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晓华,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付耶非,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
【摘要】<正>神农与炎帝作为上古时期的重要人物,其形象的变迁经历了各有其人到合而为一的过程,“炎帝神农氏”图像正是这一历史过程的重要反映。明代图像类书籍《历代人物像赞》《三才图会》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画像的流传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炎帝神农氏”画像存于其中,而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画像却未被上述书籍收录,这种差异背后反映的历史观念与制度变迁值得深思。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述“炎帝神农氏”画像与孙武画像的出现时间及流传过程,并对背后的深层原因加以分析。
明代图像类书籍《历代人物像赞》《三才图会》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画像的流传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炎帝神农氏”画像存于其中,而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画像却未被上述书籍收录,这种差异背后反映的历史观念与制度变迁值得深思。
一、各有其人:先秦文献中的神农与炎帝
存世史乘中最早记载黄帝、炎帝的史料是《国语·晋语四》。被中华民族尊为文明远祖的二位上古之帝,均以诞生地的河流之名为姓。《史记·五帝本纪》暗示神农氏与炎帝并非一人。《史记·封禅书》引管仲所言,也分列炎帝和神农氏为二人。神农氏势力的崛起,理应早于黄、炎二部族。在神农氏号令天下的时代,黄帝、炎帝的祖居之地密迩接邻,两个古老氏族竞相繁荣、人丁兴旺。
《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为正统,姜姓之祖炎帝是以“欲侵陵诸侯”的形象出现的。黄帝势力崛起时,神农氏时代已进入衰落期,诸侯之间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神农氏不事征伐,炎帝部族开始动用武力拓展生存空间,于是黄帝“修德振兵”,征讨炎帝。文献记载显示,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均具强悍的军事力量,不仅调动了各自部落的全部武装,而且也联合其他部落作为盟军,黄帝表现得尤为出色。阪泉战役中大规模的战斗一共三次,厮杀非常激烈,场面极为壮观。经此一役,轩辕黄帝大获全胜,炎帝战败后,放弃与黄帝的对抗,黄、炎二部族冰释前嫌,天下归心。
通过对先秦文献的排比、分析和考订,可以看出在上古的历史叙事中,神农氏与炎帝并非一人。从时序上看,神农氏要早于炎帝,炎帝应是继神农氏而起。后世流传甚广的“炎帝神农氏”合称的记述,也并非向来如此,实则经历了由单记“神农”和“炎帝”,向合而为一称“炎帝神农氏”情况的转变。
二、合为一人:“炎帝神农氏”图像的流传
将神农和炎帝说成一个人的,应始自西汉末刘向修订的《世本》和刘歆所著《三统历》引用的《世经》。及至宋代神农氏与炎帝合为一人的观念已经趋于稳定。炎帝神农合一的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文明特质。炎帝神农“合为一人”的观念至明代已然成为世所共知的历史“常识”。明代万历年间王圻、王思义父子编撰的《三才图会》刻本中画像,便是将这一流传已久的历史观念具象化,并促使其以图像的形式广为传播的重要媒介。
“炎帝神农氏”合而为一的图像,并不是王氏父子凭借其想象绘制出来的,而是在综合家藏旧本图像的基础上,重新加以整理、编排的。进而言之,《三才图会》所选取的历代帝王画像主要参考明弘治十一年(1498)成书的《历代古人像赞》。该书中明确写道:“炎帝神农氏,姓姜氏,母曰安登,少典君之正妃。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故曰炎帝。”作者已将“炎帝”与“神农”视同一人。可见标明“神农”的图像就是作者心目中“炎帝神农氏”的形象。
事实上,炎帝与神农在公元2世纪“合户工作”后,也逐渐被纳入了儒家的道统谱系。朱熹作为理学思想和道统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以伏羲为首的道统思想得到了后世的肯定,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正统观点和稳定模式。而神农作为这一道统谱系中的第二位重要人物,其画像的出现,大致时间当在南宋时期。
三、因祀有像:孙武画像的流传
孙武的生卒日期已成千古茫昧,信实的说法是孙武与孔子为同时代人,对应中国历史的春秋末期。至于孙武的相貌,已完全不可复原。形形色色的画像中,最为典雅的当推《吴司马孙武》。
“吴司马孙武”原图应来自故宫博物院南薰殿,它始建于明代。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皇帝检阅内库,发现宫中所藏画像多斑驳脱落,就让工部把画像重新装裱贮藏于南薰殿,称“南薰殿图像”。其中历代武臣像册中有“吴司马孙武”图。这批“历代武臣像”与武庙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历代名将绘制的最早图像,始于唐建中三年(782)。其后从祀的名将屡有增删变动,到了南宋乾道中期,又对从祀人物进行了厘定,并重新绘制了新的图像。到了明初就废止了武成王庙的祭祀。关于孙武的画像,大体可以厘清其流传的基本脉络。唐德宗建中三年因从祀武成王庙而有了最早的画像,南宋孝宗乾道中期重新“绘于殿庑”,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南薰殿的孙武画像应该就是南宋孝宗乾道中期的重绘画像。
《三才图会》未收录孙武画像,正与明代废除武成王庙的祭祀相关。在抑制武人的政治环境下,因祀而成像,罢祀则像隐。在官方废止了武成王庙祭祀后,从祀于武成王庙的孙武自然也不再享受国家祭祀,而用以祭祀的画像自然也被束之高阁,深藏于内宫,无法借由《三才图会》这样的媒介广为流传。
总体而言,神农氏的画像和孙武的画像的出现均源自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建构的需要。神农进入了儒家的道统谱系,而孙武进入了武成王庙祭祀系统,一文一武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政治意识形态的体系。他们的画像因应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意识形态而产生,故其流传也与政治环境和制度变迁息息相关。明太祖重文抑武,武成王庙祭祀被废止,孙武的画像被束之高阁,未能进入《历代人物像赞》《三才图会》等图像书籍,进而影响其在民间的流传。炎帝神农氏画像则因建构道统谱系的需要,则通过《历代人物像赞》《三才图会》广为流传。这两种画像的命运正是明代政治气候的反映。
不论是上古蒙昧时期的神农、炎帝,还是有相对精确历史年代的孙武,他们的画像都是出于后世的追摹或创作,自不能以真实人物形象视之。这些画像更多的是历史观念的投射,正是历史人物具象化的展现。某种程度上而言,画像就是历史观念不断演化与历史制度复杂变迁的缩影。
文章摘自《形象史学》2024年第2期,原文约1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