、更人道。汗热病的来袭无可避免地冲击了英国既往的社会生态。
汗热病的数次失控很大程度上缘于当时医学界与政府的故步自封。汗热病流行之际,适值北方文艺复兴在英格兰兴发,逐步挣脱了中世纪教权枷锁的英国人民本可成为政府抵御疫情的重要屏障,但利欲熏心的官僚集团断送了这一前景。因汗热病屡次肆虐,英国政府才逐渐意识到既往的失策。正是社会各界迫切的现实需求,不断推动英国医学加快自身的近代化进程。即便当时人们的多种努力未获成功,但失败的抗疫经历却为未来的疫情防控留存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促使英国社会各界重新思考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在更为严重的1563年伦敦大瘟疫时展开卓有成效的多方合作。
文章摘自《江海学刊》2024年第5期,原文约1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