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晓刚,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地方祠神信仰,是解读地域民俗和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浙江中部白沙溪流域关于“白沙大帝”卢文台退隐辅苍、修筑三十六堰的事迹,虽出于后人的建构,却是浙中地区早期地理环境和农业开发史的反映。在卢文台从人到神的塑造过程中,地方家族、寺僧、官员、士人均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共同表达了对卢文台造福百姓事迹的崇敬及风调雨顺的冀望,但又有各自的考虑和诉求。对白沙溪三十六堰这类复合型水利工程祠神信仰的考察,有助于揭示水利人格神信仰内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浙江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是浙江中部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东汉初年辅国大将军卢文台死后被立庙祭祀,民间俗称“白沙大帝”或“白沙老爷”,成为白沙溪流域最著名的祠神信仰。
一、卢文台事迹献疑
卢文台的生平事迹,在金华、龙游、汤溪等地的方志及《昭利庙志》均有相关记载。其史源大体来自唐广明元年(880)唐岩的《唐武威侯庙碑记》、南宋庆元六年(1200)杜旟的《白沙昭利庙记》和明洪武元年(1368)吴沉的《昭利庙碑记》等碑刻。不过,三碑记载有一定的出入。对比三通碑文,如卢文台确有如此煊赫战绩和高标品格,官方文献不可能只字不提。从东汉开国诸将的命运来看,卢文台不太可能因政治避乱退隐金华辅苍,也不太可能是东汉初的退隐将军,其煊赫事迹很大程度出于后人的建构。
在地方文献叙述中,三十六堰为卢文台率三十六部将在东汉初年修筑。相对唐岩碑,杜旟碑更为详细地记载了卢文台与堰坝之间的关系。由尽管无法确定第一堰是否晚至北宋才完成,但这无疑说明三十六堰并非竣工于一时,而是历经很长时期才得以全部完成。所谓卢文台率三十六部将修筑三十六堰,亦存在诸多疑点。卢文台开垦的卢畈所在的白沙溪上游是白沙溪流域最早进行农业开发的区域。卢畈处白沙溪畔,乡民在农业开发过程中,必然会利用溪水进行堰坝式水利工程的建设。大规模水利设施的兴修,说明白沙溪流域在孙吴初年已进入一个新的开发阶段。而三十六堰的先后修筑,又大大加速了白沙溪乃至金华江流域的开发。结合白沙溪流域的开发历史,可推测卢文台可能是东汉初期较早到白沙溪上游开垦土地的普通人,而非功勋煊赫的“辅国大将军”。在北宋人的心目中,卢文台属于功绩显著的名臣。
二、卢文台信仰的兴起、传播和演变
卢文台卒后不久,就被位于白沙溪上游的乡民立庙祭祀。结合白沙溪从上游到中下游的开发历史,此故事实际上是卢文台信仰从上游扩展到下游的反映,折射出该流域的农业开发、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繁衍后出现从上游到下游的移民现象。大水冲毁祖庙的记载,又反映出孙吴初期当地水患的严重,说明乡民开堰筑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到唐宋时期,卢文台逐渐成为国家祭祀中的正神。按照唐岩碑的叙述,卢文台在唐末黄巢军围攻婺州城时显灵,并积极协助官军剿灭叛军,成为安定地方的保护神,因此被赐封武威侯。而“郡将乞灵”的故事,反映出卢文台不仅得到官方认可,并且在婺州城有广泛信仰,相较白沙溪流域,祭祀圈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宋代以来,朝廷对祠庙的加封活动特别频繁。而要获得国家赐予的封号、赐额,地方祠庙的有关当事者必须向上呈报该祠庙神灵保佑国家、地方利益的灵异事迹。在这一祭祀政策的引导下,当地官员积极为卢文台制造灵异事件,并开展请赐活动。
卢文台信仰愈加兴盛,可从两方面得到印证。一是,信仰范围进一步扩大。卢文台在白沙溪流域的广泛祭祀,其原因在于三十六堰对当地民众的重要性。二是,卢文台的神迹故事更加丰富多元,施展的法力更为强大。卢文台法力的不断升级和灵验,也说明这一信仰的延续及增强,反映了卢文台与民众之间的需求关系愈加紧密。
三、地方社群与卢文台信仰
在白沙溪流域,卢文台信仰的信众群体颇为广泛。地方的官民、士人、僧侣均参与到祭祀卢文台的活动中。
从白沙溪流域内白沙古庙的分布来看,庙宇多位于村落及堰坝附近,并由附近家族负责管理。随着地域开发,流域内村落、人口日渐繁衍,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如何保障堰坝的正常运行及各村农业灌溉的均衡,一直是当地民众事关生存的重要问题。在水利社会中,卢文台信仰已超越传说本身,成为一种话语,其实质就是要维护和争夺更多的水权。这些村落家族希冀通过联合修建庙宇、组织庙会等更温和的感情和信仰纽带,增进各村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地域的共同体意识,从而达到有效协调上下游用水均衡的诉求。
在卢文台信仰中,还能见到地方僧侣的活跃身影。在祭祀卢文台的活动中,鹫峰寺僧侣扮演了重要角色。鹫峰寺僧不仅同地方家族共同举办祭祀活动,而且当地民众已完全认同鹫峰寺是白沙大帝的护法。地方官员对祭祀卢文台的活动也颇积极。在地方官眼中,卢文台是白沙溪三十六堰的象征和保护神。通过祭祀卢文台的活动,有助于移风易俗,维护地方秩序的安定。
宋代以来,士人阶层积极参与民间信仰活动,并使之成为王朝秩序的一部分。明初朝廷祭祀政策的儒教原理主义色彩浓重,其根源在于浙东出身的文人群体。在明初加强打击淫祠力度的背景下,由于符合国家的祭祀政策,卢文台信仰反而变得兴旺。
卢文台信仰在浙中地区的兴起、传播,从表层来看,是地方家族、寺僧、官员、士人对卢文台功成身退、筑堰恤民等精神的歌颂。从深层内涵分析,这些群体的信仰其实各有各的考量。可以说,在卢文台信仰的文化活动中,不同的地方社群表达了共同而又相互竞争的利益诉求。
以往对水利祠神信仰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泉域、库域、河口等水利社会。而三十六堰绵延于丘陵、谷地、平原、河口等不同的地理形态,属于典型的复合型水利工程。加强对涉及不同地理形态的复合型水利工程与区域水利神的考察,分析上下游的信仰差异与各自环境、社会的紧密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水利祠神信仰内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文章摘自《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原文约1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