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1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6-01-03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作者:彭明
20世纪的中国 ,短短百年 ,但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上却是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变故、挑战和机遇的百年 ,也是由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百年。在这百年中 ,有过三次历史巨变 ,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的改革开放 ,每次巨变都对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不可抹煞的贡献。辛亥革命是这百年中的第一次历史巨变。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但是 ,由于短暂的三个月的民国政权很快就落入北洋军阀手中 ,因此后世史家在论述这段历史时 ,往往只检讨政权怎样落入袁世凯手中 ,而其他的一切似乎不值一提或语焉不详了。有的论著甚至否定了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 ,说它是“立宪派扮演了领导的角色” ,有的更作出了“辛亥革命反而深化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的论断。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一孙中山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武昌起义的领导 ,但是起义的人们仍然把他当作革命的领袖 ,用他的名义来号召和组织群众。正如孙中山本人在《建国方略》中所说 :“武昌起事第一日则揭橥吾名 ,称予命令而发难。”(《孙中山全集》第 6卷 ,中华书局 1985年版 ,第.....

论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
作者:张宪文
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变化过程 ,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由初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演变 ,它体现着时代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的历程。社会转型不是简单的某一社会现象的变化 ,而是包含着社会各方面 ,即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结构等方面整体、全面的发展与变迁。它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变动 ,一种具有战略性的、影响社会全局的社会大变革。这种具有全局性的社会变动 ,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而是充满着复杂的社会矛盾、冲突与曲折。社会转型有时是不完全的 ,甚至是不成功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不可能设想在一朝一日之内实现的。我们必须以一种科学的态度 ,冷静地看待中国的社会转型。一2 0世纪的中国 ,是处在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 ,中国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第一次社会转型 ,是 1911年的辛亥革命及相继成立的中华民国。它标志着中国由一个有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它是暴力革命式的社会转型。第二次社会转型 ,是 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一转型是中国由一个具有初步现代性的社会向建设较为发达的现代社会的转型。它是采用和平的、变革....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态势及其特征
作者:朱汉国
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来看 ,2 0世纪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随着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新时期改革开放三次历史巨变 ,中国社会开启了从传统全面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处于这一历史进程中的民国时期 ,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一个时段 ,其显著的标识 ,即是社会结构和民众社会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日趋转化。一按照社会学理论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形态结构、社会群体结构等不同层面。社会形态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主体结构 ,社会性质、社会面貌主要是由社会形态结构所决定的。社会形态结构 ,就其内涵而言 ,又可分为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等方面。民国时期 ,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一个显著态势 ,即是社会形态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其变动 ,首先反映在政治结构上 ,不仅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而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 ,完成了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 (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 )向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过渡 ,真正从政治理念上摒弃独裁专制政体 ,开始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其次反映在经济结构上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
作者:李云峰
近年来 ,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问题 ,学术界见仁见智 ,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根据我的认识 ,所谓社会的转型 ,就不只是“社会性质”、“社会制度”的改变 ,更是指社会文明形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变。这种转型既是社会有机体 (结构 )各个子系统相关互动的、整体性的发展过程 ,也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呈现阶段性的变革过程。就2 0世纪的中国而言 ,社会转型就是整体性地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 ,亦即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其基本内涵不外乎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化 (包括多元所有、市场调节、公平分配 ) ,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 ,文化上的多元化、大众化 ,社会生活上的公民化、个性化 ,以及城市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可以说 ,中国社会转型基本实现之时 ,也就是现代化成功之日。这个过程从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起步 ,贯穿整个 2 0世纪 ,直到 2 1世纪中叶 ,大体经历两个世纪。在 2 0世纪 ,西方各国已先后完成了现代化 ,并开始由“工业社会”(以商品经济为轴心 )向“后工业社会”(以服务经济为轴心 )过渡。与西方相比 ,由于中国走的是一条被迫的外源后....

盘龙城与早商政权在长江流域的势力扩张
作者:陈朝云
关于盘龙城与商王朝的关系 ,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所有的只是片言只语。如《诗·商颂·殷武》赞曰 :“挞彼殷武 ,奋发荆楚……维女荆楚 ,居国南乡。昔有成汤 ,自彼氐羌 ,莫敢不来享 ,莫敢不来王 ,曰商是常。”《汉书·贾捐之传》曰 :“武丁、成王 ,殷、周之大仁也。然地东不过江、黄 ,西不过氐羌 ,南不过荆楚 ,北不过朔方。”从这些文字中隐约可见商王朝国家的势力范围 ,但今人对文中提到的四至地望仍不十分清楚。另外 ,古代国家的疆域边界是不明确的、不固定的 ,它往往随着国家力量的强弱时而扩大时而缩小。商王朝国家的势力范围也是如此。在缺乏历史文献记载的情况下 ,惟一可靠的就是考古资料了。新中国成立后 ,考古工作者在对湖北盘龙城数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发现 ,盘龙城既有与中原类似的城垣、宫殿和墓葬 ,又有系统而占优势的商式铜器、陶器和玉器 ,明显是商王朝统治的重要据点。因此 ,杨权喜在《湖北商文化与商朝南土》一文中明确提出 ,“盘龙城这个商朝据点与铜录山铜矿的开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编著的《商周考古》认定盘龙城遗存就是商的一个方国(方....

战国时期魏都迁梁年代考辨
作者:牛建强
~~战国时期魏都迁梁年代考辨@牛建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战国时期;;魏都;;梁(大梁);;迁都战国时期魏都由安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是魏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开封城市发展史上的关键之点。关于魏都迁梁的年代有魏惠王六年、九年、二十九年和三十一年四说,其中以古本《竹书纪年》中的魏惠王六年说和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中的三十一年说相对有据。然就此两种说法比较而言:司马迁的说法应有所本,而《竹书纪年》的记载不能无疑。~~

宋代县丞初探
作者:陆敏珍
~~宋代县丞初探@陆敏珍$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宋代;;县丞县丞作为县内的副长官,主要是协助令长通管县事。宋代的县丞虽对前代有较多的继承,但仍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宋代县丞的废设与县内人口、县务等密切相关。县丞的职掌范围包括负责农田水利、坑冶、常平,协助令长处理狱讼、催督赋税等,同时还被委以其他任务被檄差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职掌经常由于与令长的权力相冲突而被废弛。此外,县丞在宋代还具有监督群吏的职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令长与佐贰官之间的关系复杂化。~~

徽州商人的绅士风度
作者:唐力行
~~徽州商人的绅士风度@唐力行$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234徽商;;价值观;;绅商;;绅士风度16世纪后,贾而好儒的徽商不再是简单模仿士子的风度,而是以商业为功名进行价值观的整合,认为“学者以治生为本”,从而实现与士绅的合流。徽商具备了士绅的使命感、道德关怀和儒雅风度。他们在争“功名”时,与白头进考场的书生一样,往往有百折不回、不成功便成仁的精神。徽商价值观的整合虽然增强了商人的自信心,并给传统社会的四民等级带来一定的冲击,然而士商合流所造成的绅商风度却是从根本上消除了商人的独立性。处处以绅士风度自律的商人与传统政治势力更为紧密地粘合,使他们根本不可能成长为欧洲历史上的第三等级,从而成为封建制度的掘墓人。~~

国性论、国粹论与文化的排孔开新
作者:张艳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评孔批孔 ,决不是一个历史问题 ,也不是一个学术问题 ,而是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 ,现实问题 ,政治理论问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 ,决不是要打倒孔子及其学术思想 ,而是要打掉以孔子之道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思想 ,进行文化的排孔开新 ,即排孔子之道之旧 ,开中国文化之新。因此 ,不论是打着“国性”的旗号 ,还是打着“国粹”的招牌 ,只要是为着维护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 ,统统都在批判之列。批判 ,决不是“拿起思想的武器”的目的 ,而是打倒封建主义对我中华民族的思想统治 ,拯救我中华民族生机活力 ,进行国民性改造的先导。国性论与国粹论出现于晚清 ,对此 ,学术界已有重视并取得了相关成果。前者以王德峰编选的《国性与民德———梁启超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年 ) 以及该书的“前言”为代表 ;后者以郑师渠的博士论文《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 ) 为代表。但是 ,五四时期的国性论与国粹论的表现以及它们同新文化的交锋 ,换言之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新文化在排孔开新中对于国......

毛泽东与两次台海危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对美政策变动原因及趋向
作者:杨奎松
194 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中国共产党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 ,在相当程度上与美国坚持支持其敌对的蒋介石政权有关。 195 0年新中国出兵朝鲜 ,不惜与世界最强国美国直接作战 ,除了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 ,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以外 ,也同样与美国派遣第七舰队介入台湾海峡 ,以台湾地位未定为借口 ,必欲保护蒋介石政权的特殊情势密切相关。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 ,做出带有某些意识形态倾向的革命选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 ,不仅难以避免 ,也容易理解。正因为如此 ,当朝鲜战争结束之后 ,尽管和美国之间旧恨未消 ,又添新仇 ,考虑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还是毅然选择了支持世界全面缓和 ,争取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新的外交方针。它为此甚至主动向它最主要的敌人美国伸出了橄榄枝。但是 ,美国没有给中国机会。美国政府不仅坚持其在台湾问题、联合国地位问题以及经济封锁问题上的顽固敌对态度 ,甚至把中国共产党人视同瘟疫 ①。这种情况不能不极大地刺激了毛泽东和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本来就是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和理想主义精神的革命者。转.....

“基督教国家”的理念和现实基础
作者:计秋枫
“基督教国家”(Christendom ,或RepublicaChristiana)是一个特指中世纪欧洲神权统治机制的概念。国内学术界也有人把Christendom译作“基督教世界” ,因为从现代标准来看 ,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被视为个体且是与其他国家地位相等的全能性领土实体”的国家 ,而只是“一个真正普世性的秩序 ,其确切的名称是教会”。[1 ] (p1 5 1 6) 马克思精辟地总结了“基督教国家”的性质 ,他称 :“所谓基督教国家 ,就是基督教对国家的否定 ,而绝不是基督教在国家的实现……所谓基督教国家 ,就是不完备的国家 ,基督教则是它的不完备性的补充和神圣化。”[2 ] (p431 )在中世纪的欧洲 ,基督教会行使了相当有效的神权统治 ,把西欧锻造成一个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实体 ,把它所含括区域里的所有人变成了同一类的人 ,即基督教徒 ,使“教徒身份成了公民身份的共存物”[3] (p7) 。因此 ,被革除教籍就等于是被革除公民身份 ,沦为被社会遗弃者 ,即便是世俗君主也不例外。在由此形成的“基督教国家”里 ,所有人都共享着这样一套思想体系 :“社会....

土地产权的变革与英国农业革命
作者:郭爱民
工业革命使英国从西方国家中脱颖而出 ,成为资本主义的“领头羊”。这种现象绝非偶然 ,与转型时期英国农业的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近代英国农业创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英国农业革命的实现过程 ,它使英国摆脱了 1 7世纪在西欧出现的新一轮“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在人口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一 关于英国农业革命的学术回顾农业革命发生于何时 ?其内涵是什么 ?西欧的经济史家们出发点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大致说来 ,2 0世纪 60年代以来 ,对农业革命的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 60年代到 9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是 90年代中期以来。第一阶段 ,人们主要对农业革命的技术性因素进行了探讨 ,总结出了农业革命的技术性内容 ,包括诺福克四茬轮作制的推广、牧业的改良、新型农作物的种植、农业机械的应用、灌溉和排水系统的完善、肥料的利用等。土地制度的变更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J.D .钱伯斯和G .E .明根称传统农业向现代科技农业的转型为农业革命 ,认为英国农业革命发生于 1 75 0— 1 880年。其间 ,由于人口增长迅速 ,......

19世纪晚期法国反犹主义政治化原因初探
作者:何浪燕
对于近现代欧洲反犹主义 ,国内学者对德国的反犹主义研究得比较多。例如 ,徐新在《反犹主义解析》一书中就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论述近现代德国的反犹主义。[1]相比较而言 ,法国的反犹主义却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国外学者对法国的反犹主义问题比较关注。例如 ,著名的政治学家汉娜·阿伦特 (HannahArendt)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就从政治学的角度对法国的反犹主义做了精辟的论述。[2 ] 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维诺克(MichelWinock)的《法国的民族主义、反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则从历史的角度对法国反犹主义进行了全新的诠释。[3 ] 从国外学者的既存研究来看 ,他们关注的重点 ,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 19世纪晚期、2 0世纪 30年代和维希政权前后 ;在研究课题上 ,主要集中于对德雷福斯事件、犹太人的反教权主义、法国平民的反犹主义、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反犹状况等问题的探讨。在近现代欧洲历史上 ,法国的反犹主义表现得很明显 ,尤其是在 19世纪晚期。 19世纪晚期 ,法国的反犹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反犹主义政治化不.....

社会经济需求与美国教育的发展
作者:顾宁
从殖民地时代起 ,美国的教育起点就比较高。高等教育在殖民地时代就已经成型 ,并为尔后的现代化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美国教育界在积极吸收外国经验并使其迅速本土化的同时 ,努力根据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 ,推陈出新 ,注重普及教育和职业教育 ,创办形式多样的教育机构。教育在美国工业革命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使美国这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超过了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在 2 0世纪 ,美国还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强调研究和开发 ,注意大学和企业的合作 ,注重培养人的应变能力 ,用教育推动现代化的持续发展 ①。一 欧洲教育传统本土化北美殖民地从来就不是一个大熔炉 ,而是一个容纳了多元文化的独特地区。就其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来讲 ,美国教育最初是欧洲式的教育 ,其教育的发展也是欧洲教育逐渐本土化的过程。欧洲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北美殖民地教育的形成影响非常大 ,古罗马和希腊教育思想和英国约翰·洛克的教育思想在殖民地很流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最早阐述学校的基本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 ,他们是欧洲教育学科理论的构成和教学课程设置.....

遭遇与机遇:19世纪末中国农村手工业的曲折经历——以直鲁农村手工纺织业为例
作者:张思
一 引 言史学界对 1 9世纪末中国农村手工纺织业在外国机器棉制品的冲击下的遭遇及命运问题关注已久。早在 40年前 ,即有老前辈陈诗启、樊百川的相关论文见诸《历史研究》杂志 ,开启此项研究[1 ] [2 ] ;1 0年前 ,同杂志发表陈惠雄之作 ,将该问题的讨论引入新的阶段[3] 。笔者认为这些讨论不仅关系到对 1 9世纪末中国社会传统经济形态分解程度、外来资本主义的影响等老问题的估价 ,还直接关系到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外在机遇、内在对应能力以及中国近代化的独自发展过程等一系列新问题的思考。笔者在前些年曾以地域经济个案撰文参与[4] ,近年来在相关文献资料方面又有所收获 ,因不揣古臭 ,旧话重提 ,以求将这一讨论引向深入。①长期以来国内相当多的学者认为 ,到 1 9世纪末 ,洋纱、洋布等洋货已遍及中国穷乡僻壤 ,农民家庭手工业 (主要是手工棉纺织业 )因此尽遭破坏 ,农村自然经济也随之解体。这种观点普遍见于以往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及教材中 ,其影响一直持续到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5] (p1 1 5) 。 1 980年后 ,诸种对立观点陆续出现 ,概.....

从《华阳国志》看常璩的史学思想
作者:陈晓华
~~从《华阳国志》看常璩的史学思想@陈晓华$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北京100875常璩;;《华阳国志》;;史学思想《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它不仅记载有从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今西南以及陕甘鄂部分地区古代史地、人物的丰富内容,而且在书中高扬起了“大一统”、“民本”、“旌昭仁贤”等旗帜。这源于作者东晋时著名史家常璩高远深邃的史识。常璩不仅在书中高扬“大一统”思想,而且还身体力行,为促使国家统一,作出了实际贡献;又在门第森严之际,倡扬“以民为本”,呼吁“选贤任能”。这些无疑超越了时代的拘囿。《华阳国志》正是融汇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民生民本”、“选贤任能”的传统,而发出流光溢彩。[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 ].成都:巴蜀书社,1984. [3]陈寿.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4]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十三经注疏[M.....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
作者:王学典,李扬眉
192 3年 5月 6日 ,顾颉刚趁胡适让他暂时主持《努力》周报所附月刊《读书杂志》之际 ,将此前的半封书信 ,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为题 ,刊发在《读书杂志》上。半个多世纪后的 1 980年 ,顾先生回首当年时说 :“哪里想到 ,这半封信一发表 ,竟成了轰炸中国古史的一个原子弹。”[1 ] (p1 7) 时人的感受印证了当事人的问忆 :“颉刚先生在我们中国学术界确是一个霹雳 ,这想是大家都感到的。”[2 ] (p1 59) 钱穆的说法或许略带夸张 :“《古史辨》不胫走天下 ,疑禹为虫 ,信与不信 ,交相传述 ,三君者 (胡适、钱玄同、顾颉刚———引者注 )或仰之如日星之悬中天 ,或畏之如洪水猛兽之泛滥纵横于四野 ,要之凡识字之人几于无不知三君名。”[3] 上述这些“形容”究竟准确到什么程度 ,我们且不去管它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样一个事实 ,“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到如今”这一源远流长的中国上古史知识框架应该说在 1 92 3年已经崩溃 ,而肇因就是顾颉刚的这半封书信。毋庸置疑 ,这是 2 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一个最为重大的学术史事件。它不但构成 .....

可持续发展思想史述评
作者:张二勋,秦耀辰
一 引  言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Development)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的概念。尽管目前对可持续发展定义的理解尚有分歧 ,但 1 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 (G .H .Byundland)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1 ](OurCommonFuture)报告中的表述几近成为共识。可持续发展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还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 ,即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任何思想观念的形成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实践的发展 ,并因客观现实需要而产生 ,可持续发展思想自然也不例外。 2 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 ,有人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因此 ,世纪之初 ,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发展、演变等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不仅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完善 ,而且有助于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纵观整个人类和文明发展的历史 ,从刀耕火种时代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时代 ,人类在探索人和自然关系的道路上留下了艰难而又曲折的足迹。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认知 ,.....

“异体”监察与西汉刺史制度
作者:万孝行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 6 )建立的刺史监察制度是“西汉一大优良制度。”(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序言》) 其优良的原因 ,传统上认为刺史秩卑权重 ,就可以保证它有举察之勤 ,无陵犯之衅。清人赵翼说 ,刺史“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 ,而权重则整饰吏治之威重。”(《陔余丛考》卷二六 ) 清人顾炎武也说 :“夫秩卑而命之尊 ,官小而权之重” ,“秩卑则其人激昂 ,权重则能行大志。”(《日知录·部刺史》)然而我认为 ,刺史制度的优良在于其具有激励与制约的健全的内在机制。一《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条下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及《后汉书·百官五》刘昭注引蔡质《汉仪》均说 :  诏书旧典 :刺史班宣 ,周行郡国 ,省察治状 ,黜陟能否 ,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 ,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 ,强宗豪右田宅逾制 ,以强凌弱 ,以众暴寡 ;二条 ,二千石不奉诏书 ,遵承典制 ,倍公向私 ,旁诏守利 ,侵渔百姓 ,聚敛为奸 ;三条 ,二千石不恤疑狱 ,风厉杀人 ,怒则任刑 ,喜则淫赏 ,烦扰刻暴 ,剥截黎元 ,为百姓所疾 ,山崩石裂 ,妖祥讹言 ;四条 ,二千石选署不.....

论宋代店铺广告的装饰艺术
作者:郑传斌
北宋初期以后 ,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城市经济较为兴盛。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宋代的商业经营模式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是唐代以来的坊市制度被打破 ,商业经营突破坊市围墙的限制 ,酒肆、茶楼可以在居民区内开设 ,遍布大街小巷 ,和民众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二是公元 96 5年 ,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三鼓之后 ,夜市不禁 ,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限制 ,随时随地可为 ,商业经营有了更自由的空间。伴随着以上两个变化 ,京城的店铺数量迅速增多 ,宽阔门面的大店铺相继出现 ,店铺的广告装饰艺术也日益丰富多彩。一宋代店铺广告装饰艺术较为成熟的表现形式首推招牌广告。我国学者一般认为 ,招牌广告滥觞于先秦的悬帜广告。(陈培爱《中外广告史》第 2 6页 ,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7年版 )隋唐五代时期 ,商业店铺多集中在由官府统一管理的市场内 ,宋代的店铺遍布街市城乡 ,招牌广告也出现在街头巷尾 ,成为民众生活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时的汴京城内 ,市井繁华 ,酒肆、茶铺林立 ,对此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2年版。以下所引该书 ,均据此本 ) 有.....

明代的藩封制度
作者:马瑞
朱元璋在平定天下的第三年 ,吸取历代治国的经验教训 ,采取藩封的办法 ,“惩宋元孤立 ,失古封建意 ,于是择名城大都 ,豫王诸子 ,待其壮而遣就藩服”。“西北辽远 ,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 ,其他则分王内地 ,以资夹辅焉”。(《明史·列传四·诸王一》卷 116,以下同书仅注篇名 ) 这次共封了 10个子孙 ,封皇子为秦王 ,晋王 ,棣燕王 ,吴王 ,桢楚王 ,齐王 ,梓潭王 ,杞赵王 ,檀鲁王 ,从孙守谦靖江王。(《本纪二》卷 2 ) 这时鲁王檀才生下来几个月 ,就被封了藩王。朱元璋在此次封藩时还下了一道诏书 :“众建藩辅 ,所以广磐石之安 ,大封土疆 ,所以眷亲支之厚 ,古今通谊 ,朕何敢私 !尚赖中外臣邻相与维持 ,弼成政化 ,故兹昭示 ,咸使闻知。”(《明经世文编》卷四《王忠文公集》)朱元璋初封藩王时 ,都授以兵权 ,规定 :“凡王国有守镇兵 ,有护王兵。其守镇兵有常选指挥掌之。其护卫兵从王调遣。如本国是险要之地 ,遇有警急 ,其守镇兵、护品”。(王世贞 :《凤洲笔记·宣宗复宁王书》)6 ,其他。除了禄米和品级之外 ,还有赐田。洪武四年曾.....

赵翼治史的求真精神
作者:宋学勤
历史学是通过史学家的主观认识来表达客观历史的 ,史家的记载与客观历史之间总存在不能符合之处 ,有的是因认识能力的限制而造成的差距 ,有的甚至是主观有意加以歪曲。因此 ,世代进步史家对历史真实性的不断追求 ,就构成史学进步的重要阶梯。所以说 ,求真精神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更是代表了乾嘉学术的最大特色。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以下简称《札记》)中所做的工作 ,更是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他全面考察了历代正史 ,对史家笔法进行了评判 ,对那些曲笔回护的史书给予揭露 ,对一系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力求持论公正 ,贴近于事实。他的批评虽有粗疏之处 ,但其追求历史真实的精神却是值得肯定的。一书法是指史家记事的笔法。秉笔直书是我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它要求史家不隐善 ,不讳恶 ,如实地记载历史 ,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但长期以来 ,为亲、尊、贤者讳饰以及通过不同的字词示褒贬的所谓“春秋笔法” ,也对古代史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两宋时期 ,由于重视纲常伦理 ,君臣名分 ,气节道德 ,强调“严夷夏之大防” ,强调正统与闰位等观念的盛行 ,致使“春秋笔法”明显地对史.....

读《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作者:宋新
近日重读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感受颇深。此书是我 80年代在上海出差时所购 ,当时粗读一遍 ,未能深求。其后有了近二十年的音乐教学生涯 ,再次拜读方知此书个中滋味 ,尤其是该书对古代乐器的研究更是独树大旗。自己在教学中对古代乐器有所认识 ,现将对其读后感浅谈如下 ,以求方家指正。古代乐器是音乐考古学的重要分支 ,其研究涉及经济、地理、政治、历史、文学、科技等诸多学科 ,同考古学中的其他分支一样 ,其研究方法要遵循历史第一的观点 ,科学的运用与之相应的原则、方法。由于古代乐器的研究读《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宋新$河南大学艺术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