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医社、药市、信仰:明清杭州吴山的医疗社会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4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24-12-27 浏览次数:

作者冯玉荣,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明清时期,经历代沿传累积,以杭州吴山及周边街区为中心,形成一个以医者、药商、民众为主体,包括医学、诊疗、药市、信仰等多维空间在内的医疗社会。在杭州的城市空间中,吴山处西湖东南之畔,又临杭州商业中心清河坊街,为人口密集、商业繁盛、文社汇聚之地。尤其特别之处,吴山为城中之山。山上庙宇林立,山顶平升处有药王庙矗立,既是药商同业祭祀聚会之处,又是民众祈拜安康之所。山间有侣山堂,是张志聪、高世栻等行医讲学处,亦为后人所言钱塘医派的主要活动地。吴山之侧还有名医汇集。在山下及坊街上,诸多知名药堂、药铺开设于此。时间序列上的累积,街区空间上的汇集,体现了医、病、药之间紧密的市场和社会关联,构建起以吴山为中心的医疗社会。这一医疗社会既呈现了以医者、药商为主体的医疗行业之链,也是杭州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植并嵌合于杭州的历史进程及民众的生活空间中。它既为在地民众提供公共医疗服务,也维系着医疗共同体的存续发展。明清杭州吴山的医疗社会的构成及其功能表明,“医疗社会”不只具有学科及认知意义,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也是具化可见的历史实态。

明清时期,以杭州吴山及周边街区为中心,形成一个以医者、药商、民众为主体,包括医学、诊疗、药市、信仰等多维空间在内的医疗社会。时间序列上的累积,街区空间上的汇集,体现了医、病、药之间紧密的市场和社会关联,构建起以吴山为中心的医疗社会。这一医疗社会既呈现了以医者、药商为主体的医疗行业之链,也是杭州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植并嵌合于杭州的历史进程及民众的生活空间中。

一、行走吴山

杭州为东南名郡,发展迅速。明清时期,杭州作为浙省行政及经济中心,有众多官衙布设于此。吴山在医史上的意义标识,一是药王庙,二是侣山堂。商立以皮场庙神像携至杭州吴山看江亭,时有病人,偶往求祷,颇觉灵验,视为神农祠庙,一时香火极盛。

吴山上寺庙庵堂众多,崇祀诸多神灵,吴山进香、吴山庙会,热闹繁嚣。与医疗相关者还有天医殿,在吴山粮道山上解神殿内,供奉吕洞宾,左首陪祀为张道陵真人。自吴山拾阶而下,即至清河坊及周边街区、杭城市肆,历代药局、药堂沿街环设。宋元时期官方设有药局。宋元祐年间,苏轼任太守时,就曾经在城中惠民路附近创置病坊,称为安乐坊。南宋药市和药店鳞次栉比,云集在御街中段的保佑坊、太平坊、中瓦子、市西坊和猫儿桥一带。一些医药世家医精药良,又善营销,以致以其名命名街巷,延传至后世。

自宋代始,随着杭州城市的繁荣发展,民众的医疗需求也相应增加。在吴山之上及周边街区,医疗元素不断聚集。以吴山及周边街区为中心,逐步形成了共同的医疗空间。到明清时期,医药元素的凝聚更为明显,不仅名医辈出,而且药堂增加,庙会更加兴盛。行业与城市间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

二、寻医、问药、进香

对于清朝生活在杭州清波门内的民众而言,吴山进香,求神护佑,仍是医病救治的习惯途径之一。吴山进香,祈福求安,在很早就成为杭州的民间习俗。吴山庙会的繁盛,与吴山的地理位置有关。正月新年,上山游玩敬香的多半是杭城本地人。农历二、三月间,杭嘉湖一带香客纷纷涌进杭城,他们到杭州各大丛林烧香礼佛之后,也要到吴山进香拜神、赶庙会。在晚清至民国的近百年间,吴山香市是杭城内外的主要香市之一,其热闹程度可与昭庆香市、灵隐香市、天竺香市相媲美。

各种宗教习俗活动,均在此处汇集。如从世俗实用的角度观察,吴山神灵共处,而相互之间多有分工。药王庙的兴设,是为护佑民众健康,药商也可以此扩展市场影响力。明清商人于各地设立会馆、公所,祭祀行业神,凝聚同业,是较普遍的现象。延至民国,浙江中医学校也由教职员率领全体学生上山行礼,并分食水晶糕等以为点心。通过朝山进香和迎神赛会活动,普通民众让自己置身于从城隍、药王、东岳庙到村落社区中各类庙宇相关神明的佑护之下。

百业聚集、雅俗汇流,在杭城百姓的生活和文人儒士的唱和中,吴山都是重要的标识记忆主题。吴山为杭州士民提供了聚集的空间,不同阶层均可参与其中,既可以让普通民众进香集市,又可以承载文人雅士的赏玩游宴,乃至皇帝巡行足。一方面,带有浓厚的市井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又兼具冶养性情。吴山庙观兼具宗教性、商业性与游乐性,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市井小民都到寺庙参拜,既是宗教活动,也具有游玩的意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心灵慰藉的意味。

三、行业之链与城市社会

宋元以来杭州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文风鼎盛,商业繁华,市井生活丰富,在为医药行业提供市场需求的同时,也是医疗空间得以构建、形成的社会土壤。吴山在城市中,故既能业于市,又能游于山,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寓居杭州。

在湖山浸润的诗性文化中,医者在业医治生的同时,也保持了闲雅的生活方式。儒医相通,交游结社,对于钱塘医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医者参与文社,并仿照文社大会同盟,研经讲学。名医聚于吴山,与文人雅集极其相似。明清钱塘医学知识的建构及医者传承实际上是在吴山区域展开的。至晚清,仲学辂不但行医治病,且承袭侣山堂遗风。此外,还有天医会,崇拜道者吕洞宾。明清时期杭州中药业延续兴盛之势。道光、咸丰年间,杭城药店生意极盛。药堂药铺聚行成市,对于医者、病者而言,无论是问诊求医,还是施药疗疾,都较为便捷。

综上,吴山的特殊地理空间使医疗、市场及信仰的要素高度聚合,相互连接。医者诊疗,药堂供药,病者求医取药,形成了杭州医疗事业的市场空间。以吴山为中心的医疗行业之链与杭城的城市社会高度嵌合,在满足着杭州百姓医疗需求的同时,也使医疗行业的共同体不断充实壮大。

四、医疗社会的多维聚合

宋元以来医药元素在吴山街区的空间聚集,反映了杭州城市的发展及医疗事业的进步。医疗与城市空间、民众生活的深度嵌合,也使吴山街区形成一个微型的“医疗社会”。这一“医疗社会”在明清时期进一步成熟,在医药行业内部及城市社会空间里建立起复杂的互动逻辑。同时,区域也为医疗社会的建构与发展提供了社会土壤。就文化而言,明清医者多尚儒风,多与士子文人相尚。就生活而言,医者、药者依赖于地方提供信仰、娱乐、交际、消费等需要。医者的专业界别需要社会系统的涵养与培育,是以后世所归纳的各医派之形成均有相应的社会历史土壤。此种现象,在不少通都大邑都有存在。只是在不同的人口、资源、交通、信息条件下,其聚合程度可能会有所差异。


文章摘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原文约1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