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承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1898—1931年,美国农业部域外种子和植物引种办公室在华开展了大规模且系统的植物采集活动。这是强权政治力量支撑下的美国农业部,试图将在华植物纳入美国自然资源体系,并通过科学技术将其转化为帝国经济资本的重要路径。依据行动主体和组织方式的不同,此项活动可以分为派遣探险者迈耶广泛搜集、与岭南大学美籍教员合作以及多赛特考察队大豆专项考察三个阶段。随着不同阶段美国内外政治经济及科技的变革,引种办公室在华植物采集活动历经了从多样性采集到特殊品种挑选、从异域探险到科学调查、从单向度搜寻到双向交换的演变进程。这些转变既体现了美国农业部愈加致力于本国农业产业化及功利化结构调整,亦揭示出其对中国农作经验不断具象化但又标准化的认识和汲取。不过,从中国搜集的植物资源及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农业部在不平等条约保护下以科学名义攫取的,其中的帝国霸权色彩不容忽视。
【关键词】中美关系;美国农业部;植物采集;岭南大学;农业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农业部在华开展的植物采集活动。1898年,美国农业部设立“域外种子和植物引种办公室”(以下简称“引种办公室”),正式开启系统的域外植物采集。凭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这一时期美国农业部在华植物采集活动不仅持续时间长,还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特征,为植物实体及其知识的跨太平洋输送搭建了多维管道。既有成果鲜少系统梳理美国农业部在华植物采集活动过程,对该活动的历史背景、跨国实践、价值导向缺乏辨析。
引种办公室的设立及其对华的初步认知
1898年美国农业部引种办公室的设立标志着域外植物采集项目“正式制度化”。该机构由美国农业部两位植物病理学研究人员费尔切德(David Fairchild)和施永高(Walter T. Swingle)联名提出,经新任部长威尔逊(James Wilson)批准,计划从国外系统搜集有价值的植物予以试验、繁殖和分配,以建立新的植物产业。
相较以往,该办公室更强调用科学技术对引入的植物进行改良。这一颇具专业性的目标,与美国农业部科学研究体系的构建紧密相关。不过,美国农业部准予该计划施行最重要的因素,是为了走出“西进运动”中农作物资源不足的现实困境。内战结束后,美国迎来西部农业开发浪潮,西部农业开发过程中耐旱抗寒作物缺乏。这一时期美国农业还受到自然灾害的困扰。对外扩张政策为农业部域外植物采集活动提供了政治力量。特别是在美西战争中,美国逐渐占据菲律宾等热带殖民地,为其在亚洲扩张奠定了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引种办公室特别关注的对象。美国官方早期通过书籍和贸易物品对中国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形成初步印象。鸦片战争后,来自美国的传教士、外交领事官、海关税务员等群体与其他外国人涌入中国,开始向美国联邦政府直接寄送各类植物、传递中国农业实践的日常信息。美国官方透过旧金山等华人社区的日常生活,亦发现许多新的果蔬及食品。至19世纪末,美国农业部对中国各地植物生长和农业技艺有了一定的了解。
异域探险和资源过滤:迈耶在华的广泛搜索
在爱尔兰籍博物学家韩尔礼(Augustine Henry)建议、费尔切德亲自赴华了解、国际上颇为活跃的科考氛围等影响下,引种办公室负责人费尔切德决定选派专业人员赴华。1905年7月,具有专业的园艺训练背景与多次赴域外考察植物经验的迈耶(Frank N. Meyer)收到美国农业部的邀请电报后,签订了赴华合约。1905至1918年,迈耶先后四次来华。迈耶以长途旅行的方式,先后穿越华北、东北、西北、华中等多个区域,时常独自出行或仅聘用一两名中国助手。迈耶对中国农业实践进行双重性评价和选择性汲取,他切身感受到中国农民在作物种植和食品加工方面值得学习,同时以西方现代农业文明为标准,对中国农作经验进行优劣分类,然而在他看来,中国农业实践中不乏“落后”“不文明”之处。
迈耶的考察报告同时成为美国官方推广新作物种植和推行资源保护运动的参考指南。十余年间,迈耶向美国寄送了数千份植物种子、插条及活株,包括小麦、大豆、柑橘、柿子等各种栽培及野生的可食用植物。由此,美国官方在华开展植物采集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强化。
科学互助下的植物交换:与岭南大学美籍教员的合作
20世纪20年代,因引种办公室从追求域外探险精神转向功利主义,在华教会大学农科院系日渐发展,美国农业部在华植物采集活动从派遣专职人员转向依托在华教会大学美籍教员。炎热多雨的岭南地区,恰好满足美国农业部对热带植物的特殊兴趣。
高鲁甫是岭南大学和美国农业部建立合作关系的关键助推者,他积极推行“中美农业互惠”理念。1916年10月起,在高鲁甫带领下,岭南大学农学部对广东、广西两地进行了深入的植物考察,采集成果中涉及果蔬的部分寄往美国农业部。高鲁甫还提倡对中国传统植物文献加以利用,从中汲取有关岭南本土植物生长及利用的传统知识。
1921年,引种办公室特别任命岭南农科大学教员莫古黎(F. A. McClure)为美国农业部“农业探险家”。莫古黎以双重身份系统考察了长江中下游和两广地区的植物,从搜集的植物种类来看,其更重视竹子、油桐树等颇具材料价值的植物。
无论是高鲁甫还是莫古黎,他们还会将美国的植物资源输送至岭南大学。可以说,美国农业部与岭南大学美籍教员的合作既满足了前者对华南植物的搜集,亦支持了后者以“改造中国”为根本的农业传教。
1927年,岭南大学成为国人自办的私立高等学校,岭南农科大学也整合为岭南大学农学院。高鲁甫和莫古黎仍间或向美国寄送有价值的植物,但无法完全满足美国农业的新需求。因此,引种办公室再次派遣“农业探险家”赴华,对特定植物及地区予以专门探查。
品种挑选和学术交流:多赛特在华大豆专项考察
1929年初,引种办公室准予多赛特(P.H.Dorsett)和莫斯(W.J.Morse)组成农业考察队,计划对中国东北、华北地区的大豆进行为期三年的考察。更具精细化的植物品种挑选,目的在于从中发现特有的遗传性状来改进现有植物品种。在引种办公室看来,大豆这一“明星作物”可以加快战后美国农业经济的恢复。
考察期间,多赛特和莫斯参观了沈阳、牛庄、旅顺等地的大豆作坊、加工厂、交易所和输送豆粕、豆油的港口,多以“走进现场”的方式搜集特定植物,并对作物生产、加工等技术进行了细致地科学记录。此外,多赛特抵达北平后,与聚集于北平的中外自然科学家进行了学术交流,拜访了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负责人胡先骕。
在中国政府和本土学界逐渐限制西人在华科学考察的背景下,多赛特考察队依靠美国驻华使馆,以“外交邮袋”的名义将采集的植物寄往华盛顿特区,进一步推动了大豆在美国的大面积种植和商业利用。20世纪30年代初经济危机的爆发基本终止了美国农业部在华直接开展植物采集活动。
余论
1898年到1931年美国农业部引种办公室在华开展的植物采集活动,历经了从多样性采集到特殊品种挑选,从异域探险到科学调查,从单向度搜寻到双向性交换的多重转变。从内部视角看,这些不同维度的转变,呈现了美国官方推动本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导向变化。考虑到跨国实践的特性,该活动的演变进程亦反映了中美交往的细微变化,对其全球性的帝国塑造影响深远。不过,从中国搜集的植物资源及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农业部在不平等条约保护下以科学名义攫取的,其中的帝国霸权色彩不容忽视。
文章摘自《世界历史》2025年第3期,原文约20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