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2期部分文章摘要

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5-11-13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详情

·专题研究·

南宋基层社会的法律人

——以私名贴书、讼师为中心的考察

戴建国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关键词]南宋;法律人;私名贴书;狱吏;讼师

[摘 要]南宋州县私名贴书为编制外招募的狱吏,与所谓的正名吏人不同。由于任职的稳定性和狱讼业务知识的常年积累,这一群体逐渐趋于世袭化、专业化。他们在地方司法审判过程中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讼师”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个正式的职业称谓出现于南宋后期。他们因为民众司法诉讼的需求而存在,但又受到政府的无情打压,始终处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地位。私名贴书和讼师具有同一性,很容易互换角色。他们游走于官民之间,既有坑害民众的一面,又有维持社会秩序的一面。这些法律人在南宋基层社会的法律秩序构建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对后世法律生活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明清时期刑名幕友和讼师最初的历史源头。

晚明乡宦的教化观及其实践困境

吴 琦 马 俊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关键词]晚明乡宦;教化观;实践困境

[摘 要]明代地方教化组织发展至晚明已渐渐流于形式,普遍的世风日下和风俗浇漓促使乡宦群体重新寻找教化途径,试图以“以身倡率”的模式改良风俗,由改士风到改民风。但由于乡宦以重返浪漫主义色彩的农业田园社会为教化宗旨,这与晚明不可逆的城市化、商业化进程相悖,因此难以赢得民众的认同。同时乡宦虽然在教化观念上主张复古复礼,但在实践中却渐趋奢华纵欲,导致大规模的民众竞相仿效,教化未行而风俗更坏。“上行下效”的教化过程因传统与现代、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突而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出现困境。

乾嘉学术对政治的反拨

——以凌廷堪、焦循、阮元为中心

王法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

[关键词]乾嘉学术;情欲自然论;礼治论;治道观;皇权专制

[摘 要]凌廷堪、焦循和阮元都是乾嘉之际考据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术旨趣与政治理念颇多相同。他们专注于学术考据,也热切关注社会现实,多以注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他们提出的情欲自然论、礼治论、仁恕论等主张,含有平实、通达、宽容、开放的思想意蕴,是特定历史境况下对乾隆皇帝构建的皇权专制政治与极权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拨。他们这种富于人性化的政治理念,旨在为现实中的僵硬政体注入一丝活力。凌、焦、阮学术中体现出的政治理念与现实关怀,折射出乾嘉考据学的另一种影像。

历史演进与时代性跨越

——试述“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历史进程

王先明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思想史;近现代乡村

[摘 要]“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思想命题,它既是过去百年来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一个延伸,同时也是历史上“新农村建设”思想的一个历史性跨越。20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命题三度聚焦,其思想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内涵与特色;它的历史演进本身从一个侧面既呈现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向,也深刻地诠释着这一发展进程中历史与逻辑的复杂互动关系。这使得这一命题在历史变迁进程中既具有恒定的特质,也有着传承和累积提升的思想价值。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中华民族”观念

郑大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

[摘 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中华民族”观念经历过从汉族的代称到汉族与汉化民族的统称再到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称谓的演变。从1922年7月第一次使用“中华民族”观念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共所讲的“中华民族”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汉族”。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38年8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共讲的“中华民族”是汉族与汉化民族的统称,其代表作是杨松的《论民族》一文。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其“中华民族”观念的演变和民族政策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华民族的论述,则标志着中共“中华民族”观念的最终形成。中共“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内涵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

从平民主义的兴衰看美国社会矛盾的化解

安 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关键词]美国;平民主义;社会矛盾;精英;民众

[摘 要]平民主义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种很普遍、很值得研究的现象。美国也有平民主义传统。从19世纪后期至今,美国至少出现过四次较大的平民主义浪潮。但是,平民主义在美国历史上的反复兴起并没有像在很多国家那样带来极大的社会混乱,扭曲甚至中断现代化的进程,而是推动了现存体制的制度创新与平民主义自身的内化。这种建设性结果的产生依赖于一个有助于化解精英与平民之间社会矛盾冲突的良好“平台”,即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和多元分化的社会格局。

塑造一个民主的自我:托马斯·杰斐逊与美国民主的起源

〔美〕彼得·S.奥努夫

美国罗伯特·H.史密斯国际杰斐逊研究中心。

[关键词]托马斯·杰斐逊;贵族制;民主;每代人的主权;《独立宣言》

[摘 要]从个人维度来探讨托马斯·杰斐逊对革命的共和事业的奉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杰斐逊的个人独立与美国独立的宣布和维护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位《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与其他签字人一道,不惜舍身拼命以摈弃对乔治三世的效忠,把自己当作造反派和叛徒,同时又把其个人的身份融进他所协助构想出来的“人民”身份之中。揭示杰斐逊革命生涯的个人维度,对于我们理解杰斐逊对自主而能表达同意的个人权利的崇奉,他的自我塑造和他形成中的自治的民主政体的概念,都具有核心意义。

托马斯·杰斐逊的民主理想

〔美〕戈登·S.伍德

美国布朗大学历史学系。

[关键词]托马斯·杰斐逊;民主;普通人民;平等;社会的天然和谐;教育

[摘 要]在美国历史上,如果哪一个人能作为美国民主的象征,那就是托马斯·杰斐逊。一个占有奴隶的贵族竟然是美国民主的布道者,这无疑是充满了讽刺的美国历史中最大的讽刺。无论我们将民主视为个人所拥有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还是视为多数人自我统治的权利,杰斐逊都成了它在美国最著名的代言人。在美国历史上,没有人比杰斐逊对普通人民怀有更大的信念,也没有人比他对未来更为乐观。

圣多明各:杰斐逊时期国家构建中的一个谜团

〔美〕迈克尔·朱克曼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学系。

[关键词]托马斯·杰斐逊;国族构建;路易斯安那购买;拿破仑;种族主义;圣多明各

[摘 要]国族构建并不是十分抽象的东西,人的个性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历史并非完全受无情的结构所主宰,其中有偶然性因素的作用。研究表明,在美国国家构建过程中,杰斐逊的种族主义扰乱了他的治国之术,导致他危害国家的利益和他本人在西部建立一个自耕农自由帝国的梦想,而这一切为的是要摧毁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以平息他的种族主义怒火。杰斐逊采取的经济禁运以及在外交上拒绝承认海地,所展现的不仅是对那个年幼共和国的刻意蹂躏,而且也是此后一直困扰海地的深重依附的开端。杰斐逊时期美国国家构建和国族构建的历史事实,让我们铭记,同我们原先关于国家形成的成功者假定相反,一个国家国族的“建构”难免需要别的国族和社会的“解构”。

·经济社会史·

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

任 放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关键词]近代;两湖地区;交通运输;地理格局

[摘 要]晚清以降,两湖地区(湖北、湖南)的交通运输业出现了结构性变动,新式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成为近代工商实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标志。不可忽视的是,传统的交通工具(如木船)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伴随新生事物一同前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与轮船等新式交通相楔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交通格局。

·史学评论·

数据估算与历史真实

——中国史中GDP估算研究评述

仲伟民 邱永志

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4。

[关键词]中国史;GDP研究;国民所得;计量分析

[摘 要]近年来,中国史中GDP的估算研究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并由此引起了热烈讨论。关于国民所得、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核算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学人多承认由巫宝三等人率先开创。此后,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但估算研究时段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近现代史。最早把GDP估算研究带入中国古代史领域的是外国学者保罗·贝洛赫、安格斯·麦迪森等人,但是他们较为粗略式的估算引起了学界不断的质疑,并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此次古代经济史领域GDP研究的小高潮。相关研究引起了学界关于GDP研究是否适用于中国历史、是否存在误区、跨地区跨时段的换算方法优劣性、公式模型及其基础资料是否严谨、数据统计与历史真实等问题的争议。而随着争议的展开,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无论是作为方法论而言,还是意欲构筑经济史学科未来基础性的统计而言,中国史中的GDP研究都值得期待和展望。

·会议综述·

“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自杀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彭小松 刘长林

上海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44。

2013年7月5日至7日,由上海市历史学会、《史学月刊》杂志社、上海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自杀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以及山东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档案馆、《史学月刊》、《近代史研究》、《安徽史学》等国内外2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此次盛会。与会学者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自杀问题”提交了30多篇论文,就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第二届“中国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

杜 慧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对乡村发展问题的高度关注下,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令人瞩目。为了解读百年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总结中国乡村建设研究的经验,进一步拓展与深化该领域研究,由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百年)史”课题主持人王先明教授发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和《史学月刊》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9月14日在太原举行。来自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南大学、山西大学和河南大学等20余所高等院校的30多位学者聚焦“中国乡村建设”,就乡建思想、乡建理论、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演进、城乡建设以及乡建团体及个人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跨学科的深度研讨。与会学者们紧扣时代主题,在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求索中,探求着走向未来的经验与鉴训。在热烈的讨论和思想碰撞中,学者们在许多重要学术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引发了新的久远思考,从而推动了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深入与发展。