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南北差异与市场整合:港口—腹地互动关系视角下英国中世纪晚期的经济格局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5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5-10-15 浏览次数:

【作者】周东辰,任晓琪,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中世纪晚期(约1300—1550年)的英国经济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化与初步的市场整合特征。与此同时,“南部先进,北部落后”的经济格局逐渐形成港口与腹地之间多样化的互动关系则是理解这一经济格局形成的核心机制。基于各区域在地理、资源、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英国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港口—腹地互动模式:“港口中心型”(如伦敦,港口主导区域经济)、“资源驱动型”(如纽卡斯尔,依赖特定资源出口,与腹地联系相对单一)以及“腹地主导型”(如约克、诺里奇和林肯,内陆中心依托区域优势,后期面临转型挑战)。通过对商品流动网络、资本渗透机制、人口迁移路径以及生产专业化进程等关键要素的系统考察,可以揭示不同类型的港口—腹地互动关系如何通过促进区域经济专业化、强化南北发展差距、推动市场网络扩展与整合等途径,最终塑造出中世纪晚期英国独特的等级化经济空间结构。这种多元化的港口—腹地互动模式不仅反映了中世纪英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与区域差异性,更为英国率先实现近代化转型奠定了独特的经济地理基础。

【关键词】英国;中世纪晚期;经济格局;港口—腹地关系;

英国中世纪晚期呈现“南部先进,北部落后”的经济格局,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这一格局的核心动力机制。对于中世纪英国经济史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史研究的热点,然而,学界对中世纪英国整体经济地理格局及其内在关联的系统分析仍不够完善。考察中世纪晚期英国区域经济与各区域内的港口—腹地关系,对于研究英国近代经济转型的深层机制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中世纪晚期英国的区域经济特征

中世纪的英国各地区在自然地理环境、制度模式、技术水平和对外贸易等条件的差异中逐渐产生了区域分化,学者将这一时期的英格兰划分为东南部、东盎格利亚、西南部、密德兰和北部五大经济区。

东南部[伦敦一肯特(Kent)—埃塞克斯(Essex)]是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最早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和农业商品化。伦敦是东南部乃至整个英国的工商业中心。东盎格利亚[诺福克(Norfolk)—萨福克(Suffolk)]地区是中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农业区,是英国最大的羊毛产区和毛纺织业重镇,通过港口实现乡村与港口联动发展。西南部[康沃尔(Cornwall)—格罗斯特(Gloucester)]地区山地广布,农业发展受限,主要经济活动依赖核心港口布里斯托进行海外贸易。密德兰[莱斯特(Lester)—诺丁汉(Nottingham)]地区(Midland)以农牧业为主,区内的考文垂、莱斯特、诺丁汉和林肯城等城市也有比较繁荣的工商业。北部[约克一兰开夏(Lancashire)]地区在封建残余浓厚,经济极其落后,与外界的经济来往和商业贸易也相对较少。

上述中世纪英国区域经济的分化源于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地理条件的差异是各区域间经济分化的基本因素。东南部和东盎格利亚地形平坦、气候温和,人口较为稠密,农业生产力高。其次,对外贸易的活跃度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分化。伦敦和东部沿海港口与欧洲大陆的贸易联系远比西部和北部港口紧密,更早接触欧洲大陆先进的工商业生产技术。再次,制度之间的差异对区域经济分化产生影响。以土地制度为例,东南部农民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较高。相比之下,北部地区的领主权力更为强大,限制了农民参与市场的能力和动力。最后,农业技术的水平差异加剧了各区域内农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13—14世纪,诺福克郡东部的农业技术革新成果最为显著。

中世纪英国的区域经济特征,反映了国家整体经济空间结构的不平衡性和复杂性,同时也为中世纪英国各地区港口—腹地关系的产生与分化提供了基本环境。

中世纪晚期英国区域经济中的港口—腹地互动模式

中世纪英国的港口—腹地互动模式可大致分为三类,共同构成了中世纪英国的城市网络。

一是以伦敦为代表的“港口中心型”。伦敦依托泰晤士河航道,连接内陆广大地区,经济腹地可分为核心区、中间区和边缘区这三个互嵌的层次,吸收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同时伦敦通过批发商和地方零售商将殖民地和欧洲大陆的进口商品流通至全国各地,成为区域甚至是全国的经济核心。

二是以纽卡斯尔为代表的“资源驱动型”。纽卡斯尔依靠泰恩河(TyneRiver)流域丰富的煤炭资源与北部羊毛产区形成了“煤炭—羊毛双轨制”经济,使纽卡斯尔在中世纪后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但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与腹地的经济联系疏远,往往处于区域经济边缘地位。

三是以约克、诺里奇和林肯为代表的“腹地主导型”。约克、诺里奇和林肯依托于其政治、军事、宗教和经济的中心地位,成为区域的产品集散中心和乡村工业中心,在港口—腹地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约克位于乌斯河(RiverOuse)流域航运网络的中心,是周围各地商贸活动的交汇点,这些商贸活动依托约克的集市与博览会进行。诺里奇的乡村手工业区与港口城市大雅茅斯、林恩等形成了紧密的生产、销售网络。林肯城是连接林肯郡广大乡村腹地与波士顿(Boston)港的关键节点,毛出口成为中世纪林肯的核心产业。中世纪内陆腹地城市最初依托区域中心地位和特定产业优势而崛起,但随着经济重心转移和贸易格局变化,许多内陆城市未能成功转型,逐渐被沿海港口城市和新兴工业中心边缘化。

总的来说,这种多元化的区域港口—腹地互动模式不仅反映了中世纪英国经济的区域差异性和复杂性,而且也为中世纪英国经济格局在未来的进一步演变提供了核心动力。

港口—腹地互动关系对中世纪晚期英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港口城市与其经济腹地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商品流动、市场整合、人口变迁、生产专业化等方面的影响,塑造了英国中世纪晚期“南部先进,北部落后”的经济格局。

(一)商品流动与市场整合的加速

一般来说,港口与腹地之间的商品流动呈现多层次的空间特征。15世纪时伦敦已形成三层商品流动圈。

(二)资本流动与投资网络的形成

港口城市商人的资本不仅投资于贸易活动,也渗透到腹地的生产领域,如西南地区的“包买商制度”。除此之外,伦敦商人的资本投向具有明显的地域偏好,进一步强化了区域经济差异。

(三)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的扩大

中世纪英国的人口流动多为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这种人口流入既补充了城市劳动力,也强化了港口与近邻腹地的社会文化联系。此外,中世纪英国乡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四)生产专业化与区域分工体系的形成

中世纪英国的港口与腹地互动促进了区域生产专业化和分工体系的形成。东南地区在伦敦的影响下发展出市场导向型农业。东盎格利亚地区形成了以诺里奇毛纺织业为核心的乡村工业区。西南地区形成了锡矿产业集群和繁荣的纺织业。北部地区以纽卡斯尔为中心,专注于煤炭和羊毛生产。

(五)空间结构调整与经济地理重塑

英国经济空间结构从早期的分散式发展向以伦敦为核心、区域港口为次级中心、内陆市镇为三级节点的层级经济网络结构转变,经济活动逐渐向海港城市集聚,促进内陆腹地农村经济的空间分化。

结语

中世纪晚期英国的经济格局呈现明显的南北分化,港口—腹地互动关系可被归纳为三种主要类型:以伦敦为代表的“港口中心型”、以纽卡斯尔为代表的“资源驱动型”、以约克、诺里奇和林肯等为代表的“腹地主导型”。港口—腹地互动关系通过商品流动、资本流动、人口流动、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分工等多重机制,进一步塑造了中世纪英国的经济格局,对于理解区域经济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城市与区域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章摘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25年第5期,原文约1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