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秘密协定与中国领土主权之受损害
作者:王春良
雅尔塔秘密协定与中国领土主权之受损害王春良在中苏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中,50年代以来苏联与我国出版的有关著作,几乎避而不谈雅尔塔秘密协定对中国领土主权之受损害问题。这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准则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为我们纠正这种片面性提出了明确的方针。邓小平同志指出:"从中国得利最大的,则是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沙俄,在一定时期一定问题上也包括苏联......十月革命后也还有侵害中国的事情,例如黑瞎子岛就是1929年苏联从中国占去的。主要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胜利时,美、英,苏三国在雅尔塔签订秘密协定,划分势力范围,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利益。那是斯大林时期。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同苏联签订条约,承认了雅尔塔的安排。"①值此雅尔塔秘密协定签订5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进一步研讨并准确阐明这些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19世纪末以来日俄(苏)争夺"满蒙"的继续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期间,苏联政府和斯大林提出了有损中国领土主权的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并非偶然。这是19世纪末以来列强特别是日俄(苏)争夺中国东北的继续。十月......
三国同盟条约缔结后德日对苏政略之分歧
作者:罗志刚
三国同盟条约缔结后德日对苏政略之分歧罗志刚早在30年代,苏联就是一个影响德日关系发展的重大国际因素。1936年,共同的反苏方针作为德日之间的一个连环把它们紧紧连在了一起,导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这一法西斯政治同盟的形成。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苏联因其在德日对外政策中继续占有重要地位,仍影响着德日关系的发展。从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到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缔结,其间德日关系的冷热变化都与它们对苏政略的离合直接相关。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三国条约缔结以后的德日关系,进而加深对轴心同盟最终失败原因的理解,同样须从德日对苏政略的角度加以探讨。本文只试图说明德日对苏政略上存在的严重分歧,此为当时德日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影响它们关系发展乃至决定轴心同盟实际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德日在对苏政略上的协调是十分短暂的,而分歧已不可避免地趋于扩大,且有了新的严重表现。1940年7月27日,在希特勒西线战争胜利的刺激下,日本政府通过了大本营陆海军制定的《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下定南进决心。8月1日,松冈外相在有关"国策"的......
抗日战争时期儒学研究论略
作者:杨慧清
抗日战争时期儒学研究论略杨慧清抗日战争时期是民主革命的重要时期,也是儒学研究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复兴中华民族的气氛浓烈,各方面对民族文化及其主体儒学的研究因而非常重视。如贺麟当时所说:"无论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各方面的努力,大家都在那里争取建设新儒家思想,争取发挥新儒家思想"。①在这种情况下,儒学研究无论是对其源流的整理、哲学体系的改建,还是对其重要思想观念的阐释,均取得显著的成绩。这是中国现代学术史,特别是儒学研究史所不能忽视的。以下拟从这三方面,对抗战时期的懦学研究的状况作一探析。一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和钱穆的《国史大纲》,可以说是抗战时期对儒学源流整理的代表作。郭沫若早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就尝试用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中国历史和思想,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这对他进一步加深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郭沫若的研究,春秋战国之际就是中国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他的《十批判书》就是对这一社会变革时期各种思想的"清理",儒家是他"清理"的主要对象之一。"清理"按郭沫若的意思,就是"清算",就是用新思想、新观点,进行全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研究述评
作者:薛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研究述评薛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史和中共党史的重要课题。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就是国共合作的胜利。这一课题涵盖面极广,限于篇幅,本文仅就近年来对此问题的一些主要的不同见解与新观点介绍如下。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路线形成的标志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1935年《八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路线的形成。因为宣言不再局限于过去的下层统一战线或工农兵学商的联合,而是扩大为各党各派各行各界各个民族的联合。宣言所主张的联合抗日,已不再止于订立协定、停止冲突、互相支持。而是要建立"统一的国防政府"、"统一的抗日联军",组成统一的"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宣言虽未把蒋介石包括在统一战线之中,但却号召各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以"兄弟间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八一宣言》首次确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原则,所以说它是党探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转折和统一战线策略路线形成的标志①。第二种观点认为......
抗战时期国统区筹办“地方自治”浅析
作者:王世勇
抗战时期国统区筹办“地方自治”浅析王世勇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出于各种政治需要,继续推行其所谓的"训政",并以贯彻孙中山的地方自治理论相标榜,开始在国统区实施"新县制",强化国民党基层政权并建立了各级自治机关。这不仅扩大了蒋介石政权的社会基础,而且对抗战及日后政局的演变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与分析。一国民党政府推行地方自治,主要依据孙中山的建国思想。根据孙中山生前制定的《建国大纲》,地方自治为训政时期的主要工作,孙中山期望以此建立民主的地方制度,以便实行"直接民权","移官治为民治",奠定民主政治的下层基础。因为在孙中山看来,地方自治是养成人民参政知识与能力乃至养成其参政习惯的最好办法。只有实行地方自治、县自治,才能使"民权有所托始,主权在民之规定不至成为空文"①,以此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石。其次,筹办地方自治也是宪政实施的必要准备。孙中山将革命建国程序划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而训政时期以实施完成地方自治为政治任务。因为在孙中山看来"国人习性多以定章程为办事,章程定而万事毕,以是事多不举",将来即使建立了名义上的宪政,虽有宪法"吾......
西周昭穆制度的几个问题
作者:刘海文
西周昭穆制度的几个问题刘海文昭穆制度是我国西周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也是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作者根据有关材料,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西周宗庙制度中的昭穆之序宗庙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的昭穆制度,与宗庙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礼记·中庸》谓:"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据此,古代学者将昭穆制度,主要视为宗庙之制。自汉儒开始都习惯于用后世的君臣观念去比况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土的等级划分,而将天子七庙,仅看成是自太祖下及高祖之祖、高祖之父、高祖、曾祖、祖、父的天子直系的昭穆世次的排列;对诸侯、卿大夫、士的宗庙昭穆之序的理解亦大体如此。这样一来,就在实际上阔割了《礼记·大传》所述的周代的宗庙昭穆制是联结"同姓从宗合族"的精神实质。根据《礼记·祭统》所说:"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太庙,则群昭群穆成在,而不失其伦,此之谓亲疏之杀也"。显然,宗庙里的昭穆之序,是序整个宗族的亲属关系的,不只是单指天子或诸侯、卿大夫、士的直系亲属关系;而应当是对周姬姓宗族的大宗、或诸侯的小宗、卿大夫、士的家族之亲属关系的总体覆盖和......
从云梦秦简看秦的国有制经济
作者:杨师群
从云梦秦简看秦的国有制经济杨师群根据云梦秦简及其有关史料,深入剖析秦国的经济基础,我们发现其国有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不是传统理论所说的主要是地主制经济。这样,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社会性质与所谓地主阶级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而需要重新定论。它还关系到商鞅变法乃至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变革中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都需要我们去重新研究探讨。一商鞅变法实行"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的政策①,说明秦国贵族官僚的田宅数量应与其爵秩等级相符,官爵一旦失去,田宅也就不能保留。所以"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②。甘罗为故丞相甘茂之孙,如田宅为私有,何须朝廷复赐之,可见甘茂被谗害出奔外国,其田宅遂为国家收回。张金光指出:"商鞅实行的田制改革,其实质就是土地国有化"。③而并非私有化。《秦简徭律》说:禁苑"其近因恐兽及马牛出食稼者,县啬夫村兴有田其旁者,无贵贱,以田少多出人,以垣缮之,不得为徭。"秦既按官爵等级分配田宅,而农民则予授田,那么"有田其旁者"中既有"贵贱"之分,自然也就有"田少多"之别了。许多人将此条律文作为秦存在私有土地的证据,其论证是不严......
汉代封建父权制思想研究
作者:刘厚琴
汉代封建父权制思想研究刘厚琴汉代是封建大一统重新建立和社会大发展时期,统治者竭力寻求一种能够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秩序的思想意识。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适应汉代封建皇权专制统治的父权制思想应运而生,为汉统治者所青睐,并受到法律保护。本文对汉代封建父权制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内容及社会影响进行探讨和研究。一汉代封建父权制思想形成的原因汉代的封建大一统社会确立后,各类礼制都在酝酿之中。汉代的以封建宗法制为主的父权制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一)汉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父权制思想形成的经济基础。要探讨汉代父权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必须先从汉代社会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入手。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使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起来,社会经济也变成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汉代社会仍然是自然经济之下的农业社会。汉代农村单一的农耕生活为封建父权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汉代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社会,农民和一般地主都居住在农村。农民要依靠土地为生,他们不仅对地主有依附关系,而且被国家固定户籍,这使农民不能自由迁徙,世代为农。这必然在农村形成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使封建族长和父......
从刘备的屯兵地看诸葛亮的躬耕地
作者:李乐民
从刘备的屯兵地看诸葛亮的躬耕地李乐民诸葛亮躬耕地望问题近年来又成为学术热点之一,出现了多种说法。笔者赞同"襄阳为早年游学寓居地,南阳为躬耕地"的观点,现就被时贤多所忽略的刘备屯兵地这一角度展开论述,窃欲为南阳说添一砖瓦,也示为对先贤的缅怀。一我们知道,刘备是东汉末年靠镇压黄巾起义发迹的军阀之一,实力微弱,亦无固定地盘,却被当时豪杰们目为"英雄"。何者?一是他有一个好出身,自称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有"汉室宗亲"这块镀金招牌,在正统观念很强的东汉士人眼里颇具号召力;二是因为他平时善待下人,很"得人心"①,有一帮追随者。汉献帝建安六年,刘备在曹操大军追逐下南逃,求庇于荆州牧刘表。刘表是汉景帝另一个儿子鲁恭王刘余的后代,亦为汉室宗亲,且与刘备共一祖先。刘表的声望、实力,远非辗转依附他人的刘备可比。刘表为东汉末期党人骨干之一,曾罹党锢之祸,幸免于难。党禁解后,刘表被朝廷命为镇南将军、荆州牧,成为封疆大吏。他势力雄厚,"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与中原袁绍、曹操可谓鼎足三雄。但其目光短浅,只"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②,因而丧失了乘袁、曹决战黄河中下流之际收......
宋元时期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冲击毁伤
作者:钟年,孙秋云
宋元时期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冲击毁伤钟年,孙秋云一经济的倒退自北宋建国之日起,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对中原农耕民族构成巨大的武力威胁,其总的趋势,是游牧民族在军事上呈进攻态势且步步南通,到元帝国建立最终达到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全面统治。从更长的时间段及更广阔的空间中来看,游牧与农耕的对垒乃亚欧大陆数千年未易之基本格局。"整个亚欧大陆古来即存在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特征迥异的经济类型,由此导致了生活在亚欧大陆核心部位的游牧人与生活在亚欧大陆东、南、西三方濒海边缘地带的游耕人之间长达数千年的冲突、互补和交融。"①只不过在中国,这种冲突、互补及交融在宋元数百年间表现得尤为突出罢了。游牧与农耕是依据各自生态环境所发展出的不同经济类型,从人对自然的适应而论,并无先进落后之别。但不同的经济类型,会制约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类学家研究发现,游牧人的社会文化组织虽可能比初级农业生产者复杂,却一般较集约农业生产者简单。例如,游牧人与集约农业生产者相比,在人口密度上是后者较高,在社区规模上是后者较大,专职手工业者及专职政治官员也是后者较多②。具体到中华大地上,中原地区的农业早已发展到一个极......
略论元好问的史学成就
作者:周宝荣
略论元好问的史学成就周宝荣元好问由于显著的文学成就,在金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元好问的诗,不只是文学性的,而且是史诗;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与其深厚的史学功底是分不开的。本文试对元好问寓史于文,在史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加以论述。元好问所处的金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以文治斐然著称于史的王朝。元好问所处的时代,是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大融合,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大交流,北方文学与南方文学交错移植的时期。金代在史学上最大的贡献是对金朝当代史文献的搜集汇编,把女真族及其他各族人民的活动与典章制度,纳入"中国史"的史册,为元人写金史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完成了此阶段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延续。"金代文物,远胜辽、元"①,史家称颂金朝"一代制作,能自树立唐、宋之间,有非辽、元所及"。元好问在这一方面的贡献是很大的。他所撰的《中州集》、《壬辰杂编》、《续夷坚志》及《元遗山先生文集》等诸多论述,都寓史于文,对元人修《金史》起了重要的作用。元好问对中原文化的传播,对金代百余年历史典籍与诗词作品的保存流传,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史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定的地位。元好问......
明代徽州地区之社会变迁
作者:牛建强
明代徽州地区之社会变迁牛建强明代中后期,徽州商人以其普遍参与的商业大军、无所不为的经营范围、巧妙灵活的经营技能、跨驰陆海的活动区域在商界树立了形象,产生了广泛影响。对于研究明代社会经济史者来说,徽商自然成为研究的对象,这不仅对弄清徽商集团本身,而且对整个明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也大有裨益。但在徽商及相关诸方面的研究中,对于徽商产生的基盘即徽州地区的经社发展问题的探讨稍感薄弱,似有加强之必要。如此,就会对徽商集团的迅速崛起、徽商对徽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徽商的历史保守性等问题作出较为客观的判断。一徽州地区前期的社会状况(明初至弘治)元末朱元璋从淮西发展,南涉长江,住足集庆,以此为据点向四周蚕食、扩展,逐渐壮大势力,元至正十七年七月,命邓愈率部经由宁国路的宣城轻易攻取徽州。当时战争倥偬,军事耗费巨大,军队的供给主要取自占领区。所以,朱元璋比较关注所辖地的农业经济建设,同时也按照元朝的税制科征税粮,并根据情况变化,派员实测,重行编定,以便税收落到实处。徽州地区也莫能外。"勘定之初,犹据郡志所载元初旧则,以田亩起税钱,以税钱科税粮"。八年后到元至正二十五年时,朱元璋命......
中国近代企业家的文化类性与精神境界
作者:马俊亚
中国近代企业家的文化类性与精神境界马俊亚在中国近代企业活动中,从盲目的投资经营者,到通晓经营管理的企业家,无疑存在着素质上的差别;而从寻常的企业家,到泰山北斗式的企业巨擘,则更有着精神与素质两方面的差异。19世纪后半期,中国懂得经营管理的企业家多来自买办阶层,如唐廷枢、徐润、郑观应、祝大椿等,那些来自传统阶层的官僚、地主、商人、绅士,在买办的成就面前,显得相形见绌。严中平先生指出:"买办不独拥有创办现代工厂所必须的大量资金,并且拥有创办现代工厂所必须具备的某些'洋务'知识,而这却是一切官僚、地主、高利贷者等等土财主纵使花费巨额资金也是无从购买的"①。这段话若是用来描述19世纪中国企业界的情形是非常精当的。进入20世纪,在企业家群脱颖而出的扛鼎压轴的巨擘中,基本上则又是非买办出身的人物。被毛泽东称为中国近代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中@,张之洞来自官僚阶层,张春出身于翰林,范旭东原是位留学生,卢作孚曾担任过教师、记者;中国近代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荣家企业的创办者与经营者荣氏兄弟是从钱庄学徒起家。本文认为,19世纪的官僚、地主、高利贷者等"上财主"受单纯的中国传统文......
天津的洋务企业与社会环境
作者:宋美云
天津的洋务企业与社会环境宋美云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把近代中西文化的撞击与合流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天津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官僚活动的主要基地,在洋务运动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洋务派在天津兴办的近代工业对城市近代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过去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大多关注天津洋务企业的概况和作用等等。本文着重就社会环境与天津洋务企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等方面作具体分析,以求深入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一天津的洋务企业产生和社会环境天津的洋务运动是从创办天津机器局开始的。始建于1866年(同治五年)的天津机器局是仅次于上海江南制造局的全国第二大兵工厂。1900年以前,它一直是北方最大的军工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客观规律往往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尽管洋务派最初的本意在于武器的近代化,但最终却引发了原料、能源、动力、交通、通讯等早期工业化的链式反应。1878年开平矿务局成立,开采唐山煤矿供天津机器局、北洋水师、轮船招商局等用煤,成为中国早期经营的近现代化企业之一。煤的销售促进了天津商品市场的繁荣,奠定了天津城市近代化的基础。1879年在天津架设了从......
康有为与《时务报》
作者:黄士芳
康有为与《时务报》黄士芳《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影响最大的宣传变法的报纸。作为维新派的舆论工具,《时务报》的出版与维新志士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这一点有目共睹,这些人的贡献也为后人所推崇。然而,作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康有为究竟对《时务报》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问题至今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试就三个方面探讨康有为与《时务报》的关系。一康有为与《时务报》的筹办有何联系?一些近代史、新闻史的论著认为:在《时务报》的筹办过程中,运筹帷握、遥领指挥的是远在广东的康有为,具体负责筹建、出力最多的是黄遵宪。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梁启超在《创办(时务报)源委》一文中说的一句话:"时启超方在京师,康先生并招至沪,改办报以续会事"①。此话出自康有为门生梁启超之口,且发表于《时务报》创刊后两年的1989年,相隔不远,故而许多人不加考辨地信以为真。事实上,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表明梁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康有为在上海强学会停办之后并没有提出"以报续会"的设想,他也没有参与《时务报》的筹办。梁启超也不是他调召赴沪的。其正出力最多的、倡议最早办报的是江康年、黄遵宪两人。......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
作者:徐大福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徐大福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共赴国难,终于赢得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的全面胜利,谱写了一曲团结御侮、拯救中华的爱国主义壮歌,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一抗日救国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共合作的根本问题是政治基础问题。所谓共同的政治基础就是国共两党的共同利益和要求。早在1924年国共两党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那时的政治基础是孙中山确立的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两党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旗帜下共同发动和领导了北伐战争。自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以来,国共两党处于敌对状态,日本帝国主义乘机而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华北事变"的短短的三年多的时间,东北沦陷,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此时,整个神州大地的华夏子孙在思考:出路何在?中国共产党以高屋建瓴之势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拯救中华,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采取实际步骤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国民党抗日。中共中央在1935年的《八一宣言》中号召组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
从印度古代文化看早期汉译佛经中妇女观和禁欲观的变异──兼论中国早期菩萨像男性化的原因
作者:高华,黄超
从印度古代文化看早期汉译佛经中妇女观和禁欲观的变异──兼论中国早期菩萨像男性化的原因高华,黄超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到公元六世纪前,是中国佛教传播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佛像造型有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几乎所有佛像都是男像,或身材面相如一伟丈夫,或姿态俊秀却留有髭须。后人喜欢的、美丽动人的女像菩萨此时还没有出现。本文称之为早期佛像男性化时代。这种现象直至公元六世纪才略有所变化。目前所知,中国寺院女像菩萨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①。到了唐代,观音菩萨像才基本定型为慈爱、典雅、俊秀、飘逸的女性形象②。为什么中国早期佛像造型尽为男性,人们对这个问题没有认真去研究。但是,言里言外,都把原因归于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就说:"一般认为,早期佛教悲观厌世,以生活为牢笼,以涅为解脱,提倡无生,所以视性欲和性行为为大罪,被列为一切戒条之首,而作为生育和生命力象征的妇女,也因此而被当作邪恶的标志,对她们加以轻蔑和攻击。"③书中的观点很鲜明,认为印度早期佛教是排斥女性的。一些佛教艺术著作也认为,中国早期石窟艺术造像所依据的是印度或健陀罗带来的粉本,而粉本又有佛经为根据......
卡斯特罗与蒙卡达事件
作者:辛逸
卡斯特罗与蒙卡达事件辛逸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对于古巴社会来说,既是西班牙近400年殖民统治的终结,也是古巴沦为美国附属国之滥觞。此后,古巴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美国对古巴的控制日益加深,封建大地产制愈加肆意扩张,它们的政治代表历届军人独裁政权的专制与残暴亦更变本加厉;同时,由古巴社会各阶层参加的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民主革命斗争也日益高涨起来。1952年爆发的"7·26事件",既是这一民主革命中的一次高潮,又是古巴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一次划时代事件。由此肇其端,古巴的民主斗争由"合法"的政治斗争步入武装斗争的阶段,从而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这次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卡斯特罗也因此而确定了他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成为古巴民主斗争新的发展时期无可争议的领袖。一菲德尔·卡斯特罗投身于政治是从哈瓦那大学开始的。1945年10月,他入哈瓦那大学法律系。1947年7月当选该系学生会副主席,成为当时较著名的学生领袖①。从1945年到1952年,是他从政的初期,其主要政治活动已显示出他逐渐成为一个较坚定的资产阶级民主斗士。首先,他以人民党左翼领袖的身分,积......
秦汉时期的杂技艺术
作者:左成
秦汉时期的杂技艺术左成杂技或称杂耍。起源于我国古代祭神、敬祖、敬王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远古时期至今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各种游戏之合,它的起源和发展之早不但远于任何一种体育和艺术,而且它的发展和变化还孕育着许多后来盛行于世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艺术流派。例如现代的竞技体操和各种戏曲及舞台跟头等等。秦汉时期的杂技发展比较流行,其原因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分不开的。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统一齐、楚、燕、赵、韩、魏等六国,建立空前未有的统一帝国,秦始皇就提出两件重大的改革举措:一是把六国的乐舞人材集中于咸阳,有利于各地各类技艺的交流和提高;二是收缴天下兵器,铸金人十二于咸阳,兵器销毁了,民间习武,角技游戏运动,只能以徒手相搏或摔跤、角力的方式进行,使角抵更加注重形体运动,这样便刺激了民间杂技的发展。这对当时刚刚确立的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反过来说也为杂技艺术的发展和巩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用于专门表演的杂技艺人和团体出现了。为了给统治者歌功颂德,赞美统治者。这一阶段杂技的表演形式是以"角"(di,抵)戏为主。相传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获得生活资料,不得不经常与野兽......
宋泾原、环庆路治所考述
作者:李昌宪
宋泾原、环庆路治所考述李昌宪北宋泾原、环庆路是宋朝抵御西夏侵扰的两个重要的地区。其首府前后发生过变动。清人吴廷燮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认为两路首府太祖一朝分别在径、豳二州,但自太宗时起就移至渭、庆二州。笔者认为吴氏这一论断是错误的。泾原、环庆两路,唐时为径原渭武、由宁庆衍两节度使。唐时,径原治于径州,豳宁治于豳州,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入来,泾、豳二州仍为两节度使治所。据《宋史·张铎传》与《长编》所载,有张铎者,"宋初,复镇泾州"。太平兴国×年十月庚戌,"以侵盗召归京师"。豳州太祖一朝历任者,据《宋史》诸传所载,亦有刘重进、杨廷璋、伊审征、袁彦、宋十等人。太平兴国二年八月在全国贯彻直属京制度,豳、宁、泾、原因州均在这次所列名单之中。又据《长编》所载,前此乾德五年二月甲申庆州已"直隶京师"。这样,径、豳二州的地位自然下降。但是,太平兴国初年该地区尚无也不应有取代二者之州。吴廷燮在编制《北宋制抚年表》时,于泾原路首列曹玮,置于淳化、至道之时,次列雷孝先,置于咸平三年至五年.然检二人本传,参稽其他史料,全然不足为凭.《曹玮传》云,"玮沉勇有谋。李继迁叛,诸将数出无功,......
马约翰的体育观
作者:宋书行
马约翰的体育观宋书行马约翰(1882──1966)是我国近代杰出的体育教育家,他曾留学美国,1914年起先后在清华大学任教50余年。马约翰教授一生从事于体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独具特色的体育观点。20世纪初马约翰就认识到,体育不是一门新学科。他通过查阅中国古代文献,说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要求青年人会射箭骑马等,虽然不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但是把这些当作技艺和技能,政府通过一年一度的技能比赛来选拔军官。到希腊罗马时期,体育有了一定的组织形式。节日间在奥林匹克、哥林多等地举行体育活动就是明证。他认为,体育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美术、音乐等均有广泛的和内在的科学联系,体育道德一经获得,便可以向其他方面作积极的转化,即所谓的体育迁移价值。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在于:通过组织适当的体育运动,人们可以增进对环境的敏感性和对于生活中各种情况作出反应的"有准备性";可以增强美好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的修养;会增强作为社会公民在社会品质和公众意识方面的修养。总之,正确的体育教育能使人养成矫健、敏捷的习惯行为和愉快的精神,并养成合作、勇敢、积极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的功效.....
民众宗教世界中的新探索──读《中国民众宗教意识》
作者:严昌洪
民众宗教世界中的新探索──读《中国民众宗教意识》严昌洪翻开《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我们就在作者的引导下缓缓地"步入中国民众的宗教世界"。倘祥其间,不仅领略到了中国民众"淡漠的宗教情绪"、"实用的宗教心理"、"分裂的宗教情感"等民间宗教氛围的奥秘,而且对中国民众的生死观、鬼信仰、祖先崇拜、神秘心理等等获得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该书给我的深刻印象是:它所揭示的民众宗教世界与以往一些书中所述有很大的不同。时下坊间印刷了不少关于宗教迷信方面的"畅销书",有鬼话、神话,有占卜、预测,有相面、测字,有风水、择日,有刘伯温、推背图,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毋庸讳言,这里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无聊文人的"海"边之作。这些打着"大众文化"、"通俗读物"旗号的书的出笼,多半是为了迎合民众的迷信与好奇心理,替书商也替作者本人捞取经济上的利益。这些书内容荒诞不经,格调庸俗低下,对历史上出现过的封建迷信现象不是采取分析、批判的态度,而是猎奇、渲染、宣扬。充斥各地书摊的这些印刷品,对泛滥城乡的迷信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这种写作态度为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