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摘

历史文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政府引导养鸡业的发展

信息来源: 《历史与社会》(文摘)2025年第3期 发布日期: 2025-10-15 浏览次数:

【作者】杨振子,朱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日本人没有食鸡蛋的传统,明治以来,经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大力提倡,日本民众对鸡蛋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是,农民副业养鸡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于是中国鸡蛋大量进入日本。日本政府开始以提高关税阻止资金外流,后认识到发展养鸡业才能治本。为此,日本政府不断制定鼓励政策,帮助民间改良种鸡、提高产蛋技术,以法治和行政手段严防鸡病流行;在不触动生产资料所有制,不改变个体生产方式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加入养鸡产业组合,使生产与市场直接连接,实现了养鸡业的集约化经营,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日本政府在养鸡业发展中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是观察近代日本经济腾飞的一个绝佳视角。

【关键词】日本政府;养鸡业组合;养鸡技术;

在养鸡业的发展中,日本政府的鼓励和协调,养鸡产业组合的配合与组织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养鸡业的发展模式是窥视近代日本产业迅速崛起的一个绝佳窗口。我国学者重视研究近代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大问题,极少论及养鸡业,日本有关养鸡史的著作也没有汉译本。聚焦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养鸡业发展的路径,可考察日本政府和养鸡业组合在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与协同合作,并分析日本养鸡业成功实现集约化经营的路径。

日本人对鸡和鸡蛋认知的变化

自古坟时代起,日本人将鸡作为报晓、祭祀和斗鸡观赏之用,在庭院中少量饲养。676年之后,几乎历代天皇都一再下令禁止肉食,禁止杀生逐渐成社会中上层的规矩。16-17世纪,鸡蛋逐渐走上日本人的餐桌,但规模较小。1870年福泽谕吉发表《肉食之说》,从营养学角度慷慨激昂地论述日本人食肉的必要性。明治政府以天皇示范的方式,于1872年1月24日宣布解禁肉食。对鸡蛋营养价值的认识与不遗余力的宣传,使鸡蛋成为日本餐饮的核心食材之一,鸡蛋料理也进入了日本家庭。民众兴起食用鸡蛋之时,民间养鸡业随之勃兴。明治维新初年,爱知县的尾张已有单户饲养千只的养鸡专业户。1897年左右,大阪出现人工孵卵业。但彼时养鸡水平低,鸡蛋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外国鸡蛋尤其是中国鸡蛋源源不断地输入日本,冲击了刚刚起步的日本养鸡业。日本政府虽然提高关税,但治标不治本,还引起了进口商的不满。日本第52届议会就此展开激烈辩论,并达成共识:“与其降税,不如增产方为根本之策。”议会的共识为政府制定国策奠定了基础。

日本政府的投资与奖励鼓励措施

起初,日本政府仅在宣传层面提倡养鸡。各地方政府随之重视养鸡业,绝大多数府县均启动种禽种卵配售业务。然而,蛋生产能力与民众消费需求之间仍存在很大缺口。为应对这一供需失衡局面,日本政府加大在关键环节上的投资,改善鸡种,同时提高奖励力度,推动养鸡业向产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1916-1926年之间,日本政府陆续颁布相关政策,完善了奖励养鸡的各项制度。192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旨在遏制进口依赖、实现鸡蛋自给”的《鸡卵增殖计划》,将养鸡业上升到“国策”,使日本养鸡业完成了产业化转型。

为此,农林省新设技师一名、属官及技手各一名,专门负责鸡种改良、增殖与养鸡指导、奖励等相关事务。政府特别重视种鸡的改良与推广工作,首先设立种鸡场,推广优质种鸡,先后在爱知、兵库、熊本等5县设立了5家大型国立种鸡场。每年还派专人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养鸡业发达国家,不惜重金购买优良鸡种,由国立鸡种场改良与推广。各地方道府县纷纷设立种鸡场或种畜场,从事鸡种引入与养鸡的试验调查工作。1927年3月,农林省颁布《养鸡奖励规则》,中央政府对地方各级组织所关涉诸项养鸡费用承担一半以内。对奖励者的资格、奖励金运用规定较为具体、严格。至1940年,累计发放鸡蛋奖励金折合美金约7575356元。此外,日本农政机关每年都会规定一个时期,分区举办种鸡大赛,赛事由国立种鸡场操办。为满足养鸡业对进口饲料的需求,1924年日本政府对“肥料及饲料或其原料”基本实现免税。日本鸡蛋增产实现了完全自给,到1935年进口中国鸡蛋已然绝迹,还有剩余出口。

鸡病防治与集约经营

鸡病是养鸡业的最大威胁。日本政府首先将鸡病防治纳入法治化轨道,颁布若干法令,为家禽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构建了系统性家畜传染病防控体系。此外,在人事责任制度方面,1926年,日本政府以敕令第133号颁布家畜防疫职员制,规定必要时地方政府可设置判任官待遇的家畜防疫兽医。这一岗位吸纳了较高学历或有经验的优秀人才,并集中配置在交通频繁的都市及畜产发达的地区。日本政府还依托农林省畜产局兽疫调查所,积极开展家禽疾病研究,寻找预防、消毒与治疗的最佳方法,同时进行血清类制品的制造、配发及检定委托。各级地方政府也建立了兽疫防治机关,经费由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养鸡业组合、农会、大学以及相关的私营机构也承担与鸡病防治相关的工作。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养鸡业发展的重要引领者之一,养鸡技术发达,防疫体系完整而有效。

传统社会中,养鸡业多为零散进行。明治维新后,政府鼓励小生产者以股份制方式联合起来,面对市场进行有组织的生产和销售,形成具有官方控制性质的农业合作组织。(1)1902年,出现了日本第一家家禽生产贩卖组合。至1912年,相似组织在全国计34家。经营方法大致是集体购入;集体分配生产工具;共同商讨;代售产品。并出现了现货集中于产地,根据大都市批发商电报投标的价格,按最高价成交的模式。之后,更有联合会直接赴东京现地销售,采用招标或议价方式销售鸡蛋,并全程通过产业组合系统完成资金流转。1933年,多家联合会合并,形成全国性的共同贩卖统制机关。(2)鸡的产卵率与鸡蛋品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养鸡的收入。1916年,名古屋市千种町养殖户以改良鸡种为目的,创设千种种鸡改良组合,集组合成员自养种鸡所产卵集中孵化。1927年,爱知县碧海郡也成立了碧海种鸡孵卵组合,聘请优秀技师,从事种鸡改良的研究、推广以及培养技术员等工作。(3)1899年日本政府决定成立市町村、郡、府县三级农会保护并引导农家养鸡副业。此外,地方上自发组成养鸡组合联合会。指导奖励由农会负责施行,养鸡组合及其联合会负责鸡蛋贩卖和饲料购入等业务。1929年,鸡组合中央会在东京正式成立,构建了以中央会为顶点,下辖道、府、县、郡养鸡组合联合会、市町村养鸡组合的金字塔式组织体系。除了以上养鸡业组合以外,还有信用组合等其他组合在发挥作用。

综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养鸡业实现了从传统副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日本政府发挥了引导作用。政府没有改变养鸡户的私人所有制,也没有以大型养鸡场取代农民副业养鸡的基本模式,而是在生产组织上使分散的农民养鸡户统一提高生产技术,保证鸡蛋质量,并与市场直接挂钩;在生产方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实现了养鸡业的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日本政府在解决养鸡各环节的技术性问题上都走在民间的前面,政府投资也重在技术层面而不直接投资生产领域。


文章摘自《经济社会史评论》2025年第2期,原文约18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