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6-01-02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探索史学的历史、理论及其社会意义——瞿林东教授访谈录
作者:史文,薛义
在新世纪第二年的金秋时节 ,笔者受《史学月刊》主编李振宏先生的委托 ,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访问了瞿林东先生。起初 ,瞿先生一再谢绝笔者的访问 ,认为他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方面 ,只不过做了一些拾遗补阙的工作 ,没有什么值得谈的。后经笔者再三恳求 ,瞿先生方同意结合中国史学史研究 ,谈谈他治学的心得 ,以供中青年学者参考。以下是笔者对瞿先生所作的采访笔录。问 :请您谈谈您的学生时代 ,您为什么要选择历史学专业 ?答 :1 937年 1 2月 ,我出生在安徽肥东巢湖之滨的农村。幼时因颠沛流离、家境贫寒 ,未能读书。十岁时 ,在乡村念了几个月私塾 ,并学习写大楷、小楷。这几个月的私塾对我是很宝贵的 ,我开始接触了书本 ,也感受到读书是多么重要。不久 ,我又辍学了。解放后 ,1 95 0年初 ,我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在南京 ,我寄居在叔父家里。因得到邻居家一个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热心帮助 ,经过一个夏天的努力 ,这年秋天 ,我插班考入了白下区游府西街小学四年级 ,从而开始了我的正规的读书生活。这时我已经 1 3岁了。三年小学时期 ,我读了不少小......

论西汉时的“子学没落,儒学独尊”问题
作者:陈启云
“子学没落 ,儒学独尊” ,从前大都认为是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尚儒术而导致的结果。这是由于旧日史书大都是政治史 ,主要着重在帝王将相的政策层面。这种单方面以政府措施解释学术思想文化发展的说法 ,从现代史学立场来看 ,是有问题的。①一关于秦廷焚书导致古代思想中绝的说法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 ,曾提出有力的反驳 ,认为 :  政府禁书 ,无论古今中外 ,是禁不尽绝的。秦始皇那种专制手段 ,还免不了博浪沙 (张良使人行刺 )的一次大惊吓 ,十日的大索 ,也捉不住一个张良。可见当时犯禁的人一定很多 ,偷藏的书一定很不少。试看《汉书·艺文志》所记书目 ,便知秦始皇烧书的政策……其实是一场大失败。[1] ( p3 3 5— 3 3 8)还有同属于知识分子的魏国大梁名士张耳和陈余也是秦廷长期重赏购求而不获的 :  秦灭魏数岁 ,已闻此两人魏名士也 ,购求有得张耳千金 ,陈余五百金……秦诏书购求两人 ,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2 ] (卷八十九 )更重要的例子是至楚国的项氏 :秦灭六国 ,废封建 ,楚国“项氏世世为楚将 ,封于项” ,且项梁“......

论东魏北齐的积极进取——兼论东魏北齐历史的一种分期法
作者:李万生
东魏北齐通过压缩侯景防线而侵梁夺地 ①,但前后有所不同 :武定六年 ( 5 4 8)至乾明元年( 5 60 )表现得很积极 ,而在乾明元年之后则表现得保守消极。保守消极的表现就是对侵占江南已经失去信心 ,而对已经取得的江淮之地采取了由维持现状到轻视的政策。北齐对江淮之地的轻视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北齐的灭亡。为此 ,本文在从侯景乱梁而致的南北朝政局变动的特定角度论述东魏北齐的积极进取的同时 ,附带地将东魏北齐历史粗略地分为二期 ,即 (一 )积极进取时期 ,(二 )维持现状及衰亡时期。由于学界未有相关研究 ,本人未得可供质证的意见以使研究更加深入 ,看法是否恰当 ,尚望高明不吝赐教。一现在 ,我们从《北齐书》卷三三《萧 (渊 )明传》的记载进入讨论的主题 ,《传》曰 :  梁将王琳在江上与 (陈 )霸先相抗 ,显祖遣兵纳梁永嘉王萧庄主梁祀。 (天保 )九年二月 ,自湓城济江 ,三月 ,即帝位于郢州 ,年号天启 ,王琳总其军国……明年 (萧 )庄为陈人所败 ,遂入朝 ,封为侯。朝廷许以兴复 ,竟不果。后主亡之日 ,(萧 )庄在邺饮气而死。[1] (p442 ......

唐代长安译语人
作者:韩香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政府为便于与外国及周边各族交往 ,往往在中央及地方设有翻书译语一类的官职。如周朝就设有象胥之官 ,汉代称译官、译令 ,魏晋亦称象胥 ,唐代称译语人 ,辽以后至明清称通事等。这些人虽职位不显 ,人数有限 ,但他们往往充当政府官员、周边民族及外国使节的代言人 ,在处理外交事务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这里仅就唐代长安政府机构中的译语人情况作一探讨 ①,关于在长安译经及民间的译人情况 ,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一有唐一代国力强盛 ,交通大开 ,四方来朝 ,诸番进贡 ,京师长安 ,四方“重译贡珍 ,道途相继”[1 ] (《吐蕃传》) 。如南方的乌蛮“其语四译乃与中国通”[2 ] (《南蛮传》) ;东夷中的流鬼国王于贞观十四年 ( 630 )“遣子可也余莫貂皮更三译来朝”[2 ] (《东夷传》) ;德宗贞元八年 ( 792 ) ,骠国王亦“遣其弟悉利移因南诏重译来朝”[3] (p1 1 691 ) 。此外 ,北方及西北方的回鹘、突厥 ,西方及南方的吐蕃、南诏诸族及西域、中亚诸国遣使来朝者更是不计其数。周边各国及四方诸族 ,地域遥远 ,风俗不同 ,......

明代州县区划及其沿革
作者:柏桦
在中国最早论及明代州县区划问题并且对之提出自己看法的 ,当首推顾炎武 ,其所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当为研究明代州县问题的重要参考书。当然 ,像顾炎武这样的著作以及一些地方志、文集等 ,也从不同角度谈到明代州县区划问题 ,由于时间久远 ,现在都已成为史料。以现代方法研究明代州县区划问题的起点 ,应该是在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 ,中国国民党在地方推行新政 ,为配合这个运动 ,一些学者开始撰写有关地方政治的文章 ,多少谈到一些明代州县行政区划问题 ,但他们没有深入探讨州县区划的愿望 ,也就不可能有所建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 ,随着地方割据和推行地方新政等时代政治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当时对地方历史问题的研究。因此 ,那时期的论文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主张地方自治 ,大谈地方自治的优点。另一种是强调中央集权 ,认为只有加强中央集权 ,整顿吏治 ,才能促进地方的发展。这些论文虽然都涉及到州县区划 ,但都没有谈到区划的真正内涵和意义。从 1 949年到 1 979年这 30年间的论著目录来看 ,在中国大陆涉及明代州县区划问题的研究几乎是空白。① 在...

利玛窦与庞迪我关系辨析
作者:林中泽
清末北京主教樊国梁认为 :在晚明来华耶稣会内部围绕礼仪问题所发生的派系矛盾中 ,庞迪我 (DiegodePantoja,1 5 71— 1 61 8)的立场与利玛窦 (MatteoRicci,1 5 5 2— 1 61 0 )完全对立 ,因为他坚持认为 ,中国人祭孔和崇祖是迷信和异端 ,“天”与“上帝”并不能代表基督教的神。[1 ] (p45b— 46a) 采纳此观点者 ,主要有朱谦之先生和方豪神父。①与此相反 ,罗光神父则指出 :在利玛窦死后的1 61 4年 ,耶稣会远东视察员卫方济 (FranciscoVieira)命庞迪我和高一志 (AlfonsoVagnone ,1 5 68— 1 640 )就“天”、“上帝”及“灵魂”等汉译名词发表意见 ,庞等拒绝抛弃这些名词。[2 ] (p80— 81 ) 这似乎又表明庞氏当属于拥护利玛窦的阵营。G .H .邓恩也附和该说法。[3] (p2 84) 张铠先生近年在其新著中对利、庞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他认为 ,尽管利玛窦最初曾对庞迪我产生过误解 ,但庞氏自始至终都是忠于利氏的 ;利、庞关系在二人相处的大多数时......

上海金融业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的外汇市场
作者:吴景平
抗战前期 ( 1 937年 7月至 1 941年 1 2月 )的上海外汇市场的演变 ,不仅与上海地区的工商经济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而且成为战局 (包括中日之间全面开展的战事和日趋严峻的欧洲战局 )进程的指示器 ;上海外汇市场的变动 ,不仅直接联系着法币的稳定 ,还与各种中外金融机构利益密切相关 ,从特定角度反映了国民政府与上海金融业之间的关系。笔者在参考了有关论著 ① 和近年来新刊布的资料文献的基础上 ,拟进一步梳理这一时期上海外汇市场演变的基本情况 ,探究各种力量是如何交互作用从而影响战时上海外汇市场的。一自 1 935年 1 1月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之后 ,上海外汇市场大体上实行自由买卖的体制。由中央银行公布外汇官方牌价 ,中央、中国、交通三家政府银行是法定外汇买卖机构。汇丰、麦加利、花旗等洋商银行则可以自由买卖外汇。其余华商银行既可从事代理进出口商办理结汇购汇的业务 ,也可以直接从政府银行与外商银行买卖外汇获利。1 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之初 ,自由外汇市场和政府外汇政策都受到了冲击 ,各家金融机构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金融业十分关注事态的进展。时......

世界近代史断限问题新探
作者:许永璋,于兆兴
当前 ,在我国的世界近代史研究中 ,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世界近代史如何断限 ,就是其中之一 ①。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和下限 ,不仅关系到世界古代史的结束和世界现代史的开始 ,而且涉及世界近代史的定义、历史分期的依据以及分期的方法等问题。因此 ,研究和解决世界近代史的断限问题 ,在理论上和学术上有着重要意义。一 世界近代史应当如何界定什么是世界近代史 ?我国史学界先后提出了种种不同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提法是 :(一 )“世界近代史 ,在社会发展阶段上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历史。”[1 ] (p1 ) (二 )世界近代史“主要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历史”[2 ] (p1 ) 。 (三 )“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3] (p1 ) (四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4] (p1 ) 关于世界近代史定义的这些提法 ,前后发生了一些变化 ,最明显的变化是后来的表述中将“走向衰亡”去掉了。因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 ,生产力仍在发展 ,在近代时期内 (甚至直到今天......

1961年美蒋关于外蒙古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争论
作者:唐小松
20世纪 60年代 ,在蒙古人民共和国 (以下简称“外蒙古”)进入联合国问题上 ,美蒋发生过激烈的争吵 ,这是学界几乎没有提及的问题。本文依据美国国务院解密的档案材料 ,揭示美蒋围绕这一问题讨价还价的全过程。一 为阻止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拉选票 ,美国提出让外蒙古加入联合国  自 2 0世纪 60年代初开始 ,美国在中国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的政策受到了极大挑战。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的一些盟国纷纷要求美国正视中国的代表权问题。这表明自 5 0年代以来美国以“搁置讨论”的方式阻挠中国恢复席位的企图已经行不通。① [1 ] (Doc.8) 迫于时局的压力 ,肯尼迪政府不得不策划新的对策。1 961年 7月 2 9日 ,白宫举行“中国代表权和外蒙古申请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专题讨论会。与会代表讨论了两个方案 :一是国务卿腊斯克提出的“重要问题”提案 ,另一个是瑞典等国家提出的“研究委员会”议案 ,即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对中国代表权问题进行研究。助理国务卿克里夫兰反对瑞典的方案 ,理由是国民党对该方案非常敏感 ,担心该委员会的成员国组成对国民党不利。腊斯克也不主张采用这一做......

关于冷战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作者:仇华飞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世界冲突的重心在帝国主义列强和殖民地国家之间进行。二战爆发 ,改变了这种格局。为了共同反对法西斯主义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出于各自利益需要 ,走到一起 ,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国。德、日、意法西斯战败后 ,作为战时主要盟国的美国和苏联随即分道扬镳 ,为了各自利益开始了新的角逐 ,欧洲成为美苏争夺的重心。随着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 ,“冷战”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 ,形成以美苏两个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相对抗的两极格局。为了争夺霸权 ,美苏大肆进行军备竞赛 ,发展核武器。与此同时 ,美国推行“战争边缘政策”(Brinkmanship) ,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遏制”(Containment)战略。冷战的特征不仅表现为两大集团的军事对峙 ,而且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展开全面对抗 ,使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出现严峻复杂的局面。 一 冷战起源冷战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状态。冷战一词最先见之于美国国会议员贝纳德·巴鲁克(BernardBaruch) 1 946年初一篇演说稿中。同年 ,英国首相邱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 ,煽动美国人的反苏情绪......

汉代对《左传》的发覆与研究
作者:龚留柱
一经今古文之争 ,是汉代乃至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一桩著名公案。但时下许多教材或著作 ,却常常对之作绝对性的判述。在称今文经学“迎合统治者政治需要 ,着重章句推衍 ,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来附会经文的微言大义” ,“与谶纬结合 ,内容空疏荒诞”之后 ,又说古今经学如何“追求对经书的正确理解 ,多从切实弄懂文字训诂、名物典制入手 ,力图达到对思想内容的准确把握” ,“质朴可靠 ,斥纬书妄诞”。[1 ]一个是“通经致用” ,一个是“通经识古” ;一个是章句繁多 ,一个是单纯训诂 ;一个是谶纬五行 ,一个是质朴可靠。这样俨然是两大阵营两条路线的斗争 ,变成一种公式使人们习以为常 ,却把两汉复杂绵延的学术流变史图式化、简单化了。说古文经学不讲“通经致用” ,那么其代表人物刘歆推出《周官》(《周礼》) ,使之对王莽改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又是什么 ?汉儒解经 ,分训诂与章句二途。训诂仅单纯解释字形和文句音义 ,章句则剖章析句 ,具文饰说 ,汗漫无所止。钱穆先生说“章句即所谓家学也” ,昭宣以下始有。经说章句 ,在汉代较普遍 ,今文经学如公羊、谷梁二家均有章句 ,......

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学术思想的唯物史观取向
作者:陈峰
20世纪 90年代 ,一股“国学热”在中国大陆学界悄然兴起 ,继而愈演愈烈 ,蔚为大观 ,几成席卷之势。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的研究在近年来的走红 ,即是这一现象的极好注脚。儒学作为国学中的主角 ,自然成为热门中的热门。尤可注意的是 ,被埋没、压抑几十年的所谓“现代新儒家”的文化群体在 80年代末则重见天日 ,到了 90年代又变为学界瞩目的焦点。冯友兰此时被视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因而也成为被关注的热点之一。使冯友兰取得新儒家资格的主要原因是他在 40年代所构建的新理学体系。因此 ,目前研究者的视线也多投射在他的这一哲学创获上 ,而对其 30年代的总体思想状况较少措意 ①。但在笔者看来 ,30年代是冯氏学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时段 ,是其学术历程中的关键一环 ,尽管 40年代是冯氏哲学思想的顶峰 ,可它在相当程度上仍是30年代思想内容的自然延伸。理解 30年代的冯氏思想可以为准确地把握其 40年代的哲学思想 ,甚至描述其一生的学术轨迹提供某些线索和依据。正因如此 ,本文拟锁定在 30年代 ,集中考求冯友兰学术思想的基本取向。一 “唯物史观奔腾而入”的 2......

民初江南慈善组织的新变化:苏城隐贫会研究
作者:冯筱才,夏冰
一 前  言关于江南慈善组织的研究 ,国内外的学术成果非常丰富 ,但主要集中于明清之季。较早的如日本学者星斌夫、夫马进等人的研究[1 ] 。最近的如梁其姿、游子安等人的著述[2 ] ① 。其他如小浜正子等日本学者亦把研究视野投向此一领域[3] (p1 5— 36) 。但夫马进、梁其姿等人的研究亦仅止于明清 ,小浜虽然已将研究时段延伸至民国 ,但主要以上海为例 ,未顾及具有典型意义的苏州 ,所以未能和梁其姿与夫马进的研究相连接。上海的例子中 ,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 ,所以有时并不一定能代表民国时期江南慈善事业的一些新的现象。刘铮云曾有专文讨论清代苏州府义庄的设立与分布[4] (p633— 672 ) 。范金民则讨论了清代徽商在苏州的慈善设施[5] 。王卫平亦有多篇论文谈及苏州的慈善事业[6] ,但均未涉及民国时期。明清时期 ,江南的民间慈善组织非常发达。其中原因 ,既与此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所引起的都市化问题有关[7] (p37— 45) ,亦是地方“精英”应付贫富观念变化的产物。为因应时势 ,地方士绅与商富们在江南城乡建立了许多的慈善组织。这其中 ,苏州又......

近代江南都市中的苏北人:地缘矛盾与社会分层
作者:马俊亚
江南近代都市中的苏北人 ① 绝大部分为破产农民 ,在城市从事码头背运、人力车夫、垃圾清理以及工厂中的粗重工作 ,被统称为“苦力”或“苦力工人” ,他们“除双手外 ,别无长物”[1 ] (p8) ,他们属于工人阶级中最贫穷、最困苦的阶层。在社会变革最为频繁的近代社会里 ,这一社会阶层是如何形成的呢 ?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呢 ?通常情况下 ,人们仅从他们的经济地位、而不是他们的社会层级来想当然地设想他们的政治态度 ,认为他们的经济地位等同于产业工人 ,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 ,态度最为坚决。但这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他们在上海等地经常仇视其他工人 ,而他们也被人们视为“缺乏爱国心”这一普遍现象。事实上 ,在中国近代的工人群体中 ,除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外 ,还明显存在着地缘矛盾 ,这一矛盾造成的社会分层影响非常大、涉及面也非常广。笔者不揣谫陋 ,主要利用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对上述问题作一阐述 ,以冀方家指正。一中国近代农村天灾人祸频仍 ,水、旱、蝗等各种灾害经常发生。以近代人口移出大省山东为例 ,仅 1 91 9— 1 92 8年的 1 0年中 ,就发生了 ......

近代江南地区的河南移民——以苏、浙、皖交界地区为中心
作者:葛庆华
19世纪中叶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 ,对近代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对此 ,前人虽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② ,但其中的不少侧面 ,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此处 ,笔者拟以苏、浙、皖交界地区为中心 ,探讨战后河南移民迁移的过程、地域分布及其对经济、文化和风俗习尚各个层面的影响 ,以期更为全面地揭示战后移民潮的历史图景。一 迁移过程太平天国战争历时十余年 ,波及 1 6省 ,数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受战争的破坏最为严重。据时人观察 ,“江、浙、皖三省被贼蹂躏之地 ,几于百里无人烟。其中大半人民死亡 ,室庐焚毁 ,田亩无主 ,荒弃不耕”[1 ] (卷 7) 。这使得江南地区从战前的人满为患、耕地不足 ,一变而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战后 ,为了迅速恢复残破的经济 ,清廷于同治五年( 1 866年 )谕令各省招垦荒田。于是 ,“曾国藩于皖 ,杨昌于浙 ,皆分别土客 ,部署开荒。而马新贻于苏 ,刘典于陕 ,亦汲汲督劝”[2 ] (卷 1 2 0 ) 。在当时的条件下 ,要垦辟荒废的土地 ,就必须解决人少地多的矛盾。为此......

解放战争时期妇女职业状况考察
作者:何黎萍
中国妇女职业经过五四时期和 30年代的发展 ,在抗战结束时已经有很大进步。妇女职业不仅获得了法律的确认 ,而且在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大多数领域 ,如教育界、商界、政界、法律界、警界、医界、新闻界、交通界以及工厂等 ,都有女性。这一大批职业妇女人数到底有多少 ,由于当时缺乏统计 ,我们无从知道 ,但是仅据 1 946年上海女工来看 ,就有约 2 0万人[1 ] 。上海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 ,可以推断 ,在当时包括各行各业的职业妇女人数之众。妇女从业也由“应该”变成了“必须”。特别是一大批职业妇女在将自己的职业活动与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结合起来的过程中 ,其思想觉悟得到了提高 ,她们不仅要求开放职业领域 ,还要求消除同工不同酬和职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解决已婚妇女在职业和家庭中的困难处境等。经过对抗战救国的贡献 ,一般职业妇女都对抗战胜利后的职业前景颇怀希望 ,上述要求也成了她们在抗战胜利后的奋斗目标。然而 ,历来史学界对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职业活动却很少关注 ,目前几乎没有这方面的专门文章 ①。但是 ,这段时期的      妇女职业活动 ,既是自五四以来妇女职业发展......

南北战争期间的黑人士兵心态研究
作者:姚朋
一 引  言于美国史而言 ,引人注目的是 ,立国之初就以民主和自由为追求的美国 ,奴隶制在不到四个世纪的美国史中竟占据一半以上的时间。如果说美国黑人史是一部从奴隶到公民的历史 ,那么 ,南北战争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转折点。纵观美国史 ,还没有哪一个运动或事件能与它所造就的戏剧性巨变相比。战争期间 ,黑人士兵作为这一重大转折的奋斗者和见证人 ,作为第一次有机会以有效方式站出来为其同胞呐喊的群体 ,就不能不深刻地饱尝其中的艰辛 ,而他们的心态 ,正是这一前所未有的转折最生动的反映。因此 ,通过探究黑人士兵的心态 ,可以深层次地检视黑人士兵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性贡献 ,以及他们潜藏的军中感受 ;进一步地 ,为更全面研究南北战争期间的黑人及黑人士兵提供了新的视角。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心态史学在“自下而上的历史”的标签下渐趋流行。它的特点是使历史人物和群体“活”了起来 ,丰富了历史研究方法。具体落实到黑人士兵这个特殊的群体身上 ,他们的言行、往来信件文书和陈情书 ,以及相关的日记、回忆录、命令、庭审记录等等 ,无不显露出当时的喜怒哀乐 ,这就为分析、描写他们的心......

20世纪中国史学界对历史规律问题的探讨
作者:黄敏兰
关于历史规律问题的探讨 ,首先涉及的是历史发展有无规律可寻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旧中国史学界是个有争议的话题 ,但在马克思主义史学范畴中则有着统一的明晰的结论。限于篇幅 ,本文对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不再综述 ,主要对肯定历史有规律的学者们围绕历史规律性问题的研究 ,进行综述和分析。一 社会发展史意义的规律大体说来 ,中国历史学对规律的研究有两种 ,一种是社会发展史意义的 ,一种是历史认识论意义的。长期以来 ,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社会发展史意义的规律 ,为它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由于通行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历史事实 ,尤其是与中国的历史存在着差距 ,并存在着宏观与微观的脱节 ,一些学者力图从各个方面寻找更合理的解释 ,由此产生了一些具体理论 ,即一般性与特殊性、单线和多线等观点。到 70年代以后 ,一些学者开始把目光转向历史认识论意义的历史规律 ,使对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1 .一般性与特殊性3 0年代前期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强调“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而忽视特殊性 ,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在社会史论战时 ,马克思主义学者为了论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而极力证明中国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