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赛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摘要】温州地处我国梅雨雨带南缘,其梅雨天气气候表现独具特色。综合利用历史时期日记资料与现代器测资料,根据温州气候特征,结合雨日、温度、“伏旱”等条件设计历史时期梅雨识别方法,重建1895—2000年间的温州梅雨特征序列。总体来看,过去百年温州地区的梅雨气候特征表现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梅雨出现由弱到强的转变。与长沙站点对比发现,当梅雨雨带偏南、偏强时,两地梅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强弱变化一致。过去百年温州梅雨强度与东亚夏季风强度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温州;日记资料;梅雨特征量;东亚夏季风;
梅雨是东亚地区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是东亚夏季风活动的阶段性产物。梅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突出,对社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目前梅雨的气候学研究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梅雨核心区,分析梅雨期起讫、长度及其与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和外部强迫因子之间的关系。受资料条件限制,学界对梅雨雨带推移和雨带边缘变化的长时段研究较少,这显著制约了对梅雨雨带演变规律及其区域特征的认识。温州市图书馆馆藏的二十余部日记手稿,为研究温州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提供了资料。利用日记等多种历史文献记载,结合现代器测资料,可制定出符合温州天气气候特点的梅雨识别方法,重建并考察过去百年温州站点的梅雨特征量序列,对比分析长沙与长江中下游等相关站点数据,以增进对我国梅雨雨带推移及其区域变化特征的认识。
梅雨活动的识别方法与检验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毗邻我国梅雨雨带的南缘。梅雨期间温州的天气气候表现与梅雨核心区差异较大。可根据温州天气气候特征设计出合理的梅雨特征识别条件,解决温州入梅日期划定问题。首先,温州的梅雨往往与春雨相连,此情况下温度指标应是识别其梅雨开始期的关键因素。浙南历年候平均温越过23℃的时间,大致在5月25—31日,可作为温州梅雨开始期的辅助判断。其次,除了梅雨雨带本身的影响,温州还会受到华南雨带的南北摆动、冷暖气流的交汇以及热带低压环流等系统的相互影响,因此温州的梅雨可能并不是非常典型的连阴雨天气,如果温州初夏降水集中期内出现小于等于4日的连晴天,应视为梅雨期内的间隔。最后,温州出梅的天气气候特征相对清晰,雨日迅速减少且日照量迅速上升。受副热带高压完全控制的盛夏“伏旱”天气可视为梅雨期结束的辅助指标。但受到南方热带系统和局部热雷雨的影响,温州会出现短时的局地微量降水,需与梅雨期降水做区分。此外,可以利用文献资料中对天气气候影响的相关记载辅助“空梅”年份的确认。识别历史时期梅雨活动条件如下:第一,6月10日至7月10日之间,满足任意10日内,降水量大于等于1mm、降水日数不少于5日,若存在明显的两段集中降水时段,之间允许4日以内连晴天的间隔;第二,日均温稳定超过23℃;第三,出梅条件为:降水集中期结束后,出现大于等于6天基本无雨(排除局地热对流产生的短时雷雨等情况)的晴热天气。在研究时段内,以梅雨雨带整体活动特点和其他站点数据检验温州地区梅雨识别方法的合理性。入梅日期虽没有浙南现代器测资料数据可供对比,但可以长沙、浙北等地区的数据为参考,得出相对可靠的认识。
温州地区梅雨特征量与周期分析
1895—2000年间,共102个年份有初夏降水集中期时段的逐日数据,期间有95个年份识别出梅雨活动,占比93%。以17日为典型梅雨日数的划分标准,从温州梅雨期的9年滑动平均值来看,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之间,温州地区主要表现为不典型的梅雨活动,以20世纪20年代最显著。20世纪40至50年代,温州地区的梅雨特征显著,说明温州受到梅雨雨带更强烈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温州梅雨活动整体偏强。同时,从温州地区有、无梅雨特征表现的年份分布来说,20世纪40年代前后差异比较大,并且这一转变并非本文所利用资料体系的差异导致。过去百年间温州地区梅雨期长度变化的主周期为16年,还存在7—8年的准周期信号。温州梅雨强度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性不显著,可能与其处于雨带边缘的地理位置以及多种气候因子的相互作用相关。
比较视野下的温州梅雨
温州与长沙两站点都位于梅雨雨带南缘,对比两地梅雨强度有助于理解雨带南缘的长时段变化特征。梅雨雨带偏强、偏南的时段,梅雨雨带南缘温州、长沙两站点的梅雨表征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变化情况一致。而在梅雨雨带中心频繁摆动、雨带整体较弱的时段,两地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梅雨变化差异显著。由于温州地区位于梅雨雨带东部南缘,而长沙地区位于梅雨雨带西部南缘,二者海陆位置差异显著,梅雨期间两地降水的水汽来源、局地天气系统亦有差异,尤其是副热带高压的西伸程度和边界形态等因素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两地的梅雨表征差异。
梅雨雨带是在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中形成的,江淮流域入梅的早晚以及梅雨的持续性都深受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影响。因此,讨论雨带边缘温州地区梅雨变化的环流背景,应当关注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亚夏季风较弱的时候,温州梅雨期平均长度偏短;20世纪20年代夏季风强度最强时,温州梅雨期平均长度在过去百年间最短,主要表现为不典型梅雨;20世纪50年代夏季风偏强的状态下,温州梅雨期长度在过去百年间偏长;而20世纪60年代在东亚夏季风转弱的情况下,温州地区的梅雨期偏长;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0年,夏季风明显变弱的趋势下,温州地区的梅雨期表现出增长的趋势。在多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温州作为梅雨雨带南缘单个站点,其梅雨期长度与东亚夏季风强度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二者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相互关系非常复杂。
综上,过去百年温州地区存在梅雨特征,其梅雨特征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经历了由弱到强的转变。在我国梅雨雨带强度变弱、整体雨带范围偏南的情况下,温州地区的梅雨特征增强。周期分析表明,温州地区梅雨期长度存在16年的周期特征,与长江中下游梅雨核心区相比,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周期信号一致性较强;同时,温州7—8年的准周期信号也与梅雨核心区较为一致。与长沙站点的对比显示,当我国梅雨雨带整体范围偏南时,位置偏南的温州与长沙两地梅雨的年代际强弱变化一致;而在梅雨雨带中心频繁摆动、雨带整体较弱的时段,两地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梅雨变化差异显著,这进一步说明了梅雨雨带格局变化的复杂性。与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对比表明,温州地区的梅雨强度与东亚夏季风强度在多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在年代际尺度上二者关系非常复杂。
文章摘自《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5年第3期,原文约1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