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儒医与世医:明代的医家知识人及其知识世界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5年第1期 发布日期: 2025-03-24 浏览次数:

作者陈宝良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医家既是专门的技术之士,又是知识人群体中的一员。明代医家主要来自地方的“医学”,名列专门的“医籍”。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医生的来源不再限于医学出身,而是来自广泛的各色人士。明代医家知识人群体存在两种理想情结,即“世医”和“儒医”。明代医家的知识世界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专业的医学知识,二是儒家经典知识,三是诗文一类的业余知识。揆诸明代医家的行为实践,其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职业精神的沦丧,二是业余精神的勃兴。

【关键词】明代;医家;“儒医”;“世医”;知识世界

谚语有云:“不为宰相,则为良医”,亦作“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句流传已久的谚语,足以说明旧时读书人济世救人的志向和医生这一职业的重要性。为了抬高医生的声誉,随之出现了另外两种说法:一云:“不为相,则为将,医于二者兼之。”另一云:“非直与将相等,有将相之不及者三。” 然医学是一门专门之学,医生是一种职业人士。宋人苏轼有云:“学书纸费,学医人费。”其中一个“费”字足见医学需要知识的积累,医术的世代传承更需要经验的累积。

在明代,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动以及医药知识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行医已逐渐成为一种开放性的职业。细究明代社会结构,职业分类日趋细化。明代的医者已呈一种职业化的趋势。吊诡的是,尽管明代在地方设立医学,并在中央设立太医院,看似与地方学校、中央国子监并立,实则不然。在科举独尊的明代,读书人最为看重的是生员、举人、进士之类的科名,而非医士及其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明代地方设立的医学,其地位不过与阴阳学相等。照理说来,医学中的医生理应由医学中的掌印官委拨,且自有体面,事实却是地方官员不重医道,所谓的医学官早已被地方官员“作践陵夷”,通常以“市民”冒顶“医生”名色,并由他们看守医学的官印。医政废缺的结果,势必导致地方医学“房屋倒塌而不修”,甚至“基址变价而不存”。

进而言之,在追崇科举乃至官本位意识的作祟下,所谓的医者通常会被社会所轻视。这就导致医者不得不借助于官称以提高自己的身份。早在宋代,即称医者为“衙推”,或者医者以“助教”自名。入明以后,太祖朱元璋下令,禁止工匠技艺之人滥用官称。严令之下,旧习难改,医者仍然被称为“郎中”。这种官称旧习,再加之医生主动与文人士大夫交游,且纷纷吟诗作赋,足以证明医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是一种职业知识人,以医术治病救人;另一方面,他们兼具儒家知识人的特质,甚至不乏“山人”化的趋势。

明代官方设置的一整套医疗制度,从地方医学、惠民药局到中央的太医院,旨在服务于宫廷、官家,而不是民间百姓。此即所谓的官不为民设医。地方所设医学、惠民药局,除了遇到大疫时偶尔尚有施医、施药的举措之外,平日百姓得病只能求助于私家医生或游方郎中,甚至是那些巫医。明代陕西流行一种习俗,即老年人偶然得病,民间通常认为是“老病”,即使是孝子慈孙,也不再替老人延医治病,只是一味预备后事。这一风俗的形成,与其说是对生命自然而尽的通达认知,毋宁说是面对医疗服务缺失而不得不做出的无奈选择。至于医学中的医学生,他们的出路更是不同于地方儒学生员,甚至被鄙视为杂流和异途,他们的最佳出仕之路,不过是进入中央的太医院,成为御医、吏目等专业的医职官员。

医家是专门的技术之士,同样也是知识人群体中的一员。医家群体中不乏“多笃实纯谨”之人,甚至具有“士君子之行”。在明代的医家知识人群体中,不乏求义而不求利的名医,且成为医家的典范。他们不但医术高明,冠绝一时,而且只顾医治病人,不向病家索取“厚谢”。与普通医家平庸的医术、贪婪的欲求相较,不啻有霄壤之别。毋庸讳言,揆诸明代医家的行为实践,确乎存在职业精神渐趋沦丧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医家职业精神的沦丧;医家业余精神的勃兴。医家职业精神沦丧且庸医盛行一时,最终导致医家与病家不是互相配合,而是日渐疏远。明代的医患关系已渐趋紧张,医患双方的疏离感日益强烈,这成为明代医家行医活动的新特征。


摘自《福建论坛》2025年第1期,原文约28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