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的历史经验看国家有效调控经济所必需的政治保证
作者:周明生
从中国古代的历史经验看国家有效调控经济所必需的政治保证周明生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总是密切地联系着的。中国古代每当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比较有效的管理和调控之际,一般也就是政治较为清明和安定之时,并且后者总是作为前者的氛围环境、前提条件、政治保证而存在。倘若政治昏暗、官府腐败、法制崩坏,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就一定处于混乱、差劣的状态。此时,国家的管理政策不是倒行逆施,就是匮弱乏力,经济机制或因遭致严重摧残而运转失灵,或因不能注进新的活力而疲软颓废。于是,经济衰败局面的出现便成为必然之事。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国家整肃、刷新政治、对于有效调控经济是十分必要的。一要有一个政治统一、号令一致的局面中国自秦王朝开始集结为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之后,当其处于政治统一、号令一致时期,社会经济往往有大踏步的前进。这是因为政治统一、号令一致的局面,为国家对全国政治、经济实施有力的调控、组织和管理提供了首要保证。每当出现分裂割据的时期,上述局面遭至丧失,这时虽然有可能因为割据势力之间相互竞争的驱使,某些局部地区经济仍有所发展,甚至出现短暂的繁荣(例如三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
中国古代军市初探
作者:龚留柱
中国古代军市初探龚留柱"军市"是一种在中国古代某些时期广泛存在的经济现象。从文献上看,它最早出现是在战国中期,秦汉三国较盛,绵延至五代晚期,此后即不见记载。军市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军事经济史和商业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史籍中记载简略,历来少见有人专门论述。本文拟结合文献和简牍材料,以秦汉三国为中心,试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索。什么是军市?顾名思义,即是由军队组织设立的市场。关于军市的功用,最明确的解释是《资治通鉴》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胡三省注:"军中有市,听军人各以土物自相贸易。"是在军营中,为满足吏卒日常生活需要,而由军队自身人员进行交易买卖的内部市场。据此,它是一种封闭的军内市场,不与外面社会其他人等发生交叉联系。但研究其他材料,似乎又不尽如此。军市的出现是在战国中期。《商君书·垦令》说:"令军市无有女子,而命其商人自给甲兵,使视军兴;又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则奸谋无所于伏,盗输粮者不私,稽轻情之民不游军市。"不允许女子出入军市,是怕影响士气军心。但为军队提供生活用品的商人还是可以出入其间,而且要随时注意军队的动员和开拨,及早做好物资准备。另外,......
汉代居延甲渠候官部燧考
作者:宋会群,李振宏
汉代居延甲渠候官部燧考宋会群,李振宏甲渠候官是居延边塞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屯戍机构,研究它的部燧编制及各部燧的具体方位等问题,对认识汉代边塞防御体系的组织结构、人员配制以及居延地区的历史地理状况,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居延汉简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这个问题上,陈梦家先生曾经发表过系统的研究成果。但由于释文方面的原因,特别是70年代以来大批新简的发现,使陈先生的研究暴露出不少失误、偏颇之处,本文将以新的汉简资料为基础,在陈先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认识。一甲渠候官的建置规模大量简文显示,甲渠候官是居延都尉府辖下规模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候官。这一点,没有人会去怀疑。但问题是,以往人们对它的估计,大大超出了它的实际规模,我们不能不重新加以研究。陈梦家先生就曾认为,甲渠候官可能辖部28个,确属于甲渠的部也有20个①。这种看法有待于讨论。近年出版的《居延新简》②,披露了一些讨论居延候官候部数量的宝贵材料,如下简:(1)E.P.F22:174-185;□□□……174万岁部矢千二百175第部□矢二千五百五十,见千九百六十六176第十部矢二千百,见千二十八(......
“金匮之盟”真伪辨
作者:孔学
“金匮之盟”真伪辨孔学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继统当皇帝,有"斧声烛影"及"金匮之盟"二大疑案。近人对此多所考证①,认为宋太宗是弑兄篡位,而所谓"金匮之盟"是伪造的,伪造人不出赵普及宋太宗二人,其目的是为宋太宗兄终弟及入继大统制造合法的依据。对于宋太宗是否弑兄篡位笔者暂且不谈,而对"金匮之盟"伪造说,在阅读有关史料中感到有诸多的矛盾,不敢苟同,因此,不揣浅陋,草成此篇小文,以就正于前辈方家。"金匮之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据《宋史》卷242《杜太后传》载:建隆二年(961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因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此事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六月甲午......
略论台湾、北京、美国的三本《清明上河图》
作者:孔庆赞
略论台湾、北京、美国的三本《清明上河图》孔庆赞反映汴都盛时伟观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以下简称《上河图》)是我国画坛奇葩。自从该图问世之后,描摹仿绘者代不乏人,致使今日存世的多本《上河图》鱼龙杂混,令人扑朔迷离,难识其庐山真面目。在传世的多本《上河图》之中,哪一本是张择端的真迹呢?经学术界长期的探讨,目标已集中在分别收藏于台湾、北京和美国的三本《上河图》上。台湾刘渊临先生认为现在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清明易简图》(以下简称《易简图》)有"绝对的时代性与历史性"、"有张择端的亲笔签名",因此是《上河图》的"道地的真本";郑振铎、徐邦达诸位先生认为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上河图》从宋至今流传有绪、题跋、印鉴历历可数,有着浓郁的北宋画风,应是绘画大师张择端的真迹;而董作宾先生则认为美国收藏的"元秘府本"《上河图》有北宋宣和年间的特殊事物,根据瘦金体题跋可知,该图是在"宣和二年(1120年)七月"之前进献君王的张择端真迹。以上三说均有相应的依据,一时令人难分轩轾。鉴于《上河图》不朽的历史文献价值:有人据以证明宋代已有算盘,有人据以证实北宋开封已有西瓜,有人......
元代《通鉴》学和《通鉴》胡注
作者:瞿林东
元代《通鉴》学和《通鉴》胡注瞿林东一元代《通鉴》学的发展南宋时期开始形成的《通鉴》学,在元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据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卷2编年类所考,关于《通鉴》方面的撰述有:郝经《通鉴书法》;金履祥《通鉴前编》18卷;何中《通鉴纲目测海》3卷;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294卷,又《通鉴释文辨误》12卷;尹起莘《通鉴纲目发明》59卷;王幼学《通鉴纲目集览》59卷;刘友益《通鉴纲目书法》59卷;徐昭文《通鉴纲目考证》59卷;金居敬《通鉴纲目凡例考异》;吴迂《重定纲目》;徐诜《续通鉴要言》20卷;曹仲楚《通鉴日纂》24卷;董蕃《通鉴音释质疑》;潘荣《通鉴总论》1卷;汪从善《通鉴地理志》20卷;以上,凡16种①。可惜这些书大多已佚,留存至今的主要有《通鉴前编》、《音注资治通鉴》和《通鉴释文辨误》等。《通鉴》学在元代的发展,跟统治者的重视《资治通鉴》一书,自有一定的关系。元世祖时,置诸路蒙古字学,对诸路官府子弟之入学者及民间子弟愿充生徒者,"以译写《通鉴节要》颁行各路,俾肄习之"(《元史·选举志一》)。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江浙行省左丞赵简,请开经筵及择师傅,......
论明清在华耶稣会财务经济
作者:康志杰
论明清在华耶稣会财务经济康志杰明朝万历十年(1582),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罗明坚来华传教,从而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新的一页。传教士们与中国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王徵等人联手进行科学译著,沟通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的通道,已传为了佳话;接至汤若望参与修定历法,后任钦天监正,开创了西洋传教士担任中国朝廷命宫的先例。以后又有南怀仁接任此职,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①。耶稣会士作为神职人员,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们也要吃、住、工作(传教);要搞基本建设(建教堂);要用钱财礼品向地方官员行贿,以疏通传教渠道;要以学术辅传教,在中国刊印各种书籍。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耶稣会是纯宗教组织,耶稣会士是社会的食利阶层,他们远离罗马教廷,如此庞大的开销,经费从何而来?因此,讨论明清在华耶稣会的经济,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对于了解16至18世纪的中国历史,了解中国基督教史,了解......
论晚清思想界对风水的批判
作者:郭双林
论晚清思想界对风水的批判郭双林一风水又称堪舆学、青乌术、青鸟术,为中国传统术数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如何指导人们去确定阴阳宅的位置、朝向、布局、营建等,以祈福免灾。风水观念很早就有。据考古发掘,至迟到新石器时代,风水观念已开始出现。如西安半坡遗址的布局就具有地高上厚、近水向阳、墓居相隔的特点,而这种布局也正是后世风水追求的基本模式。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风水活动是商代,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占卜修建城邑的内容。西周以后此类记载更多,如《诗经》中便有古公禀父迁岐时"爱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的咏颂,《尚书》中亦有关于成王营建洛邑时卜相宅基的记载。但风水在当时仅指相阳宅,而且在理论上也尚未成形。春秋末年,随着礼乐制度的崩坏,阴宅理论逐渐发展起来。秦时即有樗里子"葬地兴旺"的说法,《汉书》亦载有袁安葬父吉壤而累世隆盛的故事。并先后出现了《堪舆金匮》、《宫宅地形》和《葬经》等风水著作。托名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风水著作。唐宋以后,由于佛、道二教盛行,加之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鼓吹,风水活动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日趋发展起来,并在东南地区形成一些流派,出现....
清代(1840年前)的人口危机及对近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作者:田彤
清代(1840年前)的人口危机及对近代社会经济的影响田彤人口作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体,是社会生产力构成中的能动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要前提条件。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必须互相适应。如果人口的增长与生产发展相适应,就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否则,就延缓或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自身和物质资料两类生产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两类生产的比例是否协调发展,是判断人口过剩或不足的最重要标志。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的突发期,人类自身的生产规模大大超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规模,人口过剩的危机由是而发,这对后世的影响至为深远。一从秦始皇灭六国,建立起统一的中央封建王朝,到清朝康熙年间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基本上是疆域辽阔、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统一的国内环境有利于人多地少的狭乡向人少地多的宽乡移民,使狭乡过多的人口有较大的疏散空间。稽诸史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时期,人口总数大致在四千万到六千万之间波动。从全国范围来看,几乎不存在人多地少、比例失调的问题。加之,汉、唐、明的战争、灾荒和疫情的恶性爆发,各朝都出现了哀鸿遍野、无人把锄......
近代上海地区农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的变迁(1840─1949)
作者:刘华明
近代上海地区农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的变迁(1840─1949)刘华明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有的是从上海地区①开始,有的相当集中地表现于上海地区,有的则在上海地区反映得较为典型。上海原是我国江南滨临东海的一个县城。鸦片战争后,据中英《江宁条约》,1843年辟为商埠。随后,英、法、美等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相继侵入,先后派驻领事,设立租界,并以此为港口同中国通商贸易。自此,上海即陷入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地位,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工商业经济集中的大城市,社会经济也迅速发生变化。其中农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的变迁,可说是中国近代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缩影。一农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的破产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后,由于在中国推销商品,收购原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受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冲击,中国以耕织结合和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但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在上海地区,有的地方直到近代末期,仍在相当程度上过着自筹衣食的生活。按其变化的情况,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光绪中叶以前的农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清朝光绪年间(187......
透视抗战时期招商局的作用
作者:赵洪宝
透视抗战时期招商局的作用赵洪宝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举国上下、积极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之中,作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一家交通运输企业──国营招商局也踊跃参战,作出了重大牺牲。一1927年,招商局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对招商局实行全面控制,终于在1932年11月,以国营的名义把轮船招商局纳入了国家资本体系,使商办轮船招商局转为国营招商局。国民党政府通过变动体制和整理局务,加强了对招商局的控制,此后,该局轮运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实力有所壮大,进一步加强了在中国航运业中的中枢地位。到抗战前夕中国国营和民营航运公司甚多,其中拥有船舶9000吨以上的轮船公司有10家:国营招商局、政记轮船公司、三北轮船公司、中威轮船公司、华新公司、中兴煤矿公司、美顺轮船行、鸿安商轮公司、民生实业公司、肇兴轮船公司。在这10家公司中,招商局的实力居首位,它所拥有的船舶艘数与总吨位在诸家公司中遥遥领先,其总吨位相当于中国第二大航运企业政记轮船公司的2.1倍,相当于三北轮船公司的2.7倍,分别相当于其它七家较大轮船运公司的6倍到9.5倍。而且,招商局是作为外......
三十年代初天门会运动沉寂的原因
作者:乔培华
三十年代初天门会运动沉寂的原因乔培华天门会是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区农民抗匪保家的自卫组织,它是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和封建成份的近代农民结社团体。它兴起于1923年,20年代中后期曾问鼎于中国政治社会,风流一时。30年代初天门会偃旗息鼓,就地蛰居。本文仅就天门会运动沉寂的原因,作一探究。一天门会是伴随着河南各种枪会的出现而建立的,其出现的本身就确定了是当时政权对立物的性质。因而,遭到统治阶级的痛恨和钳制。早在各种枪会处于萌动状态和早中期活动时,北洋统治者就认识到了其潜在的威力,力主禁止。1919年,河南省督军兼省长赵倜,就曾明令禁止枪会①。1923年,河南督军张福来、省长张凤台布告各种民间枪会"均系左道邪术,假托神灵,讲习拳棒,传播妖言。……须知此项会匪,俱系邪教,左道乱政,于法当诛,苟被煽惑,即累身家。嗣后务需各安本分,……倘再阳奉阴违,私相练习,一经查党,定即按法惩办,不稍宽纵……,②。1924年5月,河南省长李卓章发布布告指出:"各地会匪,……引诱愚民,设坛夜聚"。"为保卫地方治安起见,惟有分别首从,按照惩治盗匪法治罪"③。1924年7月,吴佩孚致函河南省长......
五四时期梁漱溟的文化思想
作者:胡家宏
五四时期梁漱溟的文化思想胡家宏梁漱溟(1893-1988)是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五·四"时期激烈而又巨大的反传统声浪中,他提出了自己一整套独特而富有思辨的文化思想。既不同于激进的新文化运动领袖者们的思想,也有别于封建复古派的思想。"五四"时期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最早成型于1921年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奠定了梁漱溟一生的文化思想基础。该书一出,引起了极大反响,而且再次引发了更大规模的东西文化论战。考察这一时期梁漱溟的文化思想,对于把握整个"五·四"的时代精神是十分必要的。一关于文化的涵义,古今中外的诠释总不下二百余种。"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是"义治与教化"的意思。《周礼》上说:"观乎人文以化天下"①。西汉的刘向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②。晋束广微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③。梁漱溟是这样来解释文化涵义的,他说:"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will)──此所谓'意欲'与叔本华所谓'意欲'略相近──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④叔本华的意志论认为:人们首先有意愿,然......
古代欧亚草原游牧民族的风俗和文化
作者:莫任南
古代欧亚草原游牧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莫任南从黑海之北的东欧平原,向东过伏尔加河、中亚细亚至蒙古高原,是一块广阔的欧亚草原。在古代,这里曾是斯基泰、玛撒该塔伊、康居、月氏、乌孙和匈奴等许多游牧民族生活过的舞台。位于欧亚草原之南的是从北非尼罗河向东,经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至黄河-长江流域的农耕地带。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农耕民族所有的迥然不同。风俗习惯、思想文化亦多有差异。它们之间有和平贸易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战争破坏的一面。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对人类文明都作出过贡献。可是游牧民族历来只被视为可怕的、野蛮的文化破坏者。它们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的成就,它们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则很少有人留意。我们要正确地阐明世界历史的发展,必须对游牧世界进行历史的、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研究。作者现就古代欧亚草原游牧民族的风俗和文化作些考察。一勇武好战歃血为盟欧亚草原的自然条件是严峻的。它布满了戈壁沙漠和高山峻岭。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必须抵御冰雪、风砂、旱蝗等天然灾害的袭击。此外还不时有异族的侵袭。严酷的生存环境,艰苦的游牧生活培养了游......
十九世纪下半期摩洛哥改革述评
作者:许永璋
十九世纪下半期摩洛哥改革述评许永璋19世纪下半期,在西方列强对非洲的侵略日益加紧的时候,摩洛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曾经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关于这个时期摩洛哥的改革,特别是哈桑一世进行的改革,国内史学界尚无专文论及。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一近代时期,摩洛哥是北非国家中唯一没有被奥斯曼帝国征服的国家。统治摩洛哥的阿拉维王朝(也称菲拉里王朝或谢里夫帝国第二王朝),长期实行与外部世界隔绝的闭关自守政策。摩洛哥的社会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和农牧业结合在一起。农牧民除了向封建地主、酋长和僧侣缴纳地租和贡赋外,还要向国家纳税,并且承担劳役义务。城市是行政和宗教文化的中心。素丹是最高的统治者,其权力受到国务会议("马赫曾")的节制。以素丹为首的中央政府同地方封建割据势力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内战连绵不断。素丹的统治完全依靠武力维持。为了争夺王位,经常发生内证。18世纪末19世纪初,素丹穆莱·苏莱曼为了结束国家的分裂和混乱状态,曾经实行过一些改革措施,试图用统一的政权和统一的宗教来消除封建分立主义倾向。苏莱曼奉行瓦哈布派的思......
试论明治末期日本铁路的国有化
作者:祝曙光
试论明治末期日本铁路的国有化祝曙光1906年3月31日,明治政府颁布《铁道国有法》,决定"供一般运输之用的铁道全归国家所有",并收买17个规模较大的私营铁路公司。至此,长期以来日本统治集团围绕铁路经营方式的争论宣告结束。铁路国有化不仅是日本铁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对日本近代政治、经济、军事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明治政府成立后,对发展铁路事业非常重视,铁路在官办企业中居于首位。1872年,日本修通了京滨铁路(东京至横滨),以后又陆续修通了大阪至神户、大阪至京都的铁路。明治政府认为铁路与军事有关,奉行"官设官营原则",不许民间插手铁路事业,所以明治初期日本铁路建设速度并不快。1872年至1881年,日本仅建成100.38英里铁路①。最初明治政府通过精通东亚事务的英国人李泰国(曾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在伦敦发行公债,筹集资金,以此建设京滨铁路和阪神铁路。由于日本统治阶级缺乏公债知识,李泰国乘机渔利,中饱私囊,迫使明治政府不得不解除与李泰国的契约关系,决定依靠本国资金建设铁路。然而,铁路建设投资大,持续时间长,仅靠国家财政难以承担。明治政府开始考虑利用民间资本修建铁...
试论日俄战争前俄日对中国的争霸
作者:关勋夏,万安中
试论日俄战争前俄日对中国的争霸关勋夏,万安中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基础上,要消除生产力发展和资本主义积累同金融资本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分割这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状况,除了用战争以外,还能用其他什么办法呢?"①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便是俄日相互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必然产物。为揭露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本质,戳穿俄日帝国主义表面上高唱尊重中国主权和对中国"友好"的鬼蜮伎俩,本文试图从日俄战争前俄日双方相互争霸入手,进行分析和论述。一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以咄咄逼人之势,不断自西向东,由北而南,对中国进行殖民扩张活动,也使软弱的日本深受其害。但是,19世纪晚期,情况为之一变,成为日俄两国在远东的争夺。早在1643年,沙俄就连续派遣波雅科夫等侵略者,越过外兴安岭,窜入黑龙江流域,强占了雅克萨、尼布楚等地。1847年,沙俄派遣侵略中国的急先锋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总督,配置以大量兵力,步步入侵,将魔爪伸向中国黑龙江地区。1855年5月,沙俄再次武装侵入黑龙江,并迁来大批"移民",在左岸强行建立俄国居民点。1856年,沙俄竟将霸占的我国吉林三姓(......
三峡的得名和演变
作者:蓝勇
三峡的得名和演变蓝勇在历史上三峡的得名和概念内涵屡有变动。汉代《水经》载有广溪峡、巫峡和西陵峡,但汉代三峡作为地名还没见于书面。东汉扬雄《蜀王本记》:"时巫山峡雍而蜀水不流,帝令鳖令凿以通江水也。"似东汉对今三峡习惯称巫山峡。估计是到了东汉末魏晋时期人们才习惯称三峡。《水经注》卷34引渔家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今乐录》也有"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句。巴东之称源于三巴之称,早在东汉末三巴之称已较流行。建安六年便分置了巴东郡,三国谁周著有《三巴记》。可见东汉末三峡作为地名估计已广泛在民间使用了。三国以后三峡作为地名已广泛使用于书面了.《太平御览》卷136《徵应》引《蜀记》:"鳖灵乃凿巫山,开三峡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注文中多次使用三峡的称呼了,如其卷33至34:"斯乃三峡之首也……自三峡七百里中……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唐宋时三峡作为地名已十分寻常了,已有《三峡记》一书问世,今已佚;明万历年间吴守忠曾专门编有《三峡通志》,至今仍存。至于唐宋诗文中三峡作为地名就更是屡见不鲜。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今天三峡库区概念的地域上已有了......
进步的“考迪罗”
作者:王云飞
进步的“考迪罗”王云飞史学界一般认为,考迪罗主义是一种反动的军事独裁统治制度,而考迪罗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对此,笔者不敢完全赞同。事实上,考迪罗不仅有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且也有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后者在拉美历史上也曾起过进步的作用,因而不能一概地把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都看成是反动的。否则我们就不能解释拉丁美洲独立后封建性质很浓厚的社会怎样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地区,考迪罗统治是民主改革力量得以顺利前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玻利维亚,1936──1940年间执政的托罗政府就颁布了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法令,为工人提供了最低工资法令和工会的组织权利,从而使采矿工人的工资增加了一倍。1937年,托罗政府没收了美孚石油公司在玻利维亚的石油产业。托罗的继任者布什仍然"依照法令施政,并推行甚至比托罗更具有深广影响的改良"。布什的社会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他兴办教育、杜绝贪污,进行"矿业调查,号召全体矿主申报矿山所有权的国籍",用纳税、收归国有的办法来限制外国资本,保护民族利益([美]艾·巴·托马斯著,寿进文译:《拉丁美洲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三......
《周代国野制度研究》评介
作者:章严
《周代国野制度研究》评介章严陕西师大历史系赵世超副教授的博士论文《周代国野制度研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该书运用大量文献、考古和民族学新材料,从国野制度研究入手,通过剖析国与野的区别、国人与野人的状况,以及国野关系的演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跟径,把国野制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水平,开拓了周代历史研究的新领域,读之使人们对周代社会、特别是西周社会产生更切合史实的认识。周代有国野之别,早为一些史家所言及,但国野的含义如何,则历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周代国野制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此书)能恰如其分地利用古注,又不墨守成说,对国野之别进行了新的科学的阐释,认为国野和国家一样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指出"夏、商、西周三代国家有点、面之分","夏代的点便是文献所记的那些夏都;商代后期的点最主要的有安阳的大邑商,沁阳围猎区的衣和商丘的商;西周的点有丰镐、成周及各诸侯国所在的大邑等"。这些"点与点之间存在着广大的面。这种点和面的区分同西周时的国、野之别是一致的。这便大体为我们指示了判断国、野界划的笼统框架一点就是国,面就是野"(......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研究的可喜成果──评《中国古代史文献检索》
作者:管敬绪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研究的可喜成果──评《中国古代史文献检索》管敬绪自1984年2月,原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以来,全国各高等院校先后开设了社会科学文献检索课,并逐步向专科文献检索过渡。其著作亦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1993年6月黄山书社出版的,宣守有同志编著的《中国古代史文献检索》(以下简称《检索》)便是其中一种。该书既注重师承,又尽可能吸取近10年来新的科研成果,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编著而成,是作者数年心血的结晶,在同类著作中颇具特色。历史研究没有确切的史料为依据,就无从谈起。中国古代史史料散见于历代典籍,不仅整个史部著作,经、子、集诸部无不蕴藏着珍贵的历史资料。这样,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来说,整个古典文献成为我们发掘不尽的"史料的矿山"。近现代人们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掘资料,对研究历史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一批不可忽视的文献资料。要从这么多的文献中查寻我们研究所需的史料,不仅年轻的同志有望洋兴叹之感,就是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研究多年的老同志也往往为查找某一具体的历史资料而消耗大量的时间。因此,掌握查检中国古代史文献资......
要正确总结古代政治经验──<<资政类纂>>评介
作者:陈生玺
要正确总结古代政治经验──<<资政类纂>>评介陈生玺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借鉴历史经验和丰富现代的领导科学,张长法先生主编的《资政类纂》一书,已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该书从浩繁的历史典籍中,辑录了我国历代一些帝王将相、政治家和志士仁人有关治国的理论和经验总结的精华,予以注解阐释,供给各级行政干部和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内容分为品德、才学、经世、爱民、用人、重教、理财、武备、法制、纳言、应变、廉政十二大类。文字选择极为精当,每则三五十字或二三百字不等,都是前人的呕心沥血之作。持此一册,对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具有深刻经验教训和策略理论方面的精辟见解,可以概览全局,有些文字认真读后,则使人顿开茅塞,豁然开朗。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和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国家,但是已往由于极左思想的干扰,认为这些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哲学、文学、历史、艺术、医学、宗教等,对于政治理论方面,认为那都是为封建统治和帝上专制说教,一概斥之为压迫、剥削和人吃人,甚至说一部二十四史,横坚写的都是吃人。从五四以来大部分的流行著作都是进行痛斥和鞭挞,一次再一次的批判,还嫌不足。甚至于把当今社会所产生的一些......
评《论早期国民党人的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李国锋
评《论早期国民党人的社会主义思想》李国锋陶季邑同志撰写的《论早期国民党人的社会主义思想》一书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书由近代史专家吴雁南教授作序。书中,作者本着求实的精神,寓论于史,不仅为读者在认识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过程方面开辟了新视角,而且为全面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早期国民党人及其思想作了贡献。读罢该书,觉得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填补了有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与不足。由于中国民主革命(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殊性,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在溯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先驱者的时候,往往讳言国民党人,尤其是早期国民党人。学术界长期以来也对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国民党人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不多,特别是对曾大力协助和影响孙中山的胡汉民、宋教仁、戴季陶、冯自由、林云陔、马君武等早期国民党人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尤为忽略,在某种意义上说,尚属空白。同时学术界还没有一本从整体上来考察这批国民党人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对社会主义探索的专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可以说,《论早期国民党人的社会主义思想》一书面世,对此作出了贡献。通过该书,读者会比较系......
忠于事实 展望未来──评《度尽劫波兄弟在──战时国共关系》
作者:邢济萍
忠于事实展望未来──评《度尽劫波兄弟在──战时国共关系》邢济萍国共两党,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个最大的政党。这两个党,都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其创始人都是心怀大志、爱国爱民、要振兴中华的著名革命家,这两个基本的主客观条件,决定国共两党有相互合作、协同革命的一面;但是,这两个党,从诞生之时,就有着不同的阶级属性,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这又决定,当它们合作之时,又必然有矛盾和冲突。国共两党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两党在短短的20多年中(1924-1946年)发生两次合作和两次分裂。两党的合作和分裂的历史,证实了一个真理:这两个近现代史上最强大的政治力量的关系如何,是影响中国命运、前途的决定性因素。从新中国成立起,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今天,国共两党,已不再是谁打倒谁、谁吃掉谁的问题了,中共提出的以"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方案,远见卓识,是统一祖国的最佳方案。不久,香港、澳门就要回归祖国,一旦海峡两岸的大陆和台湾也归于统一,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合作,我巍巍中华必定会立即腾飞于世,炎黄子孙将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奇迹。研究中国抗战史和国共关系史的专家李良志教授,正是根据上......
“中华民国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作者:陈红民
“中华民国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南京举行陈红民由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华民国史青年学者研讨会"于1993年11月25、26日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多位从事中华民国史研究的青年学者(基本上是1949年后出生的)参加了会议。近年来,经过全国各地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华民国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批年轻的学者也迅速地成长起来。为总结学术研究的成果,加强青年学者间的联络与交流,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发起组织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讨论''如何推动民国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主要议题包括:1)新时期以来民国史研究的回顾;2)民国史研究新领域的拓展;3)民国史研究史料的发掘;4)民国史研究的视野与方法论。与会的青年学者们在会议上先报告了自己近期研究的方向及阶段性成果,进行交流。从报告的内容看,他们研究的选题范围较开阔,既有目前已经较为深入的政治史、外交史、经济史及人物研究,也有现在处于拓植阶段社会史、文化史等方面的选题。对一些传统的研究课题有的是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重新加以评价,有的则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或新发掘的史料。代表们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