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分期
作者:范沛潍
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分期范沛潍中国史学史虽然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独立部门,然而在今日看来,还是社会科学中比较薄弱的一环,这不仅表现在关于这方面的专著极少,一些人对它的不重视,同时也反映在对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还没有展开认真、深入、细致地讨论和研究。目前对中国史学史的基本内容、分期和发展规律等问题,都还有很不一致的看法,甚至有些问题还未认真研讨或接触,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史学史还是有待于建设、充实……的一门重要学科。中国史学史·古代部分的分期问题关涉到对祖国历史遗产的全面评价与认识,极为错综复杂,一时还不易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况且这也不是个人力量能达到的,所以有必要展开广泛深入的探讨,以便达到思想上的统一,认识上的一致,使问题尽早解决。鉴于这种想法,笔者冒昧地对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分期问题提出某些个人意见。一广义的"历史"是包罗万象的,一个人,一个物,一个事件都有它的历史。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论》中说:"我们只能知道一种唯一的科学,便是历史科学。从两方面观察历史时,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然而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只要人类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是彼此互......
古代经商之道对权力之争的渗透
作者:江道源
古代经商之道对权力之争的渗透江道源早期发端的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到战国秦汉即十分兴盛,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交换的发展,商业城市的兴起,交通的发展,货币的使用,商人阶层的出现,富商大贾的涉足政治,使经商原则、观念、行为、手段,向各个领域渗透,尤其是政治领域,特别是应用于权力之争。其主要表现有以下方面。一经商目的的导入马克思在《资本论》的注文中,曾引述了19世纪中叶一位英国评论家的话:"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有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①这段话虽然反映的是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追逐高额利润的情况,但在形容"利"的刺激作用方面,对中国古代经商目的也是适用的。中国古代商品交换发达,思想家早对经商谋利目的有过类似的言论。《管子·禁藏》中即有"见利莫能勿就,……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的记载。《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天下熙熙,皆......
试论《尚书·周书》中的“殷鉴”思想
作者:郭旭东
试论《尚书·周书》中的“殷鉴”思想郭旭东《尚书》作为记录上古三代政事的史料,其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今文本28篇当中,《周书》占有19篇之多,且基本上是在周代形成的历史文献。在《周书》的许多篇章里,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类话语,如:"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尚书·召诰》,以下只注篇名)"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酒诰》)"嗣王其监于兹!"(《无逸》)等等。这些话的核心,概括起来可称之为周人的"殷鉴"思想。显然,周统治者在反复地强调这种思想,竭力宣传和推行这一思想,并将它作为治国方略的基本原则和基础。因此,认真研究《周书》中的有关文字,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和认识这一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包含的内容、发挥的历史作用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问题,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一周初的政治局势武王灭商后,建国伊始的周人所面临的政治局势危险又复杂,主要表现在:(一)殷人及其他方国的继续反抗"大邦殷"猝然被"小邦周"打败,人数众多的殷民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时刻都在找机会复辟。武王突然病死后,早有反志的殷人开始了行动,他们在武庚带领下,勾结周室内部的管、蔡二......
春秋“出奔”考述
作者:张彦修
春秋“出奔”考述张彦修"出奔"是春秋时期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反映并影响着春秋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曾集中统计出国君"出奔"事件12起,周天子"出居"事件3起,"公孙"事件1起。因其统计仅局限于天子和国君,故不足以揭示这一社会现象的全貌。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春秋"出奔"进行认真的爬梳分析,以使我们对其有个较客观、较深刻的认识。一"出奔"史实的初步统计根据《春秋》、《左传》和《国语》,春秋"出奔"初步统计结果如下:宋国"出奔"总计47人次和一次武、穆之族集体"出奔",主要"出奔"到楚、郑、陈、鲁、晋等国。齐国"出奔"总计44人次和一次群公子集体"出奔",主要"出奔"到鲁、宫、卫、晋、燕等国。卫国"出奔"总计35人次,宣公十四年尽逐蒯聩之党的具体人数不详,主要"出奔"到宋、齐、晋、鲁等国。周王室"出奔"总计25人次和一次召氏之族集体"出奔",主要"出奔"到晋、楚、齐、郑、虢等国。郑国"出奔"总计22人次,主要"出奔"到晋、宋、卫、楚等国。鲁国"出奔"总计21人次,主要"出奔"到齐、邾、莒等国。楚国"出奔"总计16人次......
试论西汉前期政治上的安定方针
作者:高敏
试论西汉前期政治上的安定方针高敏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之初,要使之巩固和发展,必须发挥它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方面的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的发挥,取决于国际国内安定的环境。因此,如果没有或者缺少这种环境,就必须去创造这种环境。西汉前期的历史,就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启示。一我们知道,西汉政权的创建者刘邦,当他于汉五年(前202年)刚刚打败项羽之后,就大讲"偃兵息民,天下大安"①的必要性,采取了"兵皆罢归家"②的措施,并发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③的感叹!随后,"肖(何)曹(参)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④,亦以维护社会安定为目标。惠帝在位,"垂拱"而已;吕后称制,"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⑤。文帝时期青年政治家贾谊,既写《治安策》,又作《过秦论》,认为当时天下尚未安定,从而他力主消除隐患以求"定治",提出了"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⑥的策略方针。景帝时的又一著名政治家晁错,也同样大讲"尊主安民"之道,提醒统治者必须"知所以安利万民"⑦。所有这一切言论、主张、作为与思想的持有者,不管他们的地位如何不同,也不论他们的个人爱好和思想渊源有何差别,却......
汉代婚姻形态考述
作者:赵志坚,范学辉
汉代婚姻形态考述赵志坚,范学辉两汉长达四百余年,一方面,汉儒对封建礼制的倡导使一夫一妻制的聘娶婚占了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可能把历史的遗留一荡而清。汉去周未远,周人"桑间"、"濮上"的男女风情虽不再为汉人效仿,但这种情形在意识领域的遗留又给汉人的婚姻方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大汉地域广阔,不要说周边匈奴、鲜卑、羌等少数民族存在着媵妾婚、血缘婚、收继婚等原始婚俗,就是在中原内地此类遗风也不无发现。因此,要十分具体地描绘汉代的婚姻形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廓其大要,除聘娶婚外,尚有交换婚、媵妾婚、血缘婚(亚血缘婚)、赘婿婚、指腹婚、收继婚等形态,本文试作一考述。一聘娶婚聘娶婚源渊于古代的掠夺婚。早在殷商时就有好战的武士从别族掠夺女子以为妻妾的事情,"乘马斑如,泣血涟如,匪寇婚"①,类似的记载还可见于《易经》的其他篇章。由掠夺而聘娶,中间尚有买卖婚的经过。它是以男方用相当数量财物为代价换娶女方为妻的特点出现在婚俗中的。我国古代《周礼》、《礼记》中都详细地记载了从天子、诸侯到士人庶民用聘金彩礼求婚的形式。这一方面是由于父权制的确......
也谈武则天杀文武大臣──与张先昌先生商榷
作者:杨西云
也谈武则天杀文武大臣──与张先昌先生商榷杨西云张先昌先生《关于武则天杀害文武大臣的几个问题》①一文在对武则天朝被害的文武大臣进行个案分析基础上,对旧史指责武则天滥杀提出了质疑。读来颇有启发,同时也产生一些疑问,与张先生商榷。张先生着重分析了裴炎、程务挺、刘之、魏玄同、李昭德、阎知微等大臣被杀情况,认为裴炎、李昭德、阎知微属该杀之列,武则天杀他们没有什么过错;程务挺、刘之、魏玄同属可杀可不杀范围,武则天杀他们是从维护君主的权威和封建法制行事的。而且武则天处死这些大臣,基本上做到了以事实为根据,不能统统以滥杀名之。事实果真如此吗?先看裴炎被杀。裴炎,高宗病重时拜相,做为元老顾命大臣,他对唐王室忠心不贰。中宗即位初,重用韦后家族,欲以韦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坚决反对,引起中宗不满。裴炎惧,乃与武则天密谋,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旦为帝,裴炎以功封河东县侯,说明此时裴炎还是深得武则天信任的。睿宗即位后,武则天仍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裴炎效忠李唐王室的行为势必会和武则天发生矛盾。先是裴炎反对武则天追王自己的祖先、立武氏七庙。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反武时,武承嗣....
苏轼史学思想述论
作者:王云飞
苏轼史学思想述论王云飞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不仅是我国宋代文豪、书画家,而且也是史学评论家。因其长期出任地方官和过着贬谪的生活,故未能属意著史。但从其文章里可知他读过《尚书》、《左传》、《史记》、《汉书》、《晋书》、《旧唐书》等大量史籍,并对史料运用自如。因此,他对自先秦至当朝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所评论。本文以《东坡志林》为例,对苏武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阙失加以评述。一苏轼史学观的特点(一)直入主题,不落俗套。就事论事,议论横生;见解深邃,非同流俗;抨击邪恶,以评论见长苏轼在《尧舜之事》里写道:"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於许由,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①这里指出尧舜禹时代,"储君"要受地方首领("岳牧")推荐,掌政并考察数十年有了政绩才授之以政。苏轼显然并未否定尧舜禅让之说。此说正与现代史学关于尧舜时代是军事民主制时代,部落首领由选举任职之说相合。然而,他对所......
传教士 儒学 儒学教育
作者:胡卫清
传教士 儒学 儒学教育胡卫清作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中介的西方传教士,其活动近年逐渐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但研究多偏重于西学传播。实际上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经传教士之手东渐的西学固然影响了中国人,而中国的儒学也同样深刻地触动了传教士。传教士对儒学的取舍依违不仅关联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总格局,而且影响到儒学在近代中国的命运。本文拟从传教士的主体性选择──对华文化战略的角度,探讨其对儒学、儒学教育的基本态度与看法。一 对一种提法的质疑学术界较为流行的看法是,晚清传教士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儒学的态度,经历了从"孔子或耶稣"到"孔子加耶稣"的战略思想的转变,即从最初主张基督教与儒学无法并存两立,必须以基督教取代儒学,到后来认识到这种想法行不通,转而提出"孔子加耶稣",以文化兼容之政策来促进基督教与儒学的互补和融合,从而为基督教的在华传播开辟道路。并称,"孔子加耶稣"的提出是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1877年上海传教士大会召开时得到"绝大多数传教士的认同"①。果真如此吗?我的意见是这种提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史实上都站不住脚。首先,基督教是一种排他性的宗教,或......
国际环境与洋务运动
作者:杨益茂
国际环境与洋务运动杨益茂历史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又深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洋务运动是晚清封建统治集团在中国已经陷入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借西法以自强的运动。按照晚清统治集团的意愿,它是作为殖民主义列强的对立物出现的,并曾做出了一定成就,但最终又被殖民主义列强所摧折。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腐朽、无能的封建统治集团固然咎无可辞,然而日益恶化的国际环境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晚清统治集团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并时起时落、曲折绵延地坚持30余年,除了自身努力外,国际环境中所具有的一些因素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是军备竞赛还是经济、文化建设,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洋务运动时期是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的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比鸦片战争以来的前20年有所加剧,但比中日甲午战争及其以后又相对平稳。其间,西方列强各种形式的侵略虽然所在多有,并在伪善的表象背后磨刀霍霍,处心积虑地酝酿和准备新的、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但是,总体上是由相对稳定到不稳定的过渡时期。1860年中外签定的《北京条约》是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北京......
对1900年中国三次政治事件的比较分析
作者:王淑英
对1900年中国三次政治事件的比较分析王淑英甲午战争以后的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宰割的一块肥肉,这种痛苦的现状,对于广大爱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思想上受到极大的震动。而戊戌喋血促使更多的人觉醒:旧的日子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为濒临灭亡的中国寻找一条出路。于是,在1900年的中国大地上爆发了由不同阶层、阶级组织的三次政治运动。这就是:义和团运动、自立军起义和广东惠州起义。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三次大的政治对抗事件的比较分析,探究一下为什么会在1900年的中国大地上几乎同时发生这三种认识水平、具体目标和斗争方式迥然不同的政治运动?它们在对待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这两大历史主题上的态度有何异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的前途如何?义和团运动是以农民为主体的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其前身"义和拳"与白莲教、八卦教、大刀会等有源流上的关系,最初流行于山东、直隶、河南等地,以设坛练拳吸引群众、组织群众,参加者大多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其它劳动群众。1898年,义和拳广大群众首先在山东兴起大规模反洋教活动,并很快演变为义和团运动,其口号亦由其前身义和拳的"反清复明"改为"......
试论孙中山联俄后的联英活动
作者:张北根
试论孙中山联俄后的联英活动张北根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政府特使越飞共同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最后确立。国内史学界或认为此宣言"反映出孙中山丢掉对帝国主义幻想,转而寻求国际革命势力的愿望"①;或认为它"标志孙中山由寻求西方大国的援助转向寻求苏联的援助"②。本文旨在说明孙中山在该宣言发表后并未彻底丢弃对帝国主义如英国的幻想,在1923年上半年联俄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英国主要是港英政府的援助。辛亥革命爆发后,英国表面上在清廷和孙中山之间采取"中立"态度,实际上积极扶持它新发现的在华代理人袁世凯窃国。自袁上台后,英国始终敌视孙中山。对此,孙中山是有着清醒认识的。这也是他对西方列强英、美失望,寻求苏俄援助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他并未放弃对西方列强的幻想。1922年在抗击陈炯明反叛期间,他在摩轩号舰上对幕僚谈了对列强的看法,认为"美国素重感情,主持人道;法国尊重主权,又尚道义;而英国外交,则专重利害,唯其主张,中正不偏,又能识别是非,主持公理,故其对外态度,常不失其大国之风,在在令人敬爱。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
国民党实权派的哲学思想(1925—1949)
作者:杨慧清
国民党实权派的哲学思想(1925—1949)杨慧清国民党实权派,是相对于国民党内胡汉民派、汪精卫派、阎锡山派等其他派别而言,指以蒋介石为首的掌握国民党实际统治权力的一派。国民党内派别林立,争斗激烈。蒋介石派能在其中取得实际控制权,并能统治中国社会达22年之久,除了他有一定的军事、经济实力外,还在于他有一套政治理论和哲学思想。该派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戴季陶的"民生哲学"、蒋介石的"力行哲学"和陈立夫的"唯生论"。本文旨在通过对此三种思想及其相互启承关系的剖析,从整体上了解该派的哲学思想。戴季陶的"民生哲学"产生于20年代,代表作是他于1925年七、八月份撰写的《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民生哲学"的主要观点,是所谓"民生是历史的重心,仁爱是民生的基础"。所谓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求生的历史。"生存是人类原始的目的,同时也是人类终极的目的"①;"人要生存,要发展生存,才有经济的要求;要满足经济的要求,才有政治的要求。生存的欲望,为人生一切欲望基础"②,"一切国家和社会文化,都是以人类的生存为目的"③。所谓仁爱是民生的基......
50年代末毛泽东、彭德怀在纠“左”问题上的认识分歧
作者:赵金康
50年代末毛泽东、彭德怀在纠“左”问题上的认识分歧赵金康面对"大跃进"的错误,以毛泽东、彭德怀为代表,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纠"左"思想。由于这两种纠"左"思想的纠"左"程度不同,因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这一分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列宁说过这样一句极富哲理的名言:"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进这间屋子,结果却跑进了那间屋子。"①"大跃进"使人们头脑发热,好像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将降临人间,甚至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②但大跃进使社会主义蒙受巨大损失的现实却使人们震惊。最早敏锐地发现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问题的是毛泽东本人。为此,1958年11月到1959年上半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多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央全会,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纠正"左"倾错误。第一,在所有制问题上,划清两个界限。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毛泽东主持召开郑州会议。会上,毛泽东在充分肯定三面红旗的前提下,着重谈了要划清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反对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反对社会主义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③。尽管这些看......
加拿大华人社会的变迁
作者:黄鸿钊
加拿大华人社会的变迁黄鸿钊一渊源久远的中加关系加拿大与中国于太平洋东西两岸遥遥相望,远隔1.5万多公里,但考古资料表明,两国有着渊源久远的关系。1882年,温哥华东北的卡士打(Cassiar)金矿区河床中掘出公元前200年的中国古钱币30多枚。1885年,又有印第安人在电报谷(TelegraphCuek)发现中国佛教铜质祭皿数件,其上刻有中国文字①。这说明在遥远的古代,曾有中国人浮海东去,访问过这个枫叶之国。可是,最早的中国来客始于何时,迄今传说纷坛。一种说法是"东晋僧侣发现加拿大说",认为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1000年,中国僧人慧深横渡北太平洋,取道阿拉斯加,沿加拿大之"卑诗省"(即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英文为BritishColumbia,简称为B.C,故中文音译为卑诗省)西海岸南下墨西哥。这种说法来源于中国二十五史《梁书·东夷传》关于"扶桑国"的一段记载②。他们认为扶桑国即今日墨西哥,而中国人到墨西哥去必须经过加拿大西海岸的卑诗省。例如,加拿大学者默雷伊(JohnMarray)、吉斯布桑(Gisbson)、温德瑟尔(JohnWindsor)、以及维多利亚......
二十世纪英国保守党政治优势析要
作者:阎照祥
二十世纪英国保守党政治优势析要阎照祥在我国,人们品评英国政党制度时,常说它比较稳定,两大政党轮流执政,平分秋色。此说虽有道理,但不准确。一则,本世纪英国并非像美国那样,始终由两大政党交替掌权,而是三党竞逐,对抗合作,所谓两大政党平分秋色的时间并不长久。二则,在以往一个世纪里,保守党作用突出,优势明显,其实力非任何对手可比。20世纪即将过去,是时回顾百年来英国各大党实力演变,重点分析保守党长期占据国家政权的原因,不无意义。一突出的政治优势最能说明保守党政治优势的,是它的累积执政时间。1900年以来,保守党单独执政6次,共47年;工党执政5次,共20年;自由党仅执政1次,9年。可见,保守党单独执政时间超出其他两大政党掌权时间的总和。保守党不仅执政时间最久,长任期还最多。本世纪保守党的首次任期可溯至1895年。1951年它重返政府后,又一气掌权13载。目前它已连续执政17年,创下了自1830年以来一党连续执政最久的记录。任期长短并非简单的算术问题。在西方议会制国家,通常只有较长的任期,才会使某党有足够的时间改变前政府政策,全面实施自己的政纲。反之,某党任期过短,......
二十世纪50─80年代法国初中等教育体制改革述论
作者:张丽
二十世纪50─80年代法国初中等教育体制改革述论张丽法国直到本世纪50年代中期仍沿用19世纪确立起来的教育体制。初中等教育完全脱离,相互之间毫无关系,实行严格的双轨制:一轨面向平民阶层,招收广大劳动者阶层的子女,他们在完成5年小学学业之后,绝大多数学生或升入初等教育的高级阶段──小学补充班、高级小学,或直接就业;另一轨面向贵族阶层的子女,他们在6岁时进入国立或私立中学里的小学班,然后升入中学、大学继续深造。此外,教学内容陈旧,古典教育、人文科学、古典语言仍占主导地位。这种状况在50年代已不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及社会的需要。因此,法国在50年代末至80年代对初中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仅就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作一论述。一改革的原因战后,法国对初、中等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初中等教育体制束缚社会经济的发展战后30年是法国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法国人自豪地称之为"30年的辉煌"。1960-1975年,法国工业生产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5.5%①。1960-1970年农业以每年递增2.4%的速度向前发展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
试论越南经济革新的历史背景
作者:梁志明
试论越南经济革新的历史背景梁志明当代世界掀起了经济调整和改革开放的高潮,东亚诸国走在这个改革潮流的前列。在东亚,越南一向被视为贫困落后的国家,但从80年代以来,它逐步进行了经济调整与改革。近年来,越南一跃成为经济稳步增长、市场活跃的地区。有些新闻媒体甚至预测它将成为"亚洲新的小龙",越南的经济革新和对外开放引起国际社会的瞩目。越南革新的缘由是什么?它的革新与开放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起步的?为回答这一问题,笔者试图对其改革前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作一历史性考察。一薄弱的经济基础与战争的严重破坏探讨越南经济革新的缘由,首先有必要对它在改革前的经济社会状况作一回顾。越南与大多数亚洲国家一样,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近代以来又遭受外国殖民者将近1个世纪的统治与奴役。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越南经济是以原料和农产品出口为中心,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经济结构片面畸形。正如越南学者所说:"革命前的越南是一个亚洲型的落后农业国,农民占人口90%以上,土地分散经营,技术落后,商品货币关系尚未发展。农村和山区主要按自给自足的方式生活。在中部高原地区还存在着原始公社制度的残余,文化、科学、技......
宋美龄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王文鸾
宋美龄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地位和作用王文鸾史学界对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已作了多方探讨,并对事变有关人物也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宋美龄这个重要人物所起作用的专题论述尚不多见,多将其作为促进因素之一泛泛而谈,仅停留在"起过积极作用"或"催化作用"的笼统层面上,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本文拟从其作用的量、质和机制的视角,逐步加以考察,以求对其作用作一较为深刻的揭示和公允的历史评价。宋美龄惊悉事变后,连夜由沪返宁,"抓紧现实",旋风般地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具体起到了如下三个作用。(一)阻止讨伐的作用首先,宋美龄同主战派何应钦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她严厉指出,今日若遽用武力,确将危及委员长之生命,并强调蒋之安全实与国家之生命有不可分离之联系,极力要求在推进讨伐军事之前,先尽力求蒋之出险,否则便是想谋害他取而代之。这使何应钦不得不有所顾忌。其次,说服国民党元老要人。她反复向他们解释采取军事行动的严重后果,她说:"惟目前处置西安叛变,若遽张挞伐之师,迳施轰炸不独使全国所拥戴领袖之生命陷于危殆,即陕西数千万无辜良民,亦重罹兵燹之灾,且将使为国防而建设之国力,浪作牺....
汉城“国际甲骨学学术讨论会”述要
作者:一丁
汉城“国际甲骨学学术讨论会”述要一丁199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国际甲骨学学术讨论会"在韩国汉城淑明大学召开。来自韩国各大学的中文科、历史科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与来自中国的裘锡圭、王宇信、蔡哲茂,加拿大的许进雄,日本的池泽优等外国学者,共60多人出席了这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会议上代表们发言认真,讨论热烈,主要就以下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一、甲骨文与中国文字裘锡圭教授《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复杂性》,提出殷墟甲骨文不仅有比较原始的一面,也有超前发展的一面,因而甲骨文字字体或文字结构上表现了复杂性。而到了晚期,其复杂性有了明显的降低;孙彻《甲骨文否定词试探》,对不、弗、勿、亡、毋等否定词在不同时期的用法进行了分析;蔡哲茂教授《甲骨片级合三十三片及其考释》,是近年缀合甲骨断片的最新重要收获。二、甲骨文与中国历史尹乃铉教授《甲骨文所见"妇某"在商代史的意义》,否定商王武丁有60位妻子之说,认为"妇某"应是诸子之妻,妇好不是女将军,而应是与商王室联姻的氏族称号;王宇信教授《商代征伐方国出师典礼蠡测》,则对商代的军礼,特别是征伐方国的出师典礼,以甲骨文结合历史文献......
近年来西安事变若干问题研究概述
作者:任元
近年来西安事变若干问题研究概述任元今年是西安事变六十周年纪念。史学界对西安事变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本文仅就近年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关于西安事变某些问题的研究加以归纳综述。一关于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回宁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是西安事变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史学界对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回宁的举动作了较为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其主要观点如下:(一)张学良亲自送蒋国宁的原因有的学者认为,张学良对蒋的处置问题上,与杨虎城发生严重分歧,僵局无法打开。这是他争取突然手段放蒋的原因之一。其理由是: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张、杨面前,事实上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不顾一切杀死蒋,其后果必然导致全国性内战,这当然不可取;二是"不留痕迹"地放蒋,其后果必然是牺牲东北军、17路军两个团体的利益。那种两方面兼得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张学良正是看清了问题的症结,才毅然采取"不留痕迹"的放蒋方法。这是处置蒋的最佳选择,决非轻率之举①。有的学者认为,张学良之所以亲自送蒋,其一,是有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的。西安事变是张拥蒋抗日思想的继续和发展,逼蒋是拥蒋的特殊手段;其二,是当时国内外条件促成的。首先,由于日本帝国主......
《宋史·食货志》纠误
作者:戈春源
《宋史·食货志》纠误戈春源《宋史》卷173《食货上》引至道二年(公元996年)陈靖关于务农积谷的奏请中,有下列数言:今京周环二十三州,幅员数千里,地之垦者才十二三.税之入者又十无五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而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在"至道二年"条中亦有上述引文,却作:今京周环二三十州,幅员数千里。《宋史·食货志》与《长编》两说,究竟何者为确?今作如下考证。查《宋史》卷426《循吏·陈靖传》,上述二句概括作"东西二京子里"。可见陈靖所说"京周环"实指开封、洛阳两京周围广大地区而言。宋朝开国到至道二年,宋地方一级行政区域仍继前朝之旧,"法唐制分天下为十道"(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州域形势七》)。唐时在汴洛设河南道,领有河南府及孟、郑、陕、虢、汝、许、汴、蔡、滑、陈、毫、颍、宋、曹、濮、郓、泗、海、兖、徐、宿、沂、密、齐、青、淄、棣、莱、登诸州,计有三十个州级单位。宋初在二京周围仍设此道,与唐制比较,无孟、棣而有单、潍,加上广济、淮阳、涟水三军,利国、莱芜两监,共有州级单位三十五个,都大大超过二十三州之数(见《太平寰宇记》卷一至二十四)。至元丰时,京东与京西......
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师──孔子
作者:袁俊杰
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师──孔子袁俊杰孔子一生有两大爱好,音乐是他除"好礼"之外的又一种嗜好。相传孔子在少年时就已做开了吹鼓手。遂后兴趣所驱,他又向名人学习和讨论音乐的道理。29岁时到晋国向著名音乐家师襄子学鼓琴,习练非常专心,曾"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己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周,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潜心弹习、渐次深入、高度领悟之情形可领略而出。孔子适周时为了弄清乐的根抵,还访问了周王室主管乐的苌弘。事后苌弘评价他"谦让、治闻。强记,博物不穷,亦圣人之兴者乎?"36岁时"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又谓《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他听鲁太师演奏,曾说:"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陈蔡之围时在"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的情况下,孔子则仍"讲诵弦歌不衰。"可......
近代民族企业的“名牌”意识
作者:吕亮,张文
近代民族企业的“名牌”意识吕亮,张文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够生存并逐渐发展,除客观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历史条件给其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外,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一批有作为的民族企业家在竞争中形成了日臻完善、颇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思想,"名牌意识"作为经营管理思想的闪光点,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近代民族企业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从它所要达到的经营目标来适应市场,在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订企业的计划,组织生产,指导企业的活动。在当时外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的情况下,要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打破洋货独霸市场的局面,除了进行使用国货、抵制外货的宣传外,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来增加竞争能力。民族企业的"名牌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质量管理,创"国货"名牌产品。外国在华企业凭其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在市场上倾销,以图挤垮民族企业。这就迫使民族企业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用名牌优质产品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创制名牌国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