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亦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摘要】17世纪前后,中国的绅士阶层在地方社会中持续活跃,而其负面影响则表现为“士风浇漓”的问题,持续困扰着官府与社会各个阶层。直至清雍正年间,清世宗以极其严厉的姿态“整饬士风”,压制绅士阶层的浇漓之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孤本文献雍正朝《学政全书》中,集中记载了清世宗一朝就整饬士风订立的一系列制度规定。这些制度规定可以划分为运动式整饬与日常管理两个层面。前者包括以法外立法、法外施法的方式,对生监犯罪行为从严从重予以判处,以及加强学政和地方官褫革生监身份的权力,约束生监利用身份特权抗官欺民等一般“劣行”。后者则包括削减生监的优免特权,利用门簿等档案手段对生监日常行为进行管理,以及通过圣谕学习等手段加强对生监的思想管控。运动式整饬的手段随着雍正朝的结束而告一段落,但对生监日常行为与思想的管控,却在乾隆以后被长期延续下去,使得清廷建立起对生监个体的严密管控。18世纪中国的君主专制,也由是展现出与此前时代不同的特质。
【关键词】雍正朝;《学政全书》;士风;生员;
明季以降,“士风浇漓”是全社会瞩目的大问题,不仅朝廷、官员或乡里小民,甚至生员群体都自知士风之坏。同时,所谓“士风”,并不仅仅是道德性的问题,也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权力结构问题。20世纪的明清史研究中,明末清初被视作乡绅支配成立的时代、“封建化”的时代,绅权与皇权存在斗争。至雍正一朝,当时清廷所谓的“整饬士风”,即对生员阶层的低层读书人的严酷整顿,作为该时代统治政策与政治风向的集中体现,在以往的雍正朝研究中备受瞩目。但“整饬士风”的全貌究竟如何,其中包含了哪些政策,似乎尚无定论;雍正朝的整饬士风,究竟如何解决明末清初以来的士风问题,亦未见全面分析。基于雍正朝《学政全书》的记载,对当时整饬士风的制度予以全盘把握,或能推进对雍正朝国家与绅士阶层关系调整方向的认识。
关于雍正朝《学政全书》
《学政全书》由清朝官方修撰,颁发给各省学臣(康熙以前视省份分别为学院、学道,雍正以后统一改为学政)与地方儒学,是指导学臣与儒学工作的手册。学臣提督提调各省学政,“掌直省学校生徒考课黜陟之事”。雍正朝《学政全书》,是清廷官方颁定的,而非地方官府或书坊在康熙二十七年部颁《学政全书》的基础上,自行搜罗新增则例、续辑而成。理由有三:第一,该书内容截至雍正十一年,恰逢广西学政赵晃上奏后的第二年。且赵晃上奏后,礼部议覆“应如所请”。若礼部于此时开始编纂,至雍正十一年成书,时间恰好吻合。第二,清代地方志中多有各地儒学在雍正年间奉颁《学政全书》的记载。在此情形下,很难想象地方官府或书坊还需要另行纂辑发行。第三,该书版本信息阙如,恰恰是部颁则例的特点。反之,同时代书坊或地方官府编纂的则例,往往要张大广告,会将书坊、编撰者信息大书特书。该著作可反映雍正朝学政工作的以下特点:第一,颁行目的特殊。清廷将之颁发给各省学政、各府州县儒学,是供各级学官展开各项工作时参考使用的。雍正朝《学政全书》则不然,全书内容皆围绕士风问题展开。第二,内容编排次序不同,反映出清廷借以规训士子的核心意识形态的变化。在雍正年间乃至乾隆初年,清朝皇帝对士子的训饬被编于卷首,而非文庙祭祀、儒学行礼的规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这其实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
雍正朝整饬士风新例的内容
雍正朝《学政全书》第五部分开载事例56条,其中制定于雍正年间者49条。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围绕着地方学校的日常工作特别是各类考试展开;另一类则直接针对贡监生员的日常品行,就他们结交官员、把持官府、欠粮抗法、欺压平民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惩治与防范的规定。其中,后一类针对贡监生员日常品行的惩治防范规定,真正展现出雍正朝的特色,又可以分为运动式整饬与加强日常管理两大类。所谓“运动式整饬”,即针对贡监生员抗法欺民的典型案件,采取比平时更加严厉的惩处手段,震慑全体贡监生员。第一,针对贡监生员触犯律例的行为,以法外立法、法外施法的方式,从严从重予以判处。第二,针对情节相对稍轻,但在贡监生员中普遍存在的,利用身份特权抗官欺民等一般“劣行”,加强了学政和地方官褫革生监身份的权力,用以约束“劣生”。之所以把以上两方面整饬措施称为“运动式”,除了因为它们比此前的制度规定更为严厉之外,也是因为这些措施中的絶大部分在乾隆朝之后都被废止。所谓“日常管理”,即针对尚未触犯科条的一般贡监生员的管理措施。举措具体可分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大幅缩小生监优免特权的范围,以减少贡监生员的包揽行为。第二,推行严密的日常档案管理措施,定期登记汇报所有贡监生员的行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细则,作为防患于未然的手段。第三,以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压姿态,饬令士子加强对本朝皇帝圣训与国家律例的学习,以思想学习作为正本清源的手段。乾隆初政被后对生监群体的运动式整饬也得以告一段落。对生监的日常管理,尤其是通过门簿与举报优劣实现的档案管理与对圣谕的思想学习,却长期延续下去,让清朝政府得以继续对学校生监思想行为的控制。
雍正朝整饬士风的方向与特点
就国家与士人阶层权力关系的变化而言,雍正朝整饬士风究竟起到了以下作用:第一,雍正朝整饬士风指向的方向无疑是中央集权,是把贡监生员等地方势力的代表纳入国家的严密掌控之下。清世宗的立场与认识促使他把自上而下的监管、以极致的手段增强国家对生监的控制,当作解决士风之弊的唯一办法。第二,18世纪雍正时代的“专制集权”不同于明初洪武时代乃至更早先时代,整饬士风的实施正集中体现出其不同特点。明末清初,脱离国家划定的网格状结构人数逐渐增多,他们通过宗族、主仆、师生、社盟等各种人际关系,自行编织出更为复杂交错的人伦之网,乡绅、生员处于各种政治社会经济关系的枢纽位置,可以视作网中的关键结点。雍正朝政治没有试图完全打破这张网,以僵硬教条的手段回到“网格状”社会中去,并加紧国家对这张网上关键结点的垂直控制,遏制这张网自行凝聚成团块的趋向。第三,清廷控制生监个体的“牵引线”,是通过学臣与地方儒学系统,在法律、政治、思想之间立体地编织出来的。具体而言,一是基于司法惩戒与褫革身份的恐吓威胁,一是基于门簿和举报优劣制度的日常档案管理,一是基于圣谕宣讲和考试的思想控制,尤以后二者为重。
综上,18世纪以降,地方行政中官民互动的机制看似并无变化,绅士仍然继续参与地方公议、公呈,但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对比却发生了显著改变,专制皇权再次加强,从朝廷到地方自上而下贯彻行政指令的能力,提升到了前两个世纪从未有过的高度。雍正朝针对士人个体的“整饬士风”,正是形势扭转的关键所在。当国家严格管控士人个体的机制被建立起来之后,形式上反映地方“公意”的种种惯行可以继续,但社会力量却从此难以自行凝聚,并与国家相抗衡。最终,在皇权对士子的绝对控扼中,清世宗创造了国家对士人、对地方社会的新的控制机制,通过多方位手段约束住每一个士人个体,打开了国家控制社会的新道路。
文章摘自《文史》2025年第1期,原文约20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